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链适配下家纺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2023-12-08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4期
关键词:产教实训融合

高 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坚持双精准导向,促进职业教育新发展的意见》,以“一核一带一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佛山“泛家纺”传统纺织产业链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差异化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通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培养实践将家纺设计人才培养与纺织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是企业和院校共同眷注的重点,产教融合与高职家纺设计类人才培养亟须“同频共振”[1]。二者需要深化合作、协同创新才能真真正正实现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笔者对近年关于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中归纳出关于“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阶段是以“信息技术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阶段是以“产教融合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领域集中在产教融合的意义和外部环境构建的相关举措。将产教融合构建机制实施在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链适配下的家纺设计专业研究上却是鲜见。笔者以探索家纺产品设计(以下简称“家纺”)专业产教融合实践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项目具备精准实践应用目标,落实区域产业链适配下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改革导向,使人才培养紧密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成果能实现多方共享,人才培养与家纺产业需求密切对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家纺设计专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策略,可为国内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照。

一、家纺设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外在动因

(一)“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佛山争当“排头兵”

2020年8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并做出进一步具体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家纺设计类人才培养实践方略路径研究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坚实的纺织服装产业土壤,纺织服装业是大湾区重点城市佛山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佛山要打造成“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依托佛山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实现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2]。笔者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视域下,紧密对接佛山“泛家纺”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背景。

(二)传统家纺产业转型升级,产教融合育人任务紧迫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规划打造“泛家纺”先进制造业超万亿的产业集群,重点推动陶瓷、卫浴、纺织、照明四大产业改造提升。以文化创意和新技术的赋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相关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设计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显,制约了政府规划的实施。

面对传统家纺产业的转型升级。设计类学科应改变以往的被动态度,积极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家纺设计人才培养应当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解决纺织产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位问题,以及高等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知识新诉求,推动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必将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立体互联的高等教育变革的有效路径。大力推动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产业聚集资源优势突出,产教融合资源得天独厚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家纺设计专业地处广东佛山禅城校区,是千亿级“泛家纺”产业的中心区域,周边“泛家纺”产业高度聚集,紧邻的西樵镇是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是广东省省级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影响大、企业资源丰富、校企合作意愿强烈;学院紧邻魁奇路交通枢纽,乘坐公交、地铁去往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保利世贸博览馆、顺德潭州国际会展中心、各大创意产业园参观学习便捷、高效,具备“泛家纺产业一小时学习圈”的优越条件,产教融合资源优势突出。

二、家纺设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需求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至关重要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1.0阶段是以“院校”为主要推动主体,2.0阶段是以“院校+行企”的双主体推动,3.0阶段是以“政府主导+行企”为双主体的推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从顶层设计上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视。产教融合并不是一套新的教学方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的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却长期处于脱节状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依赖缺失和教学变革成效甚微,学生的改革获得感也较低[4]。目前,家纺设计人才培养从“破冰期”开始步入“深水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若长时间没有实际产出,积极性便会逐步消退。长此以往,“一头热”“两张皮”等状况就会持续浮现。因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纺织服装传统支柱产业的家纺设计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拓展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重心,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产业链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供需矛盾问题。以广东省为例,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偏重人文社科类,使得大多数职校毕业生面临因技能短缺而导致的“就业难”“难就业”问题。家纺设计专业应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契机,遵循“强技术、精技能”的职教人才培养理念,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密切人才培养与家纺产业对接,适配区域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家纺设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路径一:健全“需求导向”的人培机制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2019年12月,教育部职教所召开《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工作座谈会指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报告》基于全国范围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查,对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情况进行深入匹配分析,针对发现的人才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层次缺失、能力强化、素质提升等问题,提出了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策略和建议[5]。坚持“需求导向,育人为本”的原则,以强化专业设置和产业链对接为核心,在人才有需求、就业有保障、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精准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快健全“需求导向”的人培机制,切实有效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家纺设计专业下分三个子专业方向,分别是家纺产品设计、家纺陈设设计、家纺营销与设计。家纺设计人才培养与广东佛山地区家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匹配,专业建设有特色。人才培养与家纺企业贯通融会,协调发展,实现了“1+1>2”的效果,最大化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有特色发展。

课程设置与岗位相需求相匹配。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根据以大湾区家纺行业为首的佛山“泛家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面向就业的实用型人才。现阶段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家纺产品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等;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工种分类表》确定专业对口工种(工作岗位)包含家纺产品设计师、色彩搭配师、陈列展览设计人员、营销师、企业培训师等,各方向核心课程紧密贴合国家职业工种行业标准(如图1所示),培养与家纺设计工作相关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家纺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1 家纺设计专业岗位需求图谱

(二)路径二:完善“资源共享”的施教体系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链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体系,完善“资源共享”的施教体系,可为家纺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场景。将平台资源、场地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成果资源等“资源共享”的施教体系多方联动、协作共享[6]。立足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广东省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佛山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助力家纺专业做好、做实产业链人才培养。此外,扎实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能培养做好“内涵循环”,同时积极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能培养做实“外涵延展”。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内涵循环”与“外涵延展”之间不断融会贯通,持续精准发力,为优化家纺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生态圈提供优质土壤。

对接广东省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近年来校、企、行在专业建设基础上成立家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广东省家用纺织业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家纺企业的生产、设计和实训教学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家纺设计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工作,助力家纺专业做实专业建设,人才服务产业走深走实。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循环”。目前,企业对高职类设计人才认可度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操作不纯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针对这一痛点,积极推进实训室的建设工作,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家纺产品设计公共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家纺设计专业在校内建成7个实训中心和1个工坊,满足家纺专业学生课程基本的技能实训(如图2所示),分别是纹样设计一体化实训中心、展示陈列实训中心、家纺数字化营销培训中心、数字图形实训中心、手工印染体验中心、数码印染实训中心、缝纫实训中心、广职非遗工坊,设备总价值1 800万元,实训场地总面积2 500平方米,可同时满足300人进行专业实训,将动态知识与行业前沿即时融入教学并展开实训,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图2 校内实训基地面向专业及课程一览表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外涵延展”。依托佛山“泛家纺”产业的中心区域、佛山西樵轻纺城和佛山顺德乐从国际家纺配饰中心等家纺产业基地,与广东林氏木业、广州市源之诚家纺、佛山市特耐家纺等12家企业完成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佛山市特耐家纺实业有限公司—家纺设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学生在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学习企业的运作方式,既弥补了学校实训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

(三)路径三:明确“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

遵循“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落实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模块和发展通道。围绕“素质能力标准”确定“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边界制约,体现全过程育人的共享、分立与互选特点。校、企、行共同开发全流程模块课程,建立基础共享、特色分立、创新互选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专业基础共享模块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人格”意识,包括专业通用基础课,充分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专业特色分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家纺产业链核心岗位工作任务,培养产业需要的岗位人才;专业限选共享模块对接拓展创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跨课程、跨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流程模块式的动态课程体系凸显共享度和关联度,跟踪家纺产业链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兼顾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赋予学生更多的发展路径。

图3 基础共享、特色分立、创新互选的课程体系

(四)路径四:贯连“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

践行业、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家纺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与专业岗位形成“岗课对接”,强调“工作过程”的知识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家纺专业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人才培养从“入门学徒”到“技术能手”的知识体系架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的“层次递进式”培养范畴。

1.基于“入门基础知识”的职业性工作任务。学生在进入专业一年级的入门阶段时通过引导、驱动、定向、启航四个步骤培养学生的家纺设计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认知。通过入门级的家纺岗位工作任务让学生对家纺设计5W1H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企业生产过程和设计服务的领会。学生通过“入门基础知识”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环节,可以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远景层次上进一步明确所学职业的轮廓[7]。

2.基于“通用关联知识”的系统性工作任务。学生掌握家纺设计入门基础知识后进入第二环节,即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导入系统性设计实践工作任务,由虚题虚做向虚题实做转化,以掌握家纺设计相关职业岗位的通用技能关联知识。学生通过衔接前后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掌握设计实践方法与生产技术指标,在系统架构情境下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完成工作任务。

3.基于“经验内化知识”的特殊性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知识的学习,家纺设计系统工作任务的能力得以提升。此时进入第三环节——特殊性工作任务的解决与应变能力。诸如“没有标准”“不合规矩”的特殊实践情境。在此情境下无法用通用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即企业实际课题实题虚做,将经验积累与方法内化作为解决特殊工作任务的能力。

4.基于“研机综微知识”的变通性工作任务。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成分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要解决突如其来的变通性工作任务,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以高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剖析问题发生、发展原因的能力,即企业实际课题实题实做,研机综微,进而深入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

贯连“工作任务”的家纺设计知识体系,应当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看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为载体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家纺设计人才培养的区域模式。

(五)路径五:构建“双师队伍”的制度体系

在职业教育“后示范”时代,家纺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产业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重新定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高水平、专业化“双师队伍”应承担创新、育才、服务的整体功能。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转型、从个体“双师型”向团队“双师型”转型[8]。相关的体制与机制需进一步创新、健全与完善。

1.体制创新方面。第一,构建内外跨界的家纺“双师队伍”,内跨界包含专任教师、创新创业专家、家纺协会、家纺企业中的技术研发人员等,形成优势互补,能提供技术与培训服务;外跨界不仅需要专业专任教师、家纺设计大师、企业实训导师,而且需要聘请“泛家纺”跨行业、跨企业的管理专家形成跨界、跨行的专兼融合联盟。第二,建设“泛家纺”主题的专业“双师队伍”,分类培养基于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创新团队、基于双向兼职与项目实践的技术服务团队和基于工匠人才与创业精英的项目创新团队。

2.机制创新方面。第一,完善家纺专业“双师队伍”产教融合知识共享平台,包括“双师团队”扁平化管理的治理机制、知识系统的流动共享、职能任务的有机融合。第二,以校企多维培养为路径,培育专兼多元教师创新团队,包括家纺专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家纺设计大师工作室、特色型骨干教师等。第三,构建包括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的教师分类、分层“梯度”评价体系。

(六)路径六:制定“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

家纺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对标育才目标、革新考核评价。设计类课程成果是循序渐进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素养到技能的积累过程,知识在积累中升华,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内化。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多元融合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如MOOC、SPOC等,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数据进行数字化闭环管理和全过程跟踪监控,融合企业教师、课程教师、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多主体、多维度测评,并结合学生在项目实训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变化适当补充增值评价。多元融合课程评价即时反馈促使教学实时改进,达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四、家纺设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证总结

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全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中国国家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内知名比赛中屡获佳绩,在家纺设计行业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品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家纺设计专业每年为企业输送毕业生100余人,平均薪资、专业对口率、非失业率等均高于艺术设计类其他专业方向,企业反馈良好,近三年的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专升本录取率达98%。据广东省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广东地区的品牌家纺企业已达3 000余家,家纺设计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100%的实习就业,专业特色建设符合现阶段高职教育“双精准”“双融入”的办学理念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家纺专业深化区域产业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型院校、产教融合型企业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9]。区域产业链适配下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也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实践型职业院校高度契合,对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实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