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要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增效作用

2023-11-26赵桓罗才美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影视作品

赵桓 罗才美

摘 要: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还承载着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元素,在影视作品中早已屡见不鲜。因此,探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不仅能更为贴切地塑造人物角色,还可以促进文化习俗的传播。论述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表述,分析影视作品中方言广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以及方言运用对影视作品的导向作用,并探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倾向,以充分发挥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文化;影视作品;角色塑造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詹伯慧曾言,“语言是财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有着传递基本信息的功能,也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加深,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影视作品中方言运用成风的当下,有必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渗透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吗?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当然可以在一种方言或者一部方言剧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之后大量投入对这种视听元素的运用,但是在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后,影视作品的创作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表述

2010年底,伴随着姜文导演一句川味十足、地地道道的“让子弹飞一哈”,四川话版的电影《让子弹飞》一举“飞”入全国各大影院。同时,四川话版的《让子弹飞》也是继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之后,再一次让川渝方言进入大众视线之中的院线级电影作品。

随着姜文推出四川话版电影《让子弹飞》,人们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传统方言第一次登上大荧幕了。早在1963年,我国就曾经推出过一部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带有浓郁“辛辣韵味”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而著名法国电影《你丫闭嘴》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据说已经被做成了六道音轨的碟片,这六道音轨中,除了原有的法语音轨及后来的国语普通话之外,其余的四道音轨全部为我国各地的方言。由此可见,方言在影视作品中早已屡见不鲜。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家为了推广普通话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近些年影视剧中的‘方言热’现象却明显回温。”[1]除了上文提到的《让子弹飞》《疯狂的石头》之外,《十全九美》《高兴》《三峡好人》《光荣的愤怒》等电影也都出现了方言表达。而电视剧方面,赵本山及其团队的力作《刘老根》《乡村爱情》以及尚敬导演的《武林外传》等都是运用方言表达的代表作品。

那么,方言到底是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异军突起”,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调味小菜”的?这种视听元素又会给观众带来何种与以往作品不同的审美冲击?当大众失去了对方言的热情和新鲜感之后,这样一种元素又该何去何从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和分析。

二、影视作品中方言广受大众青睐的原因

方言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运用及“走红”,的确与一两部方言影视作品的突然成功有关,但是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方言广受关注还有其他必然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特型角色塑造的需要

要说在大荧幕上或者在电视荧屏上运用方言最多的是哪一类角色,人们往往会有一个共识——领袖人物。在“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的革命年代,或者是在“黑暗阴冷、礼崩乐坏”的旧社会时期,是没办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尤其是对于每天忙着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领袖,说方言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此,在献礼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为了还原历史面貌,更加真实地刻画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扮演领袖角色的演员需要讲方言,还必须讲符合领袖成长环境和背景的地方语言。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要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他经常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扮演周恩来总理,对周恩来总理的语言习惯演绎得恰如其分。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是江苏淮安人,但是由于他后来是在天津南开大学念的书,所以周恩来总理的语言表达兼具江苏淮安地区口音与天津口音的双重特点,模仿起来十分困难,对于演员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底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可以说,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适当运用和介入,使那些看似离人们遥不可及的领袖人物更加真实、丰满,也更加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如“神明”一般存在于历史长河当中。本文认为,无论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还是本着对艺术创作负责的态度,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合理运用都是一种不可逆的潮流。

(二)风趣幽默效果的需要

央視春晚舞台的小品表演中不乏对方言的运用。小品表演把曾几何时大众认为“土气”“上不得台面”的各色方言“推上台面”,并使之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既彰显了小品中的人物特色,又给作品增添了一份风趣幽默。

曾经每年的除夕夜,人们习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歪戴小帽儿的赵本山和没了门牙的宋丹丹为大家带来无数的欢声笑语。因此在台下,赵本山和他的团队在创作电视剧作品时,自然也会让剧中角色运用这样一种本身极具喜感的东北方言,给观众以亲切感和熟悉感,拉近影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生存压力日渐增大的当今社会,运用方言的影视作品为人们带来的减压效果要远远超过普通话影视作品,因为方言中包含着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默成分,这种成分在普通话当中是很难找到替代语汇的[2]。

(三)彰显人文特征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广博的多民族国家。而“地域广博”和“多民族”注定了我国各地语言的表达内容和发音特点是“十里不同天”的。方言,顾名思义,意为“地方语言”。而既然是地方语言,方言必定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地特有的人文特征。

在影视剧作品中,甚至可以说,方言的出现和大量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折射其所属区域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人们只要听到带有“大碴子味”的方言,脑中就会立刻出现身形高大、棉衣加身的热情东北大汉形象,而如果听到秀气温婉的南方方言,就会联想到温柔的南方人形象。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那么方言就理所应当是其所对应地域的重要文化载体。又或者说,方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方式和特殊的语言习惯,其背后还蕴藏着浓郁的风土人情、深厚的地域文化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格。

(四)观众内心诉求的需要

除上述三点之外,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几乎可以说是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对于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中国观众而言,方言较普通话而言,无疑更加贴近他们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也更容易切入他們真正的需求点。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方言,可以使观众的思维与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作品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3]。

方言的有效运用,会使一部影视作品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当下,自然也就更容易贴近观众,满足观众的内心诉求。单就方言本身而言,它还具备了普通话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和地方凝聚感。相比于普通话影视作品,方言作品会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亲近感与质朴感,快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当大荧幕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操起各具地方特色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诉说着他们自己的故事时,方言那种独特的草根气息便会充斥在整个观影群体当中,穿插于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草根文化强势冲击传统艺术的今天,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成为草根一族同这个世界进行对话的官方语言,同时也生动地传达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殊情趣与意味。

三、方言运用对影视作品的导向作用

《鬼谷子·捭阖》有云:“口者心之门户也。”本文认为,方言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对影视作品的引导和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运用方言,影视作品演员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有机塑造,增强大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认同感,而且方言本身具备的诙谐效果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心需求,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减压效果;另一方面,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载体,更容易反映一个地区的真实生活情景和当地人民的生存现状,具有折射生活的作用。

那么,方言真的如“万金油”一般“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当然不是。非但如此,笔者甚至认为,在方言元素大肆流行于各大影视作品及各地方台的栏目剧时,方言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渐渐地蔓延开来。

首先,荧幕中的影视作品在视听效果上的强大功能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这些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这也就要求影视作品具备一定的大众化倾向,提高其在观众群体中的接受程度。而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全面化运用”无疑会影响影视作品受众群体的覆盖范围,毕竟电影《疯狂的石头》不仅仅是拍给重庆地区的观众看的,电影《高兴》也不只是给陕西观众欣赏的。因此,不可能要求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还必须借助“中文字幕”才能准确地理解演员台词的含义与深意。

其次,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方言的喜剧幽默效果逐渐被“滥用”。比如,当太多的非东北籍演员操着不那么标准的东北话在荧屏上“讲冷笑话”时,观众可能会对这种“强行幽默”产生反感,难以为影视作品的效果“买账”。

总之,方言化的影视类艺术作品在其受众人群和适用人群上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人们的确不能否认,这些年方言元素的介入给影视作品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助力。然而,在影视作品制作团队欢呼于又找到了一种取悦观众的手段时,也不能逃避这种手段给影视作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审美眼光挑剔的观众会为这种形式的幽默“买账”多久的现实问题。

四、方言元素与影视艺术在创作中的

“互文”与“对仗”

近年来,从大银幕到小荧屏,方言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2021年,电视剧《山海情》先后上线了普通话版本和青海当地方言版本。2020年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佰》让戏剧中所有角色都运用江浙沪地区方言进行表演。这种影视艺术创作倾向,使方言表达成为话语体系建构中,挖掘民族气质、展现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当然,不可否认方言本身在语义表达上,难逃“边缘化”的弊端,但也正因如此,方言在建构主流话语体系之外有其独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当小众语言表达的艺术获得社会认同,小众就变成了大众,这是影视与方言互为表里的推促。如何在市场化语境与群体心理中获得认同,如何以语言为切口将地域文化推向公共传媒领域,如何推动本土化叙事与自我身份认同的价值形塑,成为方言影视作品的研究方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播层面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标识,在社会生活层面也形成了一套区别于普通话语言交流的话语系统。方言中蕴含着其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基于方言在文化传播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重要地位,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大众传播语境之下独特的传播形态:方言正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影视剧作中,既不会打破普通话的话语体系,又能够在另外的语境中引发观众不同的审美想象。

此外,“方言还有一种文化动力,它可以推动各种型态的文化创作,带动当地文化繁荣发展”[4]。方言文学、方言电影、方言舞蹈等,都成了各地确立本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带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四川的川剧就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结合舞台表演艺术,形成的一种剧种。由此可见,方言在加强地方文化意识、建立本土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欣.从语言学角度看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2):148.

[2]杨兴荣.方言影视热播的文化成因[J].新闻世界,2010(6):50-51.

[3]陈华.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22):103-104.

[4]孙叶林.影视剧“方言热”中的冷思考[J].电影评介,2009(8):21.

作者单位:

赵桓,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罗才美,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影视作品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元素探讨
影视作品中的图书馆
互联网视野下影视作品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浅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
论表演创作中舞蹈肢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