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业项目驱动地方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2023-12-04明,赵岚,余

高教学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院校人才

曹 明,赵 岚,余 健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等教育内部活动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将发生一系列变化[1]。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还具有普及化进程时间较短、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新建高校占比大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色[2],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正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同步的,这也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办本科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才培养定位摇摆、目标模糊等问题,导致逐渐出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和供求不对等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3],使得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难以达到协同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大中小企业上下游合理分工,塑造产业联系紧密的现代产业组织结构,各级各类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 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萍乡学院、新余学院、景德镇学院、宜春学院和九江学院五所江西省地方本科院校2019—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人才培养的相关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剖析,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改革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去向抉择

除去升学/出国、创业和待就业人数以外的大学生人数均统计为直接就业人数,五所院校2019—2021 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占比平均值为70.67%,其中三年平均最低值为68.31%,最高值为75.17%,意味着有近三成大学本科毕业生后没有立即成为社会上的直接劳动力。在2019—2021 年直接就业的本科大学生中,签约在江西工作的人数平均占45.49%,其中占比最高的科院校为58.58%,最低为40.63%,有近一半的学生会到经济发达的沿海或大城市发展。大学生留在院校所在地城市的平均比例仅占到22.09%,由于选取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均不位于省会城市,意味着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在省内就业时更倾向于省会城市。这一方面由于中小城市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偏慢,企业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不足以吸引刚毕业本科大学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高,无法实现更大比例的在地就业,这样的情形往往是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设置上模糊不清导致的被动局面。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升学与创业的抉择

2019—2021 年全国本科生考研录取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大约为25.26%,24.68%,23%,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所分析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2019—2021 年考研录取人数占比总体则呈上升趋势,分别为9.02%,12.6%,13.54%,表明在全国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地方本科院校考研趋势提升明显,同时学校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而另一方面,软科系统统计576 所高校2017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显示平均创业率仅为0.7%[4],五所地方本科高校2019—2021 届本科毕业生创业占比平均仅0.83%,与全国平均水平几乎持平。三年里,除萍乡学院外,其余院校均出现了创业率下降的现象,刘保中等[5]在文献中提到新冠感染疫情及国家政策导致硕士研究生升学比例上升,但是疫情对创业率的影响不大,这与本文研究的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外部条件还是毕业生选择来看,均呈现出考研升学占比与创业占比相反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思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指导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三)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联系

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要需要学校提供创业相关课程(32.31%)、创业讲坛(29.03%)以及创业实训模拟(28.91%)等方面的创业支持,通过与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三所综合性大学2019—2021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在资金和平台、创业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实际创业实践中需求的资源方面明显强于地方本科院校,显示专业能力的强弱可能对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影响较大。通过分析还发现五所地方院校已创业大学生的创业领域与其所学专业相关性达到74.41%,这也说明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内在联系。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仍是地方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难点,在众多研究工作中成为了一个弱研究对象[6]。五所地方本科高校2019—2021 届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占比最多,达41.97%;其次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安排占36.88%,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占33.80%。显示课程内容融入更多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及实践课程实施的手段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改革方向。

二 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专业知识更新是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竞争力的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实现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具有决定性和民生性作用[7]。知识创新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必须以专业知识教育及专业能力获得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地方本科院校资源相对缺乏,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较多,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与技术,容易出现被动发展的局面。因此,可以依据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8]。

(二)政府与企业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

根据哈肯的协同理论,从微观视域看,高校“双创”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的产生、发展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多元协作密切相关[9]。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地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反过来,地方政府及企业也应该是高校发展的主动参与者。社会资源具有弥补高校实践教学条件和能力偏弱的优势,校内外资源整合是发挥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合作方式。部分地方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时,没有发挥校内外资源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用。在挖掘和调动专业教师整合校内外资源服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够,这无形中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割裂。

(三)创新思维训练是大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普通本科大学数量的增长和教育扩招对整体生源质量影响明显,且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就业绑定的价值也在萎缩[10]。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渐渐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和专业项目训练中得以锻炼与培养,最核心的还是需要磨炼创新思维。通过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及创新能力之中,建立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基础,培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地方发展及企业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三 微创业项目驱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

(一)微创业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设计

李晗等[11]提出微创业是建立在创意驱动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基础上,通过微项目、微成本、微管理实现市场价值创造的新型创业模式。由于微创业本质是创意型创业,与高素质人才专业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相通。微创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是基于企业生产的专业技术问题,提炼融入专业课程的微创新实践项目。以微创业项目设计思路搭建学习载体,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创新及实践学习的需求,以专业教师丰富的研究经验引导大学生创新思维练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实践及思维能力,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微创业项目驱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设计

(二)微创业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1 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培养任务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总体教育资源不足,在有限的条件下办学容易出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和摇摆,教育改革效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紧跟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规划,争取政府与企业外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科技、教育与人才一揽子政策,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不同资源要素间的优化互补,明晰高校为地方发展培育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升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适用度。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中大型企业数量较为有限,且人才需求相对较为稳定,只能满足地方高校中特定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中小型企业具有数量多、研发能力较弱、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重视与地方各中小企业合作,联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以此开展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具有创新发展需求的地方中小企业合作是地方高校获取外部教育资源的最广泛途径,通过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微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开发基于不同技术岗位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

2 鼓励师资创新转型与科教协同发展

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是地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地方高校发展一直受引进人才资源的制约,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更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引进中的一大难题,导致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中陷入师资悖论。高水平专业教师同时具备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项目开发的保证,因此,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是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主力军。随着地方高校博士学历师资队伍的壮大,高学历师资向高水平师资的发展成为地方高校师资建设与管理的新任务。高学历师资的成功转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胜任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工作。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紧跟市场发展方向,深入地方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应用型科研,在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自然融合,通过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同时,地方高校也需要不断完善科研、职称及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激发“科技服务型教授”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师主动开展技术创新与专业教学改革相融合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积极性,促使专业教师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思考自己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科教协同培养专业人才。

3 创新专业课程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内容的创新首先要强化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第一位的作用,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意识,训练发现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通过高学历、高职称和具有实际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与中小型企业技术项目的研发合作,挖掘出具有创新特质的微创业项目,将创新内容渗透于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项目中,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点与微创业项目的技术创新点结合起来,在完成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形成真实的创新实践教学项目案例,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其次,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发挥校内外资源在提高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上的协同效应,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满足微创业驱动的创新实践教学实施平台,推动学生在开放实践教学平台中自主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互联网+”等创新项目,让学生在专业创新比赛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4 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过程性评价

就业市场需求端的变化,必然推动着供给侧结构调整,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评价标准和教育评价标尺需要重构[1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经常面临创新教育覆盖面问题,“双创”教育应该和专业教育一样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展。高校需要不断优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明确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引导作用,完善专业课程考核中学生能力获得的评价手段,建立教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实施能力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学部门要建设沟通纽带,整合有限的创新资源,形成“双创”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设计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科学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导向,以明确的创新思维能力导向驱动学生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学习,基于微创业项目实施过程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模式。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高校、企业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能力评价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可以从社会、毕业生、教师及在校学生等不同角度了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长期见效的事业,在调动教师服务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专业所属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融合科技创新的微创业实践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基于微创业项目的特色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突出教科研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院校人才
人才云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