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2023-03-08李明珠魏静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政治

李明珠,魏静静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无论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爱国情怀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将此传统美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故事和英雄事迹,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帮助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思想,自觉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最深沉、最浓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学生深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与影响,对中华民族文化存在漠视甚至抵触的情况,价值观发生偏离,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为不利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入侵,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其成长为文化素养良好的新时代青年,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三)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此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表达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成熟的核心发展期,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又深刻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凝练和升华,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结合时代特色和大学生特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的品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式,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入机制。然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融入内容、融入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困境,需要进一步阐释和厘清。

(一)融入内容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融入内容方面存在以下困境。一是融入内容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是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大多数课程为选修课,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2]。从融入教材的广度来讲,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5 门,5 本教材中涉及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章节不多,融入广度有限;从融入教材的深度来讲,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中,系统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寥寥无几”,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深度不够。二是学生对融入的理论内容接受效果不佳。据了解,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抱着通过考试的心态进行学习,并没有认真对待,难以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联系,内心深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够,易产生抵触心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可能存在不到位或偏差的情况。

(二)融入方式方面

就目前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融入方式方面存在以下困境。一是融入方式单一。良好的教育方式是高校育人的关键,高校教师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倾向于“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能浮于表面。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无论一个民族国家具备怎样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教师对于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3]高校教师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水平良莠不齐,进行此方面系统性培训的高校也寥寥无几。高校针对专业课程的教研活动较多,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方式、考评机制等研究较少,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对于融入的方式方法也处于摸索阶段,融入过程缺乏融会贯通。同时,很多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或者重视不够,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案例,给学生讲解也不够透彻,结果不仅达不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还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偏差。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机融入,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课程改革,合理选择融入内容

推动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化自信。其次,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专业课结合的程度,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有机结合。最后,高校可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如“读懂中国”“人文中国”“大国方略”等,引领大学生在典籍中探寻文化精髓,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极其丰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融入内容的选取上,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原则,以国家统编的教材为依托,体现针对性与价值性。灵活运用教材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依据授课内容进行拓展。例如,恰当地引用古文典籍、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在学生之间构建一个文化交流空间。一方面,可以开展诸如“最美中国·文化魅力”“打卡经典,传承文化”等特色活动,搭建文化学习与展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鼓励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宣传标语、建筑设计、道路命名等当中,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活起来。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多特色、多类型、多角度、多情境的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全方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创建以大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和体验学习为基本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实践和体验课程[5],让大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切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其次,可以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地区记忆馆等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呈现,使大学生接受现场式、沉浸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三)打造网络平台,丰富教育媒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基于大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普遍性,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教学优势,拓宽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高校可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库,让大学生实时获得教学拓展资料;打造专属公众号或网页,定时推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链接等资源;借助慕课、学习通、智慧树等云课堂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效果。

高校可以利用“智”力打造虚拟思政课堂,构建互联互动、智能高效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打造“智能+教育”新型模式[6]。课程教师可以依托AR技术,让大学生聆听孔孟授课、体验大唐盛世、重走海陆丝绸之路等,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立体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以此培养大学生“礼敬中华,传承文化”的情怀。教师可以依据授课内容,引导大学生精选学习题材,通过模块化设计、影音嵌入等“VR+思政内容”模式,让大学生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演绎视频,发表与课程相关的演讲,让大学生更好地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理解力。教师要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时效快、超时空等特点,使用各种形式的教育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强化融入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7]。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的广度和深度。高校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需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开展系列讲座,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互鉴,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高校需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设立相关指标,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其中,并作为考评的一项依据,以此激励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授课。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意识,以更好地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发挥立德树人作用。首先,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的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教师要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广泛深入地学习珍贵资料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自觉增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要充分利用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并结合时代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基于文化回应教学,促使学生参与文化体验

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依托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搭建起自身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桥梁,同时强化大学生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到自身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适应能力。文化回应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身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知识文化意义的过程[8]。知识的意义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文化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相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情况,帮助大学生客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滋养,这种隐性的思想靠简单地授课是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只能浮于表面。因此,在涉及讲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倾向于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以直觉感知、实际训练等方法为主,探索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大学生一起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奥秘,了解其历史背景,让大学生从根源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与外来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行动上。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高校应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教师队伍素养、促使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应积极引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使其潜移默化地成为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