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

2023-12-06廖红标滕兰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0期
关键词:党组织思政政治

廖红标,滕兰花

(1.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承担教书育人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扎根一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党组织建设尤为关键。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马院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1年4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2021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各高校马院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当前,这些工作已经形成诸多实践成果,但仍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总结推进。

一、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具体要求[1],其中“政治要强”居首位。教育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2]。可见,“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核心和关键,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方面要求的具体概括和凝练表达,其内涵主要包括政治信仰要坚定、政治理论要扎实、政治纪律要严明和政治担当要立稳等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不仅要承载着传授知识以“树人”的重任,而且要做好“立德”的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要坚定政治立场,找准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敏锐性,严守政治纪律,落实政治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真正洞察‘说法’背后的‘想法’和‘方法’,领会‘道理’之中的‘真理’和‘真情’,透过‘熟知’领悟‘真知’”[3],才能真正培养有责任、敢担当、能奉献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教职工党支部要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马院党组织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保证。马院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严把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5],将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有机融入党建全过程,实现马院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教师职业发展互融互促;要坚持把加强马院党组织的引领摆在首位,以政治引领为先导,严把政治方向关,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要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党纪正师德,以党风促师风,以党性铸师魂;要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思想觉悟、专业能力自觉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和能力。

二、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面临的问题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定位不明、体制机制不全,马院党组织在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分析马院党建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探索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以及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互融互促力度不够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当前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党建活动相关制度建设,以规范党建的各项活动,提高高校教职工党支部活动的实效性,但党建工作引领带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制度还不尽完善,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作为马院党建的第一责任人,马院党支部书记一般是由职称高、学历高、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骨干党员担任。但多数高校马院一把手是党建与行政“双肩挑”,业务工作量重,考核压力大,工作上往往力不从心。即使选任配齐支委,主动创新意识仍不强,基本以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规定动作为主,难以真正深入师生一线了解其需求[6]。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且又面临着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的双重压力,加上教职工党支部活动以室内理论学习为主,以个人授课、群体听课为主要形式,内容相对枯燥,形式单一固化,党员同志参与度不高,学习难以真正入脑入心。马院党建与思政课教学科研脱节,党建与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两张皮”,党组织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教师个人发展互融互促力度不够。以上情况造成了马院党建工作发展难有实效,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缓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职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年轻化,亟须提高党性修养

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马院标准化建设,各高校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迅速补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登记在库超过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9.1万人。专职教师中,77.7%的教师是49岁以下,72.9%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35%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7]。许多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颇深,但社会阅历及实践经验欠缺,导致对理论知识理解趋于表面,没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达到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将自身内在的渊博理论知识转化输出传递给学生,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说教”却不接“地气”,学生“抬头率低”。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对政治理想追求淡薄,政治理论学习不深,政治素养缺失,对马克思主义做不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用”,教学中往往“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敏感性话题,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理直气壮,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贯穿教学活动中,无法让学生对思政课入脑入心”[8]。因此,完善高校教职工党建育人平台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引领这支年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迅速提高政治素养迫在眉睫。

三、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的路径

让思政课教师党员从内心得到感悟,进而坚定政治信仰,要有合适的政策和方法。把马院党建工作置于推进马院教研、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大环境中,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党建引领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用中心工作的成效衡量和检验马院党组织建设的成效,促进马院党建与教研工作、教师职业发展互融互促,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一)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定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9]。这对高校马院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抓实高校马院党组织建设,严格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积极完善党小组建设,发挥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催发班子“聚合效应”,激发思政课教师共同体“雁阵效应”,完善党小组之“党形”,筑牢思政课教师思想之“党魂”,真正落实“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第一,严格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突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首先,要发挥“头雁效应”,选优配强马院党支部“一把手”。聚焦“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政治导向和办学原则,注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群众等具体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的“本真”,选对党忠诚、自律性强、知教学科研、精政治理论、懂党务工作、善基层管理、敢担当作为的骨干教师党员任“一把手”,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协同发展。其次,要注重“聚合效应”,加强班子梯队建设。围绕“一把手”专业化选配班子成员,让懂党建的和懂教育科研的搭配、善抓行政管理的和专业能力突出的搭配,切实做到班子成员经验能力互补、性格气质相容,努力产生“1+1>2”的聚合融合效应。最后,立足马院长远发展,班子成员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相结合,充分调动思政课年轻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胆任用政治过硬、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经常开展谈心谈话,为其“鼓劲”“撑腰”,“精准滴灌”加速成长,始终保持马院“一池活水”。

第二,积极完善党小组建设,引领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信仰。首先,要发挥“雁阵效应”,树立“团队发展共同体”理念。高校教研团队是高校中最具活力、最有创新能力的组织细胞,将党小组建立在教科研团队上,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加强党组织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突破点[10]。马院依托思政课教学团队设置党小组,围绕课程团队建设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增强教学科研团队成员的团队归属感、岗位责任感和集体荣辱感,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11]。其次,要创新党小组工作,夯实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向创新要发展,马院党支部把党小组建设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师资团队的建设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促进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的建构,引领思政课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思政课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建构,使思政教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精神追求,积极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党的组织建设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建构,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创新发展,增强党小组的凝聚力。

以党小组建设为抓手、以思政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党建+课程建设”为支撑、以党课学习培训为契机、以支部委员和党小组组长为主干力量、以思政课教师党员为主导力量的全新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协同推进马院党建、行政、教学、科研工作发展。

(二)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的突破点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学习,要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12]。马院作为教学、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主阵地,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功底责无旁贷。

第一,提高支委组织力和执行力,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首先,要立足群众抓好学习主题,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支委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创新成果,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深入教师和学生中了解学院各课程建设新进展、教师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好学习主题,增强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其次,整合团队资源,落实领学任务,严把内容设计。支委要根据教师专业背景精选领学人,及时与领学人交流谈心,对领学人设计的领学内容进行审核完善,使其既有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脉搏的理论高度,又有贴近思政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深度,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最后,引导互动交流,加强团队协同共进。通过组织教师党员交流学习心得及就如何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学习主题建言献策,以提高理论学习的时效性。通过组织教师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自身问题,深挖马院党建及教学科研等工作存在的症结,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共同问诊,加强教师的同伴互助,提高马院教职工党支部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提高党员同志学习参与度,提升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一是通过构建“互联网+党建”,拓展学习路径。要紧紧把握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各大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工具,将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使全体教师党员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个体间的差异灵活地学习,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动态,不断滋养自己的理想信念,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是打造“理论+实践”立体课堂,创新学习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将党的理论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室内学习为主转向“室内+室外”,由纯理论向“理论+实践”延伸,做到课堂理论讲授和现场实践体验培训相得益彰,在党课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现场体验、情景交融、潜移默化地强化思政课教师党的理论和党性素养。三是创建“主讲人+主旋律电影+音乐”模式,丰富学习载体。改变传统固化的只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学习模式,创新地将个人理论讲授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交流,融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有助于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激发教师党员学习的兴趣,使思政课教师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情感和审美的愉悦,提升道德水平,坚定政治责任担当,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通过增强教职工党支部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提高思政课教师党的理论学习的参与度,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使思政课教师在学习中感受“灵魂碰撞”,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爱国情、报国志,勇担立德树人重任。

(三)发挥党的正向激励机制是严明思政课教师政治纪律的发力点

正向激励机制旨在激发党员的动机,严明政治纪律旨在规范党员的行为,两者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才能共同导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建立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等。马院要积极开展常态化“争先创优”活动,让思政课教师对照找差距、努力有方向,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使马院真正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第一,增强集体荣誉感,永葆马院党组织的先进性。一是争创先进党组织,凝心聚力促发展。通过对标对表全国“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星级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活动评选要求,加强马院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五好”党支部,激励全体党员比学赶超、对标争先,不断激活马院“神经末梢”,全面提升马院党建工作质量,并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党建+”引领工程,真抓实干强示范。大力推行马院“党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党建+思政课课程建设”、“党建+思政课课程育人”“党建+师德师风建设”等,将党组织建设融入马院各项工作中,实现党组织建设与教学科研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业务联动发展,互融互促,凸显马院教职工党支部在铸魂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思政课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一是结合马院铸魂育人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争做教书育人标兵、争当师德师风楷模”活动。通过以马院党支部合格、党支部书记合格、教师党员队伍合格为目标,扎实推进马院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岗位创新、岗位建功、岗位奉献为主题,激励思政课教师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马院党建、教研等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二是根据马院教育教学需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精彩一课、示范课、微课等各项赛事,推动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专业化发展,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通过开展“创优争先”活动,落实“党建引领强示范,党建引领促发展”,不断提升马院教职工党支部的组织力,增强学院的行政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发展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党性修养,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马院真正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四)健全书记谈心谈话机制是立稳思政课教师政治担当的提升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13],要注意保持和发扬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马院坚持落实书记谈心谈话“三个全覆盖”,传承新时代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涵养马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鞭策鼓励思政课教师勇担新时代责任。

第一,谈心谈话内容“全覆盖”,明思政课教师之责任。支部书记经常性地与师生交流、交友、交心,谈心谈话内容既聚焦“党情、国情、区情”,又重点关注“校情、院情、教情”,传播党的声音,涵养家国情怀,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党、国家及自治区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取得的重要发展成果,认识学校发展的思路、定位和方向,马院发展的形式、任务和目标,进而激发教师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师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实现党和国家、学校和二级学院、个人发展的同频共振。

第二,谈心谈话对象“全覆盖”,知思政课教师之使命。通过推出面向师生不同群体的谈心谈话机制,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的谈心谈话体系。如上海财经大学搭建的“书记谈心系列活动”,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该校谈心谈话形式主要有:面向海归教师群体的“书记下午茶”,面向资深教授、统一战线成员、青年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及学生等多个群体的“我与书记面对面”,各级党组织负责同志与教师共同备课的“书记备课会”,各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带头讲党课的“书记讲习所”。[14]通过谈心谈话对象“全覆盖”,精准打通教师党员思政工作“最后一毫米”,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提升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谈心谈话时空“全覆盖”,强思政课教师之担当。马院集党建、行政、教研、育人工作于一体,很多思政课教师身兼数职,这就要求支部书记要根据谈心谈话对象的岗位情况、个人性格特点等,合理安排谈心谈话时间和地点,充分利用办公、休闲、吃饭等时间,灵活用好办公室、校道、饭堂等场所,将定期与不定期谈心谈话相结合,对马院班子成员重点谈部门党建及其在引领教科研、服务教师、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各课程团队负责人重点谈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果的经验、课程建设目标差距及任务要求;对长时间在同一岗位思政课教师重点进行勉励、鼓劲、关怀;对新任职思政课教师重点谈工作责任和个人职业生涯努力方向。通过及时与教师们交流交心,支部书记可随时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动态,激励思政课教师勇担时代之责任。

通过健全书记谈心谈话机制,架起马院领导与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分运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以德示人、以志激人的交流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自觉坚守铸魂育人的初心使命,担当尽责。

综上所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才能肩负起“为国育新人,为党培良才”的责任与使命。马院党组织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组织建设贯穿马院各项工作,提升基层党建活动的实效,完善党小组之“党形”,筑牢思政课教师思想之“党魂”,充分挖掘教师们的潜力,将能力转化为动力,坚定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真正落实“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破解马院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推动马院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互融互促,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党性修养,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党组织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