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引进课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以“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为例

2023-12-08于七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4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思政

于七龙,薛 宏,周 杨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b.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内容相关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类课程与各教学环节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使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有政治属性,以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思想政治工作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发展赋予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时代使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2]。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3]。截至2022年4月,我国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机构和项目达1340个[4]。中外合作办学普遍采用了“X+Y”的学习模式,即:国内X年,国外Y年。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教学模式,国内授课阶段通常引进外方教学资源,即采用国外教学大纲、课程资源与授课模式,并以外方教师全英授课的方式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落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量接触国外教材、信息,其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张扬,因此国际化育人过程更需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国际化育人过程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客观对待西方文化与思想,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根植于学生内心,自觉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高层次卓越国际化人才。

“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是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引进自悉尼科技大学,总共56学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软件开发工程问题的能力。外方教师负责教学并制订考核方案,中方教师负责课堂组织、课后答疑与考核实施。通过中方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嵌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相融共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中外合作办学的引进课在师资、教学、环境等各方面与传统课程均有较大差异[5],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更高要求,为课程思政的落实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教学模式跨度大,学生自信心易受挫.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由外方教师采用国外授课模式全英授课,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一方面,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弱,缺乏用英语交流学术问题的能力,且外方教师普遍带有地方口音,严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内容;另一方面,国外广泛采用“理论讲解+小组讨论”方式授课,而国内学生普遍缺乏表达主动性,以致外方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课程内容。以课程“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为例,因外方教材未在国内出版,学生无法购买教材,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课堂听讲与讨论,而外方教师为非典型欧美口音且语速较快,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堂内容。课程反馈显示,无语言问题的学生比例不到10%,超过50%的学生无法根据课堂讲解理解知识点。课堂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学习吃力,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直接影响中方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效果。

(二)合作办学以留学为导向,学生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出国率是检验中外合作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6]。为提升学生出国留学积极性,有的学校设置了较多语言文化课程,导致专业课程课时被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开展。有的学校或留学机构频繁向学生或家长组织各类留学宣讲会或交流会,这些活动的内容存在过度宣传、美化国外文化、环境等情况,误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7],不关心国内的时事,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成就,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国家主人翁意识。

(三)中外教师缺乏沟通,外方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

受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影响,合作办学中普遍存在中外教师缺乏沟通的情况,这造成身为课程主负责人的外方教师不了解国内高校及学生知识背景与外国的差异,继而引起课程内容难度不适中、课程内容重复、案例难以理解等情况。以本课程为例,近两年外方教师因疫情原因无法进行线下授课,且受时差影响,中外双方教师主要以邮件进行课前内容讨论,导致课程讨论不够细致且效率低下。授课过程中出现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直接重合,学生反应强烈。中外教师未有效沟通因素较多,如中方教师存在英语听说障碍,难以准确描述学生需求,或碍于情面未及时表达课程建议,造成课程不接地气,脱离学生理解范围,进一步影响中方教师课程思政开展。

(四)外方教师主导课程,中方教师参与度有限

引进课程全面采用国外教学资源与授课形式,中方教师话语权有限。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授课过程中,中方教师普遍定位于合作教师,仅承担课堂辅助任务,无法参与课堂内容制定。中方教师虽全程参与授课,但仅独立承担1/3课程学时,其余所有授课内容均由外方教师主导,中方教师仅负责课堂组织与配合。“以外为主、以中为辅”的授课特点缩小了中方教师课堂空间,对中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针对课程思政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可从课堂效率建设、课程团队建设、课外思政建设、综合考核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开展效果。

(一)积基树本,巩固基础教学平台

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进行一切课程思政的基础条件。为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中方教师可以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发言与讨论。对主动发言、陈述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与鼓励,并在课程考核中对课堂表现良好学生予以倾斜。为解决学生因教学模式跨度大及语言能力不足带来的课程吸收度低、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本课程在中方教师授课部分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外方课程知识点进行总结与适度扩展,如表1所示。中方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应用、知识拓展等角度精选5个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配合国家发展的相关思政案例,以穿插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

表1 “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中方教师教学案例

(二)协同合作,构建“1+N”师生课程团队

课程思政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教师在传统课程思政活动中承担着输出角色,学生仅是被动接受角色。在“1+N”课程思政授课团队中,“1”指中方授课教师,“N”指学生课程助理。公开选拔的学生助理可承担力所能及的课堂辅助工作,从而形成以授课教师为中心、以助教为延伸的“1+N”教学覆盖网络,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教学覆盖范围。教师与助教团队均可对学生答疑解惑,助教还可帮助建立长效的课程思政效果监督与反馈机制。以本课程为例,开课前通过报名、面试公开选拔两名学生助理,学生助理参与课前内容讨论、信息收集、课程答疑、教学反馈等全流程授课活动,既拉进了师生关系,又使教师更加了解了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并通过学生助理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课程覆盖网络,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与监督机制。

(三)多措并举,建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课程思政不仅能在课堂开展,还可在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的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第二课堂不受大纲、教材、时间、空间等约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想条件,如表2所示。在本课程中,中方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安排较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但经中方教师宣传与介绍,吸引了多名学生加入中方教师负责的其他选修课及学生科创实验室。中方教师鼓励优秀学生广泛参与实验室课外学术与科创活动的过程中,在日常沟通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国家主人翁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使课程思政教育由课堂扩展至生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表2 学生参与中方教师课程活动汇总(四)同向同行,完善课程考核方案

传统课程思政只重视开展过程,而忽略开展结果,在课程考核环节仅考查专业技能,未考虑学生价值观测试与评价。以本课程为例,课程考核内容包含测验、个人结课报告、小组结课报告等内容,课程考核内容虽然由外方教师制定,但由中方教师负责具体实施。为检测课程思政效果,中方教师针对课程考核,安排了内容答辩环节,答辩中通过提问方式加入国家民族发展相关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在考查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判断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学生错误的观念予以纠正,在有限的课程空间内,引导学生由被动接收向主动学习转变。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要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自身发展,并影响着周围人群。育才必须先育人,引领学生塑造共同的价值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对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已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且取得较好成效,下一步将收集课程相关数据,优化课程思政案例并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