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部分地区11 914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2023-11-30潘澍青潘小莉潘婕文李海波庄丹燕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潘澍青 潘小莉 潘婕文 李海波 庄丹燕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 宁波 315000)

2021 年3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首份《世界听力报告》警告,到2050 年,全世界近25 亿人(即1/4 的人)将有某种程度的听力问题[1]。另外,2012 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耳聋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且每年约有3.5 万例先天性耳聋患儿出生,其中50%~60% 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2]。如此庞大的耳聋人群,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尽早发现携带先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相关基因的人群,对预防其听力损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宁波部分地区11 914 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频率,为临床耳聋基因检测及病因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2 年5 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经宣讲后同意参加耳聋基因筛查的11 914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6 150 例、女婴5 764 例,男女比例为1.07:1。所有参与研究的新生儿均由家长等监护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1.2.1 血斑采集 新生儿出生3 d 内采集足跟血,滴于专用滤纸片上,血斑直径不小于8 mm,自然晾干4 h 左右,置4 ℃冰箱保存。

1.2.2 DNA 提取 先用打孔枪打取1~2 片直径6 mm 的血斑至1.5 mL 离心管中;再采用Lab-Aid 824 核酸提取Micro 试剂(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取DNA;然后使用Nano DropND-2000 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分 析DNA 的浓度和纯度,当A260/A280 在1.6~2.0,A260/A230 >2.0 时认为DNA 的纯度是可靠的,可进行下一步实验。

1.2.3 耳聋基因检测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熔解曲线法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对4 种常见耳聋基因的15 个位点进行检测,包括GJB2(c.35delG、c.176-191del16、c.235delC 和c.299-300delAT)、线粒体12S rRNA(m.1494C >T和m.1555A >G),SLC26A4(c.919-2A >G、c.1174A>T、c.1226G >A、c.1229C >T、c.1707+5G >A、c.1975G >C、c.2027T >A 和c.2168A >G)和GJB3(c.538C >T)。

1.3 随访及遗传咨询 对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阳性的新生儿进行随访,了解每个患儿的听力情况,如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和尽早治疗。对有需要再生育的父母进行遗传咨询,降低出生缺陷。

1.4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 数据库,应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耳聋基因筛查的实验结果,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 11 914例新生儿中,共检出586 例耳聋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4.92%。其中男婴检出耳聋基因突变310例,检出率为2.60%;女婴检出耳聋基因突变276 例,检出率为2.32%。男婴和女婴之间的耳聋基因筛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5,P=0.525)。586 例耳聋基因突变中,GJB2基因突变306 例(2.57%),GJB3基因突变30 例(0.25%),SLC26A4基因突变219 例(1.84%),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23 例(0.19%);有8 例新生儿携带2 种基因的突变位点(0.07%)。耳聋基因筛查结果见表1。

表1 新生儿4种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2.2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阳性随访 586 例耳聋基因突变中,有10 例新生儿听力异常,分别为9 例GJB2基因突变(3 例c.235delC 纯合突变、3例c.235delC 杂合突变、2 例c.235delC 与c.176-191del16 复合杂合突变和1 例c.176-191del16 杂合突变)和1 例SLC26A4基因c.919-2A>G 纯合突变。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来评判听力损失程度。3 例GJB2基因c.235delC 纯合突变的新生儿表现为1例左耳重度/右耳中度听力损失和2 例双耳中度听力损失;3 例GJB2基因c.235delC 杂合突变的新生儿表现为1 例左耳轻度/右耳中度听力损失、1例双耳轻度听力损失和1 例双耳中度听力损失;2 例GJB2基 因c.235delC 与c.176-191del16 复 合杂合突变的新生儿表现为2 例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1 例GJB2基因c.176-191del16 杂合突变的新生儿表现为左耳轻度/右耳中度听力损失;1 例SLC26A4基因c.919-2A>G 纯合突变的新生儿表现为左耳中度/右耳轻度听力损失(表2)。

表2 新生儿听力异常情况分析

3 讨论

耳聋作为一种影响日常沟通和生活质量的听觉障碍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妇儿医院均有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但由于常规的听力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迟发型或药物敏感型耳聋患儿可能无法被及时检出。2000 年,Green 提出新生儿应该进行耳聋基因筛查[3],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补充,有助于明确耳聋致病原因,尽可能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优生优育、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应用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对11 914例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检出基因突变586例,检出率为4.92%。其中,GJB2基因突变306 例(2.57%),GJB3基因突变30 例(0.25%),SLC26A4基因突变219 例(1.84%),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23 例(0.19%);有8 例新生儿携带2 种基因的突变位点(0.07%)。邱小兵等[4]对江西地区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得出耳聋基因检出率为4.13%,张秀秀等[5]则得出黔西南地区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出率为2.82%,戴朴等[6]报告北京地区的新生儿耳聋基因检出率为4.51%。均低于本研究的4.92%,原因可能与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和各区域遗传背景差异等有关。由此可见,宁波部分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略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开展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

GJB2基因是1997 年被克隆发现的,定位于13q11-12,主要由2 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主要存在于第2 外显子上,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的最常见原因[7]。本研究中GJB2基因c.235delC 突变检出率最高,包括232 例杂合突变和3 例纯合突变,占1.98%,其次为c.299-300delAT、c.176-191del16和c.35delG。研究还检出3 例复合杂合突变(GJB2基因c.35delG 与c.235delC 复合杂合突变1 例,GJB2基因c.235delC 与c.176-191del16 复合杂合突变2 例),突变检出率为0.03%(表1)。后期随访发现9 例GJB2基因突变的新生儿听力存在异常(表2),其中有5 例GJB2基因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新生儿听力表现为1 例左耳重度/右耳中度听力损失、2 例双耳中度听力损失和2 例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从侧面证实GJB2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会导致双侧听力损失,且多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8]。还有1 例检出GJB2基因c.35delG 和c.235delC 复合杂合突变的新生儿,听力正常,可能原因是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GJB2基因的外显率为72%~96.2%[6],即使携带2 种致病性的突变位点,也会出现迟发性轻度听力损失,甚至表现出正常听力,所以我们应该对这类患儿加强随访,以免发生漏筛而耽误治疗。

SLC26A4基因是继GJB2基因之后导致NSHL的第二大常见基因,位于7q22-31 上,由21 个外显子组成。本研究共检测出SLC26A4基因突变219 例,检出率为1.84%,其中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3 个突变位点分别是c.919-2A>G(1.19%)、c.1707+5G>A(0.22%)和c.2168A >G(0.17%)。与文献报道的我国SLC26A4基因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是c.919-2A>G,其次是c.2168A >G 不符[9-10],说明SLC26A4基因突变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219 例SLC26A4基因突变的新生儿中,只有1 例检出c.919-2A>G 纯合突变,该新生儿在后期经听力学诊断确诊左耳中度听力损失/ 右耳轻度听力损失。虽然其他新生儿听力正常,但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的患儿均应长期随访,避免因感冒、摔倒、颅内高压等一系列问题引发耳聋,一旦发现需及时干预。有研究[11]表明,检出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突变的耳聋患儿,如及时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有很好的疗效。

线粒体DNA 是人类细胞质中唯一的DNA 分子,编码13 个蛋白质亚基,2 个rRNA 和22 个tRNA[12]。当发现有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者,应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13]。线粒体12S rRNA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m.1555A>G 和m.1494C>T[14]。本研究共检测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23 例,其中m.1555A>G 的检出率为0.18%,m.1494C>T 的检出率为0.02%(表1),在后期随访中,23 例新生儿听力均正常。因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属于母系遗传,耳聋基因的筛查结果也可应用于其母系家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因此应在生活中禁止使用这些药物,避免“一针致聋”。

GJB3基因于1998 年由我国科学家夏家辉教授首次克隆成功发现,定位于lp33-35 上,具有2 个外显子。根据文献报道,GJB3基因是导致我国NSHL 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有较多研究发现,在我国耳聋患者中GJB3基因的突变率比较低[6]。本研究中共筛查出GJB3基因c.538C>T突变30 例,检出率为0.25%(表1),在后期随访中,30 例新生儿听力均正常。但有文献[15]显示,GJB3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多为语后聋,即迟发性听力损失,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宣教,避免因年龄增大而出现听力损失。

综上所述,宁波部分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略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适合开展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GJB2基因c.235delC 和SLC26A4基因c.919-2A>G 是该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位点,为临床耳聋基因检测及病因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尽早发现携带先天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相关基因的人群,对耳聋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降低耳聋的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

猜你喜欢

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