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式默写题命题规律及答题策略

2023-12-08谢燕文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乙卷题干诗句

谢燕文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

古代诗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瑰宝。古代诗文默写亦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并于2014年新课标高考试卷中由直接默写变为情境式默写,能力考点在识记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这一改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常规的背诵理解与避免错别字外,还应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情境式默写,就是根据题干设置的情境和给予的提示进行诗文填空。本文以2018—2020年全国Ⅰ、Ⅱ、Ⅲ卷试题(以下简称“全国三套卷”)以及2021—2023年全国甲、乙卷和新高考(或新课标)Ⅰ、Ⅱ卷(以下简称“全国四套卷”)为蓝本,归纳出情境式默写出题的特点,并总结相关的做题策略。

情境式默写题的设置一般有直接翻译式、概括理解式、前后文衔接式、点明意象典故式以及关键词设障式等形式。2018—2020年全国三套卷、 2021—2023年全国四套卷(其中新高考Ⅰ卷、新课标Ⅰ卷以广东卷为例,新高考Ⅱ卷、新课标Ⅱ卷以辽宁卷为例)中不同形式考查的次数统计见下表:

直接翻译概括理解前后文衔接点明意象典故关键词设障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2018年1221122019年1321112020年11121211总数101463133300102

一、直接翻译式

这类情境默写的题干就是所填句子的翻译。难度较低,近五年只出现过2次(21及22年的全国卷都没有涉及)。

(2020年全国Ⅲ卷)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对策:做这类试题,只要借助题干翻译“还原”,即可得出答案,题干中“珍惜夏日时光”对应“惜夏日长”,“忘记了炎热”对应“不知热”,连缀在一起即可得出答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由此可见,直接翻译式的题干与原句是一一对应的。

二、概括理解式

这种类型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在上述五种类型中考查次数最多,达23次。该类型按照题干特点,可以分成以下两大类:

1.概括内容

(1)翻译转换型

翻译转换型,即题干不是直接翻译句子,而是将翻译用另一个意思相近的句子或诗句表达出来,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句子的内涵。

(2022年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023年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对策:找题干与答案对应的关键词。翻译转换型的题干虽不是对句子的直接翻译,但却是翻译的“转述”,所以题干中会有个别词语与所填句子里字词的意思是对应的,如2022年全国乙卷题干中的“有名的两首乐曲”与句中的“《霓裳》” “《六幺》”对应;2023年全国乙卷题干强调所填诗句与“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景致相似,都是描写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行驶,由此对应搜索得出答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因此,在搜索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填句子与题干关键词的对应性,以便填写准确答案。

(2)高度概括型

这种类型的题干虽然也是对内容的概括,但概括性极强,题干与要填的句子间很难找到明显的意思对应的词语。学生要很好地把握文意,才能填写正确,如同样是全国乙卷《琵琶行》的考题,同样也是概括,2021年的题干却不尽相同。

(2021年全国乙卷)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对策:做这种高度概括型试题,最好的方法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句子的内涵。此外,还可以通过扩大搜索范围,找出能全面对应题干的句子。如果看到“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就填“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没能与题干后面的“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对应。题干中的“停顿” “也有情感表达”分别对应答案中的“无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全面对应的。由此可见,题干没有词语是多余的,填写时千万不要先入为主,急着下笔,应该把有可能的句子都罗列出来,哪句能全面对应题干,哪句就是答案。

2.概括情感

这种类型的题干就是要填诗句所抒发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把握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从近六年考的5道题来看,涉及的情感皆指向诗文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分析相关诗句,所以学生一般掌握较好。

(2021年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新课标Ⅱ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对策:做这种题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平时背诵时把握好诗文的情感,并且做题时运用“全面对应法”。如2021年全国乙卷中,“金陵的宫殿”对应“雕栏玉砌”,“物是”对应“应犹在”,“人非”对应“朱颜改”;2023年新课标Ⅱ卷中,“闲作草”“戏分茶”对应“闲适恬静”,再结合素有报国宏愿的作者陆游的经历,可知其闲适只是表象,实则饱含壮志难酬的惆怅。

三、前后文衔接式

所谓的“衔接式情境”,就是题干给出的情境是所填句的前文或后文的内容。因此,题干与所填句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只有先找出题干对应句,才能填空。在近三年的考试中,2021年全国四套卷共考4次,2023年全国四套卷共考3次。

(2023年新课标Ⅰ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023年全国甲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

对策:这种类型试题一般难度不大,因为题干设置的情景基本是原文的翻译,比较容易找出对应句,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对应“会遭此祸,惜其不成”,还原题干后,要填写的前后句就手到擒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衔接式情境”的题干与要填句之间通常会有衔接词提醒填写上下句,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的“便” “所以”,2023年全国甲卷中的“以至” “则”,审题时务必圈画出来。常见的衔接词有就(会)、也(就是)、却、而、紧接着、然后、再、引出、那么、则、因为等。

四、点明意象典故式

这种类型的情境降低了默写的难度,要填诗句特有的意象或典故已在题干中点明,其重点不在于考查理解能力。学生能抓住意象和典故,就能填出诗句。虽然2018—2020年全国三套卷中只出现了3次,但在2021年全国四套卷中均有出现,2022年及2023年都有3套卷考到,其中2022年新高考Ⅰ卷三道题都涉及意象。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做这种类型试题的关键就是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意象和典故,如上述试题中的“劣马” “乐器” “鸟类的啼鸣”。这些意象有时会用双引号标注,突出强调,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三秦”;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京华”。只要抓住这些意象和典故,答案并不难找,因为在固定篇目中只有答案句才有这些关键词。

从2021年开始就出现了新题型,上述例子中的第(3)题必须予以重视。这算是近几年来情境默写的创新题,半开放式,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有该意象的诗句即可。但因为题干只给出了意象或典故,而没标明诗句篇目,致使部分学生措手不及,范围太广,一时搜索不出相关诗句,所以务必对背诵内容倒背如流。

五、关键词设障式

此类情境默写题弱化了对要填诗句内容的解析,而把重点放在了关照要填句子的提示上,如艺术手法、句式特点、位置结构等。

(2022年全国甲卷)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2020年全国Ⅰ卷)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从上列考题可见,题干中的情境不单没有较大的提示作用,反而会对考生产生误导。如2022年全国甲卷,有考生的答案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因为他们只关注题干中的情感,没有留意到“叠字”这个修辞提示,就踩到陷阱里了;又如2020年全国Ⅰ卷,如果学生没留意到“原因”二字,很容易就会写成与题干“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对应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因此,做这种类型默写题的突破点是暗藏于题干中的关键词,这就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审题时要细读、圈画。常见的关键词有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衬托、拟人、夸张等。

2.句式:对偶、反问等。

3.表示位置:开篇、结尾、颔联等。

4.表示结构:卒章显志、收束全文、过渡等。

5.表原因、目的:原因、导致、目的、为了等。

六、综合考查式

从历年情境默写题来看,概括理解、点明意象典故及关键词设障三种形式长盛不衰,并且有综合考查的趋势,这在2022年、2023年的高考题中尤为突出。

(2022年全国乙卷)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2023年新课标Ⅱ卷)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策:从上列考题可见,题干中有多处提示,如表示概括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壮阔的景象”;点明意象的“落花” “月” “江”;关键词设障的“以……为喻” “写景”。多种提示融合,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做题的难度,只要细心圈画,逐一对应,不难找出准确答案。

综上所述,要做好情境式默写题并不难,但要在强化记忆、注重理解、不断纠错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乙卷题干诗句
从2023年全国乙卷看物理电学实验的备考方向
数字算式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六一来了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