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旅融合视角下山村微景观改造提升策略研究
——以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为例

2023-12-04巩如英高连义刘继伟郝媛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台街巷乡土

巩如英, 高连义,刘继伟,郝媛媛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2.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村民委员会,北京 102305)

乡村微景观是在乡村空间利用当地乡土植物、乡土景观材质等营造的具有激活乡村空间环境且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微缩景观[1]。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为提升村容村貌,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2],而乡村微景观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3]27。

我国福建省尤其泉州晋江等地自2017年以来开展了乡村微景观建设工作[4-5],总结出“规划—合作—反馈”以及“保护—创新—改善”的微景观建设流程和范式,探索了村民在乡村微景观营造中的参与模式[6],尝试了乡村闲置地的微景观再生创设活动[7],活动中的乡村微景观融入了乡愁[8]、乡土元素[9]和场所精神[10]。此外,我国江苏[11]、浙江[12]、广西[13]、天津[14]等地区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微景观建设实践,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金戈[15]、吉秦嶙[16]探讨了用乡土材料凸显乡村景观特色;卜晓璇[17]、李建建[18]等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打造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乡村微景观;陈湘瑞以食用菌景观为例,探讨了食用菌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路径,为乡村景观发展提供创新设计思路[19];方程浩针对乡村微景观的建造维度,以美山町北村为例,总结了日本乡村景观建设经验[20]。这些实践和研究促进了农村环境、村容村貌的提升以及宜居宜业工作的持续推进。但是,在乡村微景观建设更高层次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如乡村城市化、乡村景观同质化等[3]31。Shen L 运用了场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使用后评价的角度,研究了晋江市英林镇25 个乡村微景观项目,结合AHP 层次分析和组合加权法,进行了乡村微景观绩效评价,指出乡村微景观存在利用率低、低维护等问题[21]。

门头沟区近年来积极推动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和村庄微景观改造,高台村作为门头沟区田庄沟域重要旅游路线的关键节点之一,从乡村宅旁微景观、街巷微景观、河道微景观等空间场所[22]27入手,研究乡村微景观建设策略,进行乡村微景观的改造更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村庄微景观改造提升丰富村容村貌,实现农旅融合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为京郊及其他乡村地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台村现状分析

1.1 高台村概况

高台村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东北部,属田庄沟域范围,南雁路穿村域而过,距西五环(晋元桥)57 km,车程1.5 h,属环城游憩黄金圈层。南雁路连接昌平区与门头沟区,全程33 km,为北京市骑行、自驾、徒步等游玩的网红路线之一。

1.1.1 区位优势

以高台村为原点30 km 内分布众多旅游资源,如苇子水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辽金古刹白瀑寺、爨底下(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珍珠湖自然风景区、京西中共第一党支部、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京西十八潭、棋盘山风景区等。

1.1.2 自然条件

高台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的深山区,海拔456 m,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约200~600 mm[23]。区域面积263 hm2,林地面积243 hm2,森林覆盖率92.4%,自然环境优越,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天然氧吧。高台村建于背坡向阳处,村内有天然泉眼3 处,旱不涸、涝不溢,水质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泉水汇流,形成约10 000 m3的高台水库,是山区少有的“富水”村。与周边村庄相比,该村“山、水、林、村、田、路”空间尺度组合较好,2015 年被评为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2020 年被评为北京市绿色村庄,其资源禀赋核心竞争优势明显。

1.1.3 人文历史条件

田庄沟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包括苇子水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及田庄京西中共第一党支部等;非遗文化包括淤白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等。围绕着高台村,这些文化资源共同串联起田庄沟域(南雁路)的历史文化轴线。村内现存民国四合院1 处、清末菩萨庙1 处、龙王庙1 处。村内设有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多功能放映厅等文娱场所,并有自己的老年锣鼓队,文化生活丰富。综上,高台村具有发展农旅休闲产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

1.2 高台村景观现状

高台村地处深山区,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老旧房屋占总房屋数量一半。基础设施较差,自来水管网老化严重,街巷道路虽然干净整洁,但是街巷道路、房前屋后、村民集中居住区周边绿化景观缺乏,资源构成同质化、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和启动资金缺乏等,高台村目前是集体经济薄弱村。

1.2.1 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村内架空线凌乱,街巷道路虽干净整洁,但破损点位多,街巷、道路、房前屋后、村民集中居住区周边存在乱堆乱放情况,村容村貌有待提升。

1.2.2 村内缺乏特色景观和整体规划

村内集中居住区周边、街巷、道路两侧虽然进行了苗木绿化、花草种植,但缺乏乡村特色,景观特色不足。

1.2.3 景观缺乏动线链接,关联性差

景观相互关联性较弱,村周边环境与场地的整合性较低,如从东西方向进村主路两侧及村内街道的景观点位设置不足,整体的环路景观与街巷胡同微景观节点及村域周边大面积景观的提升改造之间略显杂乱无序,缺乏动线链接以及关联性。

2 高台村微景观改造更新策略

2.1 以点促面,逐步推进

乡村微景观以微型小品或小微花园的形式存在,它由小到大,由点到线到面,将整个乡村的景观串联起来,形成村庄独特的景观风貌。村民利用闲置物品,如废旧泥盆瓦罐等,对村庄边角地块、房前屋后、乡村四旁闲置地、抛荒地、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整理改造,在小区域内形成良好的景观,满足村民对休憩、交流、健身的实际需求。坚持先点后面,先易后难,逐项突破,改善村容村貌,激活村庄的活力。将村子的老旧空间、闲置空间,以微景观的形式,建造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以点带面,既改善了村庄风貌,提升了景观效果,同时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 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乡村微景观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子基础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微景观在材料的选择、色彩、风格等方面要整体构思,统一规划。微景观的设计形式和元素以村庄自然人文条件、村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现状及村民意愿为导向,与村庄格局和肌理保持一致,保证设计元素的简洁,增加景观整体的律动节奏感,减少设计元素、色彩、材料的过多拼贴而造成的繁琐和破碎感。

2.3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乡村微景观最终使用者是村民,尤其是村中留守老人和儿童,从设计到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养护管理,村民的参与都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应从村民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征求村民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形成自下而上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主决策机制,鼓励村民共同规划自己的家乡,积极参与方案设计,主动加入到微景观的创建中。建造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更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发挥村委会的引领作用,保障微景观的更新改造工作顺利推行和实施。

2.4 凸显乡村特色

2.4.1 充分挖掘乡土造景元素和材料

乡村微景观应结合场地特质,优先选择价廉物美的乡土植物如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蜀 葵(Alcea roseaL.)、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Ser.)、华北耧斗菜[Alpiniachinensis(Retz.)Rosc.]等和乡土材料,建造符合当地特色的乡土景观。充分挖掘乡土造景元素,如将泥盆瓦罐、石条红砖、饮马槽、石辗等有机组合并应用在微景观中,降低乡村微景观建设成本,同时充分挖掘乡土景观元素内涵,增强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魅力,唤起村民的生活记忆,留住乡愁。

2.4.2 尊重场地肌理,避免城市化和同质化

乡土特色是根植于乡村大地的,是乡村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场地有不同的风格和乡土特色,因此,应充分尊重场地的地域性特征和独特的肌理,打造与场地环境相融合的乡村特质微景观项目。应注入当地的人文和建筑特色,并对遗留下来的景观和历史建筑进行资源重组,转换成地域特色文化并延续和传承下去,最大限度地维护乡土自然基底,保留乡土特质,避免照搬城市景观模式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资源和景观面貌。同时,乡村微景观是村庄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村庄风貌的重要窗口,针对不同的场地条件和特征,微景观要展现村庄独特的文化内涵,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

2.5 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乡村微景观改造更新要从生态与经济等多方面整体效益出发,立足村庄经济实力与资源现状,选择乡土植物和本地材料,运用乡村现有原生态资源,降低维护成本,突出乡村气息。充分考虑经济与生态的契合,提升村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及旅游价值。

3 高台村微景观改造设计

3.1 总体规划

基于高台村地形复杂,多为坡地,地势起伏较大,高差近50 m,存在裸岩、墙体、挡土墙等硬质坡面,在保留现有植被,维持较完整的植物群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用微景观的形式,对村庄局部重点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微景观主要集中在图1 棕色区域。根据乡村微景观的分类[22]7,梳理高台村微景观主要类型有:村口微景观、宅旁微景观、街巷微景观、河道微景观,分别选取4 种类型中的典型案例,如图1 中1-4,探讨高台村微景观的改造设计。

图1 高台村基底平面

3.2 微景观设计

3.2.1 村口微景观

高台村村口微景观位于村子入口道路两侧(图1 标号1 处),是外界进入高台村的必经之路,作为村口景观,是展现村域风貌和特色的重要场所,但现场场地狭窄,土层较薄,种植的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油松(Pimus tabulaeformisCarr. )等植物长势不好,甚至死亡,缺少植物空间和乡村景观特色。故一侧选择容器栽植,选用废弃的水桶、面缸等作为容器,种植乡土花草,凸显乡野山村的质朴风貌(图2)。另一侧空间杂乱,挡土墙破损无清晰边界,且有电线杆、高压线,地处风口,再加上土壤瘠薄,大树栽植和成活困难,故保留成活的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Makino),种植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L.)、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Linn.) Moench]、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 Spreng]、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L.)等植物,藤本月季(Rosa chinensisJacg.)遮盖高大的挡土墙,形成丰富的色彩及空间层次,打造现代版生态村落新景观。

图2 村口微景观改造设计

3.2.2 宅旁微景观

宅旁空间设计是乡村微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古井、古树、古桥、古庙、房前屋后闲置地、村民庭院等(图1 标号2 处),可通过运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框景、漏景等造景手法,或用乡土材料制作组合式花槽或悬挂花箱,种植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葡萄(Vitis viniferaL.)、乡土草花组成直立式花丛等,保证庭院微景观地域特色的同时,整治杂乱的空间环境,也为村民提供观赏和休息的空间(图3)。

图3 宅旁空间微景观改造设计

3.2.3 街巷微景观

如果说宅旁微景观是点,那么街巷微景观就是作为线性景观存在于乡土自然中,从而将乡村的一个个微景观,由点到线连起来,成为乡村大景观。设计可以根据山村景观总体布局进行小景观分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大的山村景观。山村街巷大多是蜿蜒狭长的曲巷,长度为50 ~100 m,可以街巷的拐点处(节点处)设置乡村特色景观小品,或不同的乡土材料结合不同花草搭配而成微景观节点,突出一步一景、曲线流动的自然生态之美。

高台村街巷微景观(图1 标号3 处)位于村子中部,是山地平台处南北向的巷子,作为本村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村子的形象展示门面。因街巷空间多是硬质地面,故在地面上摆放和在建筑立面上悬挂具有乡土气息的容器,彼此错落,相互组合,形成具有乡土生活气息的小微花园。此外,在街巷建筑立面用乡土材料进行装饰,凸显乡土与区域特色(图4)。

图4 街巷微景观改造设计

3.2.4 河道微景观

高台村是门头沟山区少有的“富水”村,村中有高台水库及天然小河道。在调查当地村民生活需求、村庄产业升级、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水岸大型乔木基底,打造环水休闲植物花卉景观,形成山上、山下、街巷、水岸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动线,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感观体验。另外,在不破坏生态原貌的基础上,增加、清理、整合林下空间,种植野花组合,并将拓宽小溪流所挖土方堆高公路边缘,营造疏林草地景观,在功能上打造林下临水露营小空间(图5)。

图5 河道微景观改造设计

4 结语

乡村微景观作为展示村庄风貌的重要窗口,是乡村历史文化与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微景观改造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门头沟区高台村现状分析,提出了以点促面,整体规划,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凸显乡村特色,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等策略,并以村口微景观、宅旁微景观、街巷微景观、河道微景观等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应用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融入地域文化,增强村民参与意识等微景观改造设计方法,打造出低维护、乡土化、人性化、经济实用的乡村微景观,促进门头沟区田庄沟域全域乡村景观环境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村容村貌提升、农旅融合发展及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高台街巷乡土
高台镇皂荚树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边走边唱
乡土中国
雨中的街巷
危如累卵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