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曲靖方言与丧葬民俗

2023-11-25王缘荣唐丽珍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汇乡民曲靖

王缘荣 唐丽珍

(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方言是民俗的影子,是民俗记载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有些民俗不可避免地消失了,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但站在人文角度来看,这些民俗却是珍贵的。近年来,由于曲靖乡村地区火葬彻底取代土葬,部分丧葬习俗也随之消失,与之相关的方言语汇活跃度亦大大降低。从方言语汇入手,我们不仅可以让后人看到丧葬民俗存在过的痕迹,也能重新认真审视方言系统里与丧葬民俗相关联的语汇。

一、丧葬民俗及其相关语汇

土葬被取缔后,部分丧葬民俗再也无人问津,直接反映出丧葬民俗的方言语汇的活跃度也随之降低。而考察日常生活语汇,我们发现部分丧葬民俗语汇的个别语素在方言中的活跃度却很高,且语素意义间互有联系。这一发现不仅密切了方言和民俗之间的关联,也为方言打开了一扇文化的窗口。

(一)行白,扯白、摆白

葬礼开始的第一晚,孝子们须穿着白色的丧服,排成纵队,面向棺材叩首,并由专门的先生在一旁念悼词,孝子们静听哀悼,这一丧葬习俗被称为“行白”。但这里的“白”并不是指一种颜色,而是陈述、表明的意思。“行白”即向逝者陈述悼词,这一仪式在葬礼上是肃穆而庄严的,亲人们对着逝者祷告默哀,聆听悼词,其中印刻着辈辈相传的孝道文化。孝在丧葬习俗中影响颇深,聆听悼词,为逝者虔诚祷告,不仅是对逝者辛劳一生的尊重,对于生者而言,也是最后能尽的孝道。然而,从科学意义上来说,逝者并不会听到生者的悼念,“行白”只是寄托生者的哀思,实际上却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在曲靖日常生活方言语汇中,“白”由这一层含义引申出谎话、闲话之义,因谎话、闲话皆是不具效力的话。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从小爱扯谎,到老说白话。”扯白,也说扯白撂谎,是撒谎的意思;摆白,夸大事实地闲聊。四川中江人(四川与云南曲靖同属西南官话区)省三子所作的《跻春台》卷一《卖泥丸》中记载,“王老幺听得此言大不耐烦,说道:‘你这人精精伶口,说话才是书呆子!我们下力的人,不摆龙门阵,不扯白谈经,站倒打瞌睡,活路做不清’”[1]。这里的“摆龙门阵”即“摆白”,有闲聊之义。又如,当地口语中常说:“天天没事干,就认得嗑瓜子摆白。”

(二)跳狮子,跳得、爱跳得很

在曲靖乡村葬礼上,“跳狮子”是一项重要的习俗。纪昀的《河源纪略》卷三十三在“龟兹伎”条下记有狮子舞的内容:“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五色,每狮子有十二人,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2]在过去,送丧途中,歌舞团成员们举着狮头、披着狮身、穿着狮裤,为送棺队伍表演助兴。这一习俗是葬礼中最热闹的部分,同时也表露了乡民们丧事喜办的人文心理。凡老人去世,都会有“跳狮子”这一仪式,“喜办”既是对老人勤苦一生的赞扬,也是对生命结束的尊重和死者去往极乐世界的祝愿。仪式举办的当晚,场上的人们喜笑颜开、畅所欲言,葬礼上悲怆的氛围被一扫而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跳狮子”已不再单指狮子舞,而渐渐用来指被请来的歌舞团的表演活动,包括舞蹈、唱歌、杂技、小品、魔术等,一般在祭礼第二天夜晚举行,远处的乡民们都会前来观看表演,凑个热闹。若是亡故之人在乡里的威望很高,那么“跳狮子”的阵仗就会更大,场面热闹程度远高于送葬途中真正的狮子舞,以至于乡民们提到“跳狮子”会第一时间想到各种舞蹈、歌曲、小品,而不仅仅只是狮子舞。乡民们常把歌舞团成员称为“跳狮子的”。“跳狮子”这一方言语义从跳狮子舞扩大到其他表演活动,不仅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而且体现了方言语汇随着社会发展而自主更新的运动轨迹和强大生命力。

近年来,由于火葬全面替代了土葬,“跳狮子”的习俗渐渐消失,“跳狮子”这一语汇也不再被后辈年轻人所熟知。但“跳”这一语素意义却延伸到日常生活语汇中,例如,“这个小娃太跳得了”说的是这个小孩过于顽皮,不服管教;“这个小姑娘爱跳得很,每年儿童节都参加表演”说的是这个女孩天生活泼,性格开朗,喜欢到处玩耍。

(三)倒头灯,倒阴锄、背时倒灶

倒头灯,即停灵时点的油灯,也叫七星灯。倒,即仆,倒下。曲靖乡民在葬礼中会在棺材下放七个碗,每个碗里放些许香油,再插入灯芯,将这些碗围成一个圆圈,取名“七星灯”,作为死者在阴间的庇佑。此项仪式完成后,这些“灯”并不会被随意扔弃,有幸得到这些“灯”的乡民们会将它们赠送给自己的子孙,祝愿孩子能健康、平安、快乐地长大。据说越长寿的老人的七星灯所带来的福气就越大。

当地乡民不常说“倒头灯”,而常说“七星灯”,但在一些日常用语中,“倒”的语素义与“倒头灯”中的“倒”相同,且比较活跃。例如“倒阴锄”“背时倒灶”。王定明主编的《昆明谚语·饮食》有“三日不吃肉,挖的倒阴锄”[3]的谚语。“倒阴锄”指锄头挖下不往土里钻而朝一边倒下,“阴”指无力,所以“倒阴锄”指的是有气无力的挖地方式。“背时倒灶”则常常被当地人们用来表示倒霉、做事不顺利之义,也说成“背时”,而“倒灶”不常单独出现。这里的“倒”是“倒霉”之义。

(四)搭桥、搭清明;搭伙、小伴搭

曲靖乡村未取缔土葬时,一项重要的葬礼习俗便是“搭桥”:逝者的亲人身着素衣,用自己的身体为出殡搭出一座桥,即棺材在后,逝者亲人们趴在地上,后一个人接前一个人的脚,搭成一列,形似一座桥,让棺材从上面悬空经过,意为送逝者走过阴间,不受磨难。

“搭清明”指每逢清明节,乡里的孩子们相约在一起,你凑一块肉、我凑一棵白菜,你凑一瓶饮料、我凑一袋零食,然后大家共同前往附近山林、河湖、草坝,用石头搭建一个临时的小灶进行野餐。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4]。“搭桥”“搭清明”习俗恰好体现了当地浓厚的宗族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仍然存有根深蒂固的氏族色彩。

上述两个语汇中的“搭”都为搭建之义,但同时伴随着多人协同。在日常生活中,“搭”除了“搭建”这一本义,还衍生出了共同、一起的意思。比如“搭伙”,指的就是和大家一起的意思;“小伴搭”此处作为名词,指的是小伙伴、小孩子的朋友。尽管“搭桥”“搭清明”这样的词汇不常出现在乡民们的口耳之中,但“搭”的“一起、共同”之义在日常生活语汇中却频繁出现。

(五)挂山;挂礼,挂钱

丧葬仪式的最后一步即填土埋棺,挂墓新坟。顾禄在《清嘉录》卷三“纸锭”条中记载:“土俗,家祭、墓祭皆焚化纸锭。纸以白阡,切而为陌,俗呼‘白纸锭’。有满金、直 之分,以金银纸箔糊成。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剪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5]

挂墓的习俗在曲靖也由来已久,乡民们在新砌的坟上挂上纸幡、花圈,撒上纸钱,这些物品都被称为“祭礼”。在当地,较近一层血缘关系的人,如逝者的子女、兄妹会带来这些祭品,称为“挂礼”。其中逝者的女儿往往要带来一对“山”挂在墓前,称为“挂山”。“山”,即形状似山的纸扎丧葬用品,一般呈一对,表达亲人希望逝者在阴间有靠山的祝愿。相较于逝者较近一层血缘关系的亲人,其近里乡邻也需要挂礼,一般是出钱,十元至百元不等,称为“挂钱”,这里的“挂钱”不同于上文提到的挂纸钱,而是出礼金的意思。

挂礼、挂钱包含的出礼金含义也引申到婚俗、乔迁之礼中,例如,“他家今天讨媳妇,走克挂礼克”。“老李家搬家,你挂多少钱?”挂山、挂墓、挂钱这类丧葬语汇,今天已随着土葬的取缔而很少被提及,但在日常生活中,挂礼、挂钱的出礼金含义却在丧葬之外的其他仪式中被留存了下来。

二、关于丧葬民俗的方言避讳语

语言避讳是人类语言中历史悠久的普遍现象。避讳心理常体现在死亡、疾病、秽物、离别等方面,尤其是在丧葬习俗中,处处可见方言避讳语。

从方言避讳语考察丧葬习俗,一方面可见当地方言语汇的创造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能深刻反映民俗中蕴含的人文心理。

(一)参加葬礼的避讳语

“葬”“丧”两个语素在当地人心中带有阴郁、凶煞的色彩,在口语中常常被避讳。为了减轻这些负面色彩,乡民们往往会用其他易于接受的词代替。于是,根据固定习俗内容婉称被避讳语成为当地的方言造词习惯之一。

“克吃饭”一般指近里乡邻参加葬礼。在当地,无论是举行婚礼还是葬礼,主办人家都会邀请周围邻居及远房亲戚并设宴招待。于是,“克吃饭”由一个固定丧葬习俗衍变成参加葬礼的委婉语,例如,“这个月的十五,要克他家吃饭”便是指去他家参加葬礼。为了区分红白喜事,当地人还将参加婚礼说成“克吃酒”。“今年有好几场酒要吃”便是指参加喜礼。

“上祭”一般指远房亲戚参加葬礼。祭,祀也。梅鼎祚在《东汉文纪》卷六中记载:“是时月入于毕,毕为天网,主网罗无道之君,故武王将伐纣,上祭于毕,求助天也。”[6]这里的“上祭”为祭祀之义。在曲靖民间,这一意义依然被保留在当地方言区,且作为人们参加葬礼的避讳语。当地人避“死”,但并不避“祭”,祭山习俗的保留以及将葬礼简称为“祭”,都是这一现象的例证。于是,“上祭”就成了远房亲戚参加葬礼的常用语。

(二)棺材的避讳语

棺材在土葬时期被用来盛放人死后的尸体。同“丧”,“尸”也是方言口语中被避讳的语素。乡民们提到棺材,就会联想起尸体,棺材也随之成为口语避讳。于是,根据制作材料婉称被避讳语成为当地方言造词习惯之一。

“大板”“老板子”,是棺材的避讳说法。土葬时期,棺材是丧葬习俗不可或缺之物,乡里的老人一般都会为自己提前准备一副“大板”用作后事。由于曲靖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用木料做梯子、地板、家具十分常见。当地人常把木料做成的成片物体一律叫作“板”。因此,用木料做成的棺材也根据习惯讳称为“大板”“老板子”。

(三)死的避讳语

死亡是丧葬民俗的主题。《礼记注疏·祭义》中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7]当地的丧葬民俗存有一种迷信氛围,对死亡的忌讳和惧怕一部分也是由于对鬼的恐惧。尤其是在曲靖乡村,孕妇一般不出现在葬礼场上,担心会被鬼“撞客”到,这里的“撞客”即冲撞之义。因此,对“死”的避讳说法在丧葬习俗语汇中是最多的。

“回佛”,曲靖当地称去世的文雅说法。汉传佛教自唐代便传入云南,分布于昆明、大理、曲靖等地。在当地乡村,大多数地区都会建一座寺庙,供奉观音、佛祖等菩萨。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人将建成的庙称为“佛祖”,如果小孩说“去庙上”,大人则会立即批评纠正成“去佛祖上”,佛祖成为当地乡民信仰的一个象征,在乡民心里占有重要地位。“回佛”这一避讳语也被乡民们用来代称人的去世。

“瘪掉”“翘脚掉”,是去世的戏谑、轻松说法。

乡民们常年与庄稼打交道,麦粒的饱满与干瘪一眼便知。人“瘪掉”了,就如同不再饱满厚实的麦粒一样,壳存实空。这一打趣说法看似语调轻松,却深刻反映了当地乡民直面死亡、看淡死亡的生命观。

“翘脚掉”意为人在失去生命体征后,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双脚呈“外八字”,翘在两侧。乡民们根据这一情状将死亡谑称为“翘脚掉”。

在乡村的农业社会氛围中,老一辈乡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吹遍了田野的风,淋透了山间的雨,看了无数次的死亡,于这静默时光中,用一种随性语调,塑成了一种旷达生死观。

“老掉”“不在掉”“倒头”“落气”,也是去世的委婉说法。“老”意味着生命之树不再繁茂,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因为疾病,乡民们都将其称作“老掉”。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记载:“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8]又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记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9]可见,“老”作为对死的讳称由来已久,并被保存在了曲靖方言中。“不在掉”“倒头”“落气”则是依据人死亡时的结果状态而产生的避讳语。

三、被避讳语用作詈语情况

上文提到,由于避讳心理,当地方言口语中很少出现被避讳的字眼,而采取避讳语形式代替。但有趣的是,在曲靖方言中,人们也会把这些被避讳的语素毫不避讳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作为詈语。下面将简单介绍有关丧、尸、鬼等被避讳词用作詈语的情况。

“号丧”,指放声哭泣的样子。例如,“这小点事,你都要号丧!”当地举行葬礼时,老人去世的夜晚会播放《哭娘经》,并请人来帮忙代哭,哭声响起,悲怆震撼,周围的人一听便知道有丧事发生,这项仪式已经成为丧事开始的标志。因此,在日常口语中,乡民们也把人的放声哭闹叫作“号丧”,用作詈语,表达说话人的不屑与厌恶。

“躺尸”,指在家闲着、躺着,什么也不做;“挺尸”,意为尸体直挺挺地躺着,同“躺尸”义。例如,“他懒得很,又在挺/躺尸啦!”在当地,人死后,尸体一般会被放置几天。因此在日常口语中,乡民们把人躺着偷闲詈称为挺尸或者躺尸。类似的带有“尸”这一避讳字的詈语还有“游尸”和“翻尸弄骨”等。“游尸”,指到处瞎玩。例如,“他又克哪点游尸了,到处找不着”。“翻尸弄骨”,意为随便乱翻,挑拨离间。例如,“你一天翻尸弄骨地在找什么?”“这个大妈只认得翻尸弄骨,扯人家的闲话。”

有关“鬼”的语汇在当地方言口语中占很大部分,与普通话类似,“鬼”用在方言语汇中作为构词语素,大部分是詈语。

“鬼火”“鬼火绿”,感到生气的意思。王逸的《九思·哀岁》中记载:“神光兮颎颎,鬼火兮荧荧。”[10]鬼火,又称磷火,迷信者认为是呈绿色的幽灵之火。当地方言根据鬼火的形状及乡民们对鬼的迷信看法,形象地比喻人在极为生气时表现出的状态。云南花灯剧目《花灯小戏选·婆媳赶鸡》一剧中:“耳听秀丽门外喊,我七窍生烟鬼火起。”[11]这里的“鬼火”即形容极为生气恼怒的样子。

“鬼喊辣叫”,大喊大叫的样子。花灯剧戏曲专集《财迷之“谜”·送水》一剧中:“莫鬼喊辣叫的,碰着一下怕哪样?”[12]这形象地表现了大喊大叫的情状。

“鬼眉日眼”,形容鬼头鬼脑的样子或不称心的事物。例如,“他长得鬼眉日眼的,将来肯定不成器”。“你这个字写得鬼迷日眼的,我都看不下克了。”

“鬼扯羊肠”,纠缠不休或胡乱瞎扯的意思。例如,《花灯小戏选·约会》:“姓陈的,我们早已经一刀两断了,你莫老跟我鬼扯羊肠的。”[13]

“形容词+个+鬼”,在这个结构中,“鬼”作为方言语汇中的后缀,相当于“屁”。例如,花灯剧《玉蝴蝶·何满进山》:“这个地方哪点不好?——好个鬼!穷得老鼠都要搬家。”[14]

詈语在日常交流中虽不可肆意滥用,但其本身是透视文化的一面镜子。方言詈语的出现和使用不仅破除了被避讳语在口语中处处是禁地的状况,丰富了方言语汇系统,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到在丧葬习俗中投射的乡民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尽管部分丧葬习俗已随社会发展而流失,但方言语汇却真切记录了这些消失的民俗曾经存在的事实。方言语汇是研究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线索,一些方言民俗语汇往往比民俗事象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语汇乡民曲靖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介绍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曲靖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介绍
曲靖时代新装
路遇乡亲
曲靖方言的语气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