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究

2023-12-05郑婉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郑婉婷

[摘    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病毒》一节为例,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通过分析本节课所蕴含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及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进行实际融合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升核心素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形成健康意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学科学史;学科育人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其实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将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追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到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教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相统一的本意复归。

二、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透视

(一)学科育人思想不足

部分教师的教学中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唯分数论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打乱课堂的教学节奏影响教学效率。这些教师没有站在提升学生成长的高度,只教书不育人,造成了教与育的分离。

(二)渗透路径缺乏设计

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虽然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的目标,但不同点是思政课程是运用直接的思想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具有显性特征。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挖掘学科内涵的思政元素,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接受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教书育人的隐性特征。而关于课程思政渗透的元素,部分教师注重较多的是学生个人成长方面的课程,如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等,还应注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而对国家安全、全球意识、法治等较少涉及。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习惯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而非采用积极的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取思政元素的滋养。而学生的成长学习中,尤其是情感、价值、道德等,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有更好的领悟内化,否则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最大载体,部分教师对教材资源的认识与使用不足。表现为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延伸,没有充分利用和深度的挖掘教材资源;未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再生,没有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整合、删减和增补;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创生,沒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联通学生经验来建构、演绎和创造课程思政资源。

三、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内涵解析

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含有很多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生物科学史蕴含丰富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价值,是生物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集中体现和记录了生物学家研究生物学知识和提出生物科学理论的过程,是生物学家科学思维的结晶。科学家发现生物学事实和现象的故事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生命观念;科学家在探索和研究中所体现的创新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感受继承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培养科学辩证思维;科学家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利于激励学生认同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时不能简要带过、平铺直叙,而是要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运用这些元素去感召和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技兴国的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根据课标中情境素材建议,七个主题中有五个主题的情境素材建议提到了科学史素材,笔者梳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源,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科学家故事栏目以及教材正文叙述中有关的科学史资料见表1。

四、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与生物科学史的融合

笔者以《病毒》一课为例,探讨初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

(一)“病毒的发现和命名过程”,体现科学家批判质疑、敢于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科学理论具备动态发展的特点,科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推翻与重建,对已有结论和权威的怀疑与批判的科学品质是探寻科学真理的必要条件。病毒在被真正发现和认识之前,人类其实已经和病毒打了多个世纪的交道,包括天花、脊髓灰质炎、狂犬病、郁金香碎色病等一些病毒性疾病已经被人们所认识甚至预防,但对于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并没有十分科学、准确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疾病是由细菌或细菌毒素引起的。1886年,德国的麦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后推想是细菌让烟草感染了花叶病。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麦尔的推想并不成立。1898年,荷兰的贝杰林克进一步证明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发现,并且把这种致病因子命名为“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就是在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的创造性工作中被发现的,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大门也因此被开启。因此,初始的科学推想或科学观点是可以被推翻或被证实的。无论是“推翻”还是“证实”的过程,都要求科学家敢于对现有的科学观点或科学推想进行批判和质疑。将“科学家勇于批判质疑、敢于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这个思政教育元素与“病毒的发现与命名过程”生物科学史进行融合的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生物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即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发现与命名过程”科学史资料,见证科学家用实验去论证和发现科学事实的过程。通过科学史料中五位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推想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推想的成立或科学观点的提出,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并要提供科学、充分的证据来证伪或证实。学生在分析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批判质疑、敢于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严格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提升学生的态度责任素养。

(二)“病毒大小和结构研究过程”,体现科学家善于继承创新、实验论证的科学品格

发现科学事实和提出科学理论是科学活动的目标,探索真理、认识未知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新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科学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批判质疑、实验论证和继承创新,这些科学品格是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病毒大小的发现”建立在电子显微镜发明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家的不断观察实践、求证,最终提出“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的观点。“病毒结构的研究”是多位科学家继承创新的结果,当时的研究都确定病毒含有蛋白质,鲍登和皮里发现病毒还含有核酸,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过很长时间的实验和探究,最终科学界达成共识: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而且核酸是病毒具有感染性的主要原因,这些结论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将“善于继承创新、实验论证的科学品格”这个思政教育元素与“病毒的大小和结构研究过程”生物科学史进行融合的教学思路如图2所示。

图2展示了生物课堂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即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大小与结构研究过程”科学史资料,根据艾尔弗和考施的研究及观察发现与斯坦利、鲍登和皮里的实验结论进行思考判断,提出创造性见解。学生尝试通过科学家的视野理解科学家继承创新、实验论证的过程,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引导学生要培养科学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质疑包容、批判审视,甚至提出创造性见解的科学品格。

(三)“病毒病害研究与疫苗研制发展”,体现科学家钻坚研微,辩证包容的科学态度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难曲折,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需要具备钻坚研微辩证包容的科学态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很多严重的传染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很多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发展的进程。为了战胜各种传染疾病,科学家们精心研制了相应的疫苗,将人类一次又一次从病毒的魔抓中拯救出来。疫苗实际上是将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自动免疫制剂,用于预防传染病,对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种疫苗的研制发展往往是建立在科学家无数次的实验论证、数据分析、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经过钻坚研微的执着和辨证包容的分析推陈出新而来的。将“科学家钻坚研微,辩证包容的科学态度这一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病毒病害研究与疫苗研制发展”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思路如图3所示。

图3展示了生物课堂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对病毒病害的研究发现和疫苗研制发展的过程,分析体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从病毒病害的发现、研究到疫苗的研制成功总是有时间跨度的,这是个艰难曲折、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成果的展现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实验论证、数据分析、总结完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来的。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钻坚研微、磨砥刻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包容的科学思维,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病毒》这节内容可以挖掘丰富的生物科学史资源,是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完美素材。本节生物科学史教学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堂实践是以“病毒的发现和命名过程”“病毒的大小和结构研究过程”以及“病毒病害研究与疫苗研制发展过程”三个科学史实为主线,逐步建构起病毒的知识框架。教学中通过展现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历程和经典实验,引导学生追溯科学家的研究步伐,理解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提出是科学家坚持不懈、推陈出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内化科学家勇于探索求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继承创新、实践求证的科学品格和钻堅研微、辩证包容的科学态度,实现科学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完成课堂思政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健康意识,能够强身健体、崇尚科学和服务社会,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1-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5421252.htm.

[2] 孙雨,张洪.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探索[J].生物学教学,2020,45(3):17-19.

[3] 杨主爱.“思政课程”融入高中生物科学史的课堂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1,46(7):1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