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小说阅读反套路题破解之策

2023-12-08徐成选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命制渔夫题干

徐成选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后,基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本着“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程理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研制的工作概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表达,也改变了作为风向标的高考在考查形式上的转变。《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试题的命制特点也体现了这一趋势。

根据这个趋势,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在命制上突破了传统套路式的命题模式,更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套路命题形式的出现成了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的最大变化,因此要求在教与学上不能再循规蹈矩,教师要教会学生真正会读小说,也要引导学生既要弄懂一篇,更要掌握一类。下面,笔者以2020—2023年以来全国卷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第9题为例加以分析。

年限卷别试题题干设置2020年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全国Ⅱ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全国新高考Ⅱ卷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2021年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全国新高考Ⅰ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全国新高考Ⅱ卷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从上表可见,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试题的命制发生了变化:命题者突破了以单一角度命制的常规命题方式,强化了在具体语境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试题命制中的特有作用,出现了反套路类试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下高考小说阅读反套路题如何破解便成了燃眉之急,亟待解决。从2020—2023年高考小说阅读第9题的题型特点上看,题干设置呈现以下反套路特点:

年限卷别问题导向指向情境反套路特点2020年全国Ⅰ卷情节安排(效果)“冰山”理论教考结合,比较分析、二元性全国Ⅱ卷匠人精神无无全国新高考Ⅱ卷关键句分析“我们下棋是下棋”情境化设计2021年全国甲卷临终遗言(钥匙)临终遗言情境化设计全国乙卷心理(变化)买卖瓷盘情境化设计全国新高考Ⅰ卷“门”(不同含义)多次出现的“门”比较分析、二元性全国新高考Ⅱ卷关键句分析(实践)教小孩子作文情境化设计

由上表可见,比较分析、二元性、情境化设计和教考结合的运用成了2020—2023年高考小说阅读第9题题干命制的一大趋势,特别是2023年,在延续反套路命题特点的基础上,命题者在命制题目时强化了读写结合,更紧密地把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试题题干命制的特点,一是从提出问题的特点上看,题干提问时一改传统模式,细化切入口,主要侧重于具体文本的情境提出;二是从分析问题的角度上看,多角度、情境化、指向性和综合性的分析更为侧重,题干弱化对技巧的考查,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指向性内容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从解决问题的指向上看,因为问题的指向具有离开热点、不去冷门、全面考查、深度鉴赏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分析来解决问题。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试题出现反套路的这些新特点,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和高考真题的设题方式和特点,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形成反套路试题的破解之策。

一、攫取题干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找准答题角度

在命制反套路的试题时,命题者会有意识地将答题的切入口和角度隐蔽在题干中。那么攫取题干的关键词,再进行比较分析,往往能找到答题的突破口。题干中的关键词一般会以题干中每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划分题干的相关分句的句子成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下面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第9题为例。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

(具体物象)

(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题切入口)

通过对上面句子成分的分析,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多次出现” “门” “不同层面” “含义”这些关键词上。接着对这道题所给语境的逻辑进行分析,考虑不同的“门”在“不同层面”上所蕴含的象征义。学生梳理出这道题的答题切入口和答题角度,在组织答案时,可以结合已学过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从题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这一角度入手探究“门”丰富的内涵。

答案强调“门”的象征义,由浅入深进行语言组织: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二、先用拆解,再合并

有些反套路试题的题干具有二元性,命题者在命制时有时会明确二元性的具体体现,如小说具有A+B两个特点,答题时对A、B两个特点分别阐释即可。然而,有些试题隐含着二元性,学生如果不细心分析,读懂试题的弦外之音,回答时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答非所问。如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题干设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八分之一”,如果学生注意力只集中在A“八分之一”上,没能读懂隐含的B“八分之七”,那么组织答案时势必会将解答B“八分之七”的效果漏掉,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下面以此为例来做相应解读。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题干“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描写” “八分之一”。“描写”指向艺术手法,结合“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考查的是对“冰山”的“描写”在相关情节安排中的表达效果。而本题解题的难点在于“八分之一”,作为完整的“冰山”,那剩下的“八分之七”呢?因此,学生要读懂这个关键点,才能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一步:八分之一体现在哪?——已知情节(A)

第二步:八分之七体现在哪?——未知(可推测)情节(B)

第三步:效果——留白+想象(A+B)

答案强调显性的A和隐性的B,组织如下: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以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A)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B)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想象。(A+B的效果)

三、审清题干的情境化设计,找准答题角度

《课程标准》颁布后,从2018年以来,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的命制越来越倾向于情境化设计。这一设计基于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考查学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直接简单地把目光停留在原来传统的单一角度的命题特点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这个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限定的情境,紧扣文本内容,回归相应情节,找出答题的切入口和角度,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思考和分析。下面,以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上》第9题为例进行解读。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

(故事中人物)

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

(原文具体情节——语境)

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

(答题情境)

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题干首先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限定了语境,然后给出答题的情境,将这一情节中的人物“渔夫”改为“普通渔人”,又限定了情境,最后让学生鉴赏改后的“文学效果”。由此可见,本题解读时并不能从单一的答题角度片面分析。因此,学生在审题时需要注意给定的情境——“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答题重点可以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口,结合题干“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这一问题,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效果。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强调题干情境化设计的意图,组织如下:

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人物形象)

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小说主题)

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手法)

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说主题)

四、巧用教考结合的方式,读懂“这一篇”的深刻含义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中的课文,而只是依据复习用书,那么容易陷入传统答题套路的窠臼中,不可避免地按照一定的答题套路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完整地让学生读懂“这一篇”,这对于教与学都是致命的。教考结合是《课程标准》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小说阅读试题的命题越来越重视教考结合。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这一篇”,让学生将相应知识点的考查关联到相应教材的学习内容上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读懂“这一篇”的能力。下面,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给儿子》第9题为例。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本题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仅是读懂“这一篇”的深刻含义,还需要对“这一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可以关联到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两个单元学习任务上。要理顺短评思路,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的运用进来,在读懂“这一篇”的基础上,确定评论点,有针对性地评价。接着确定评论角度,如果选择甲组,重点思考“未来” “回忆” “成长”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如果选择乙组,要确定“河流”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然后挖掘其象征义或比喻义,进而思考它承载的思想内涵,以及在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组织如下: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综上所述,从《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报告(2023)》上看,高考已经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已经转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上,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一味停留在传统的固化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上,而要突破“套路”,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命制渔夫题干
数字算式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