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热点论域及研究前沿
——基于CiteSpace 与Vosviewer 的可视化分析

2023-12-04史大胜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立德学者育人

史大胜,李 立,2*,乔 磊,2

(1.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2.普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课程思政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学界掀起了一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高潮。随着例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提出和完善,学术界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虽然研究在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三方面成果显著,但国内学者在可视化分析、定量研究方面成果却极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Vosviewer 和CiteSpace 两款计量软件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上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的借鉴和研究决策的参考。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经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将选取的样本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再结合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其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在研究工具上,研究选取了Vosviewer(版本为Vosviewer_1.6.16)和CiteSpace(版本为CiteSpace5.7.R3)两款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Vosviewer 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内斯·简·万·艾克(Nees Jan van Eck)和卢多·沃尔特曼(Ludo Waltman)开发的计量软件,主要可以进行国家、作者、机构的共现以及作者、文献等的共被引分析。CiteSpace 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软件,主要可以进行合作、共现以及共引3 种图谱的分析。

(二)样本来源与处理

研究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为主要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将主题词限定为“高校”和“课程思政”,检索时间为2022 年12 月30 日,初步得到8 621 条结果。为进一步确保研究文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通过三次筛选,剔除会议、报告、书讯等无关文献,仅选择学术期刊,最终获得1994—2023 年的有效样本文献1 676 篇。除此之外,还对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及谷歌学术进行文献检索,补充相关文献561 篇,共计2 237 篇文献。具体而言,首先将2 237篇样本文献导出,导出格式为RefWorks,接着将文献数据再分别导入CiteSpace 和Vosviewer 软件中,并进行参数的设置和数据的清洗,最终获得273 个高频热点关键词。最后,用Vosviewer 和CiteSpace 软件分别进行关键词密度视图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的分析。

二 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态势

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对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很好地把握研究的整体态势。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第一,1994—2012 年,课程思政研究的潜隐期;第二,2012—2018 年,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期;第三,2018—2022 年,课程思政研究的爆发期。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潜隐期中,总体发文量不高,甚至有的年份并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探索与思考;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期,总发文量达到507 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到了该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视角更加多元。

图1 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趋势图

2 核心作者分析

表1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核心作者(发文篇数大于等于2)

3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 计量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得到初步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其中包括了一级研究机构,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也包括了一级研究机构下的二级机构,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等。首先经过合并整理,将一级机构下的二级机构并入一级机构,再通过数据的整合,得到发文总篇数大于等于8 的一级研究机构,见表2。由表2 可以看出,高校课程思政核心研究机构多是理工类大学和综合型大学。发文总篇数排名第1 的是上海理工大学,共发文15 篇,发文占比(占总发文量)0.67%,总被引频次达229 次。排名第2 的是上海海洋大学,发文总数为12 篇,发文占比是0.54%;北京联合大学和东华大学排第3,发文篇数均为11 篇,发文占比为0,49%。以上11 所机构构成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机构群,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较为分散,合作性不高,并且持续输出成果的能力有限。

表2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核心机构(发文篇数大于等于8)

4 依托项目分析

笔者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依托项目的分析,选取了发文总篇数排名前10 的基金项目,见表3。由表3 可知,较多研究成果都有其依托的基金项目,依托项目最多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发文39 篇,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其次是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文均为33 篇。除此之外,还有安徽省、广西省、湖南省等各省份的基金项目。总体来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都高度重视,设立了各类基金项目,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表3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依托项目

(二)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论域

通过Vosviewer 可视化软件绘制的密度视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布。首先将数据导入Vosviewer 中,设置相关阈值和参数,剔除无关关键词,再经过数据的清洗和整理,合并同义的关键词,最终得到273 个热点高频关键词,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仅选取部分热点高频关键词,见表4。再将这些关键词通过Vosviewer 进行密度视图的可视化[3],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以看出,颜色深浅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密度高低,即颜色越深,研究热度越高。从深色到浅色,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结合表4 和图2 可知,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四方面是我国课程思政研究最热点的主题。为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热点话题,将对涉及的四大方面内容进行详细地探讨。

表4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

图2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密度视图

1 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是排名第1 的高频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达424 次。是研究的第一大热点。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也是立德树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定位是研究的焦点问题。首先就两者同向同行的问题而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对于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也有学者强调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利于挖掘与提炼不同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隐性与显性的教育合力[5]以及“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的问题[6]等。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向和功能的一致性、任务和目标的共同性等方面,两者之间的不同则体现在课程内容、特点及地位等方面[7]。而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问题,两者也有所不同,思政课程职能是铸魂育人,实施主体是思政教师。课程思政的职能是协同育人,实施主体是全部教师[8]。

2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是排名第2位的热点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达326 次,是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大热点。关于这一热点,学者们主要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展开相关的探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对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助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放眼课程,放眼大局,全面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9]。基于此,有学者从实践层面出发,论述了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重要作用,强调在各门课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种好各门课程的“责任田”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10]。此外,也有学者从课程思政的本身性质出发,强调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体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促进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11]。

3 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出现频次为145 次,是该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话题。课程思政本身就属于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避免思政课程的独立化,弥补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造成的割裂,与其他各种课程同向同行,协作育人。经过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学者们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径探索方面。其中,有学者从顶层设计切入,强调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才能推动落实[12];也有学者提出想要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关键在于教师,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3]。除此之外,丁晓东等[14]还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三个具体方面提出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4 立德树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出现频次达100 次,是研究的又一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者们也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推动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韩宪洲[15]提出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继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此基础上,蒋笃君[16]从抓住“党建龙头”主心骨、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打造“三全育人”生态圈等宏观方面出发,提出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与新生态,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工程建设;而唐芳云[17]从具体实施角度强调了课程思政一方面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以育人为价值定位,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研究的前沿话题

关键词的突现是指关键词在某一时期内频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用计量软件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选择Burstness 进行参数的设置,然后运行软件,得到2006—2020 年11 个突现词,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知,突变的起止时间构成了突变词的突变时期,图中用粗线条表示。

图3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突现词图谱

首先,“思政课”从2006 年开始突现,一直持续到2017 年,突现强度高达33.79,是强度最高的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从2006 年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只是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例如秦丽君等[18]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高正礼[19]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7 年。其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实践教学”也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突现时期是2007—2018 年,突现强度为7.7,“实效性”的突现时期是2008—2017 年,突现强度为6.01。其中,课程思政的评价研究是研究的重点问题,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如何,如何进行评价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且无法逃避的基本问题。此外,“教学方法”从2008 年开始突现,到2017 年停止突现,在这一时期,学者们较为关注课程思政中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党的十八大后,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学者进行了课程思政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同时,也有较多学者将目光聚焦在“慕课”上,认为慕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活力,课程思政应当借鉴慕课的先进理念[20]。总而言之,从突现词的起止时间上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国家政策精神将保持高度一致,其中对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是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 反思与展望

通过CiteSpace 和Vosviewer 计量软件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2 237 篇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自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课程思政基础性问题研讨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学科视角的探究,硕果颇丰,但也由于该领域研究开展时间不长的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反思。针对于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立足实际,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入研究。当前,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已成为中国高校普遍认同的课程观,国内学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内容、视角呈多元化趋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学者致力于研究具体学科以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针对某门课程的具体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给出改革思路;也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院校的实际情况,梳理其现状问题、建设机制,并提出“因校制宜”的特色化体系。未来的“课程思政”研究应把握好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支撑的关系,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本质的前提下,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效,尤其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盲点、难点以及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并予以解决路径,最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推广,使研究的结果能够予以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第二,立足育人,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更应当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如今中国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的时代,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平日里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再单一、封闭,时刻受到互联网上各类不同声音的影响。然而,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为避免其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陷入道德和价值迷失的泥沼,学校应当担起教化育人的使命。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播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利用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应重视课堂育人与教师育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曾经的“两张皮”转变为协调同步、同向同行的育人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教师是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主体,要先于学生培养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树立起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传播主流思想,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第三,立足文化,加强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能简单地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划上等号,理解上的片面往往会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空洞枯燥、教学方式刻板单一等问题。事实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近代我党在奋斗历程中所锻造的革命文化,以及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深厚力量,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亟待开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2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我国本土文化资源,从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课程思政的教学才能够做到在内容上发人深省,在形式上润物无声,如同盐溶于水,无色无味,却又落在细微之处。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继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系列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聚焦点与指南针,借助文化的力量立德树人。

第四,立足实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思政实际效果的及时检验,在评价结果之上有利于进一步指引其改进与创新。目前有关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尚不成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教学体系还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并不单指某一类课程,而是一种涉及各类学科的教学体系。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学生知识的扩充,而是价值观的转变与理想信念的建立[22],因此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也不同于以往高等教育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考察。基于此,高校“课程思政”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如有学者提到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与教育实验法相结合[23],并将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内,评价重心要从学生“会不会”转移到学生“信不信”,从而检验思政教育是否能实现价值引领作用,是否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猜你喜欢

立德学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学者介绍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