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创融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2023-12-04周淑芳刘纪新邵瑞影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山东省竞赛大学生

周淑芳,刘纪新,邵瑞影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大力推进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1],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更是急缺,近几年,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百花齐放,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与机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青岛黄海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智能制造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立足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经过11 年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专创融通机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一 建设思路

结合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秉承“价值塑造、能力本位、成果导向、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激励保障体系,校企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打造“双师+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师指导团队,重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3],构建专创融通进阶式培养体系,推进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以“四有”好学生培养为目标,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落地,提升培养质量。

二 建设举措

(一)构建“五平台六模块”创新能力提升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及第二课堂教育五大平台,基于平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创新创业实践和素质拓展六个模块,构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成果转化”能力进阶式培养体系,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等形式加以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图1)。

图1 创新能力进阶式培养体系

在思政教育模块,通过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国家层面创新创业大背景分析,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初步认知,萌发其创新意识;在通识教育模块,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艺术审美和哲学智慧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在专业必修与选修模块,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掌握先进设计方法与理念,培养科学精神,为从事创新实践打下基础;在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系统学习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基础;在素质拓展模块,通过参加各级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实施创新实践活动[5],组织学生申报专利,撰写论文,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建“学赛一体、专创互促、赛创结合”的“交互式”科技创新环境,校企联合共建科技创新、电子创新、机器人智能装备等8 个创新工作室(图2),并纳入校社团,实行学院加团委双重管理。作为师生参与双创活动的载体,每个工作室配备用于实物制作与程序调试的工具及设备,可同时容纳40 余名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与参加各级竞赛的重要平台。工作室实施目标考核与成果导向机制,每个工作室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推进学生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推动人人有项目、有竞赛、有专利和有论文的“四有”好学生培养,促进双创成果不断产出[6]。

图2 部分创新工作室场景

(三)构建“三师”制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制定《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暂行办法》,要求所有教师三年内累计企业挂职时间不少于3 个月,深入生产科研实践第一线[7],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先进设备与技术水平和岗位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制定《“企业导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从企业聘请技师专家,优化师资结构。创新工作室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企业生产经历等多方面因素,遴选优秀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建“双师+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师”制指导队伍体系,实现跨校企、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全面负责工作室学生培养工作,推进专创融通体系建设,在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多维度拓展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四)常态化组织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

1 承办省级大学生创新竞赛,服务高校师生发展

依托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自2019 年,连续四年承办由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社厅等共同组织的省级赛事“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图3),累计服务省内86 所高校2 000 余名学生。基于创新工作室,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校赛选拔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承办高级别的赛事,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竞赛的热情,提升创新服务意识[8]。

图3 山东省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开幕式

2 举办校内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激励学生产出创新成果

学校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持续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搭建起植入青春元素、助推青年发展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平台,已连续举办十四届。文化节以“一院一品”亮点活动为依托选材备料,突出科创强国重点,以科技文化成果展为载体,打造工作室科技创新文化亮点品牌。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各工作室积极准备,推优扶强,把富有创新性的三维设计与仿真作品、机器人作品、授权的专利等,按成果分类进行展示,邀请企业专家、校内专家进行评价打分,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与企业进行洽谈,企业给予资金扶持,进行成果转化,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9]。

3 开展报告沙龙培训活动,发挥名家典范示范引领作用

健全培训机制[10],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各二级学院,每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专题指导等活动,如针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邀请教育部“互联网+”大赛辅导专家作报告[11],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8 个专题开展,全方位对师生进行培训;针对学科竞赛指导,邀请专家面向指导教师团队就学科竞赛的指导、组织及其研究作报告,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补齐了指导教师团队在学科竞赛研究方面的短板;针对获奖成果突出的赛事,选派相关工作室师生面向其他工作室作报告,分享大赛指导与参与的经验,从实践层面加强竞赛指导与实施的针对性。

4 打造优质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丰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载体

基于创新工作室,积极打造专业志愿服务团队[12],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面向周边社区常态化地开展小家电义务维修、农民工劳动力培训等服务活动;面向中小学、兄弟院校开展科技普及、大赛服务等志愿活动;根据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安排,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进行3D 打印作品展示、双碳目标等科普推广,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图4)。

图4 志愿服务进社区

(五)健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中心,完善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申报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的通知》《课程替代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关于申报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的通知》《关于表彰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教师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每年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优秀典型案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优秀创业学生”评选活动,对于入选的案例及师生进行奖励,充分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创新创业研究的热情。此外,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类成果、参加的青年志愿者、科技与扶贫下乡等实践活动均可置换相应的学分,进行相关专业课、就业创业课及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替代,大大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三 建设成效

(一)平台引领,夯实双创人才培养“新载体”

搭建了思创、专创、科创和产教“四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KAB 创业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中华职教社山东省创新创业学院、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青岛市巾帼三创示范基地等。学院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高校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等,机器人创新等工作室先后5 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

(二)梯队发展,提升双创人才培养“新高度”

工作室形成以老带新、梯队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2022 年度开展竞赛指导、专利撰写、经流交流分享会等培训活动46 场,受益学生2 267 人次,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学科竞赛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13]。2020—2022 年,学生参加大赛获奖2 00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24 项,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53 项,授权专利224 项,发表论文158 篇,13 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自强之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齐鲁最美大学生”和2022 年度西海岸西区“最美青年”等荣誉称号。学校在2018—2022 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TOP20)中位列第4,在省内排名第1,在2018—2022 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位列第31 名。

(三)服务社会,抒写双创人才培养“新篇章”

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红色实践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如“蓝领匠成农村劳动力赋能一体包”公益创业项目累计组织200 余名大学生面向2 000 余名农村劳动者开展培训,在技术和知识层面开展帮扶实践,获山东省第七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雷小锋”种子工程志愿服务队入选国家级重点服务团队;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4]与多个乡村创业平台开展合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培育更多的时代青年和新型农人到乡村创业,引入ESB 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导师训练营,面向各镇街乡创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实施创新创业培训,把新型创业理念方法送到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先后被青岛市高校工委和山东省高校工委授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党总支荣获“山东省高校先锋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称号(图5)。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达98.6%,为社会输送了近5 000 名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图5 创新创业成果

猜你喜欢

山东省竞赛大学生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看竞赛
大学生之歌
创新思维竞赛(3)
山东省即墨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