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023-11-23张金保张晶晶夏鹏飞段海婧陈红刚赵文龙康生福

中成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赤芍主治栀子

张金保,张晶晶,夏鹏飞,2,段海婧,3,5,陈红刚,4,5,王 倩,2*,赵文龙,2,4,5*,康生福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程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4.甘肃省珍稀中药资源评价与保护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5.西北中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6.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甘肃 合作 747000)

柴胡、大黄既是我国传统中药,又是甘肃道地药材,前者性味辛、苦、寒,归肝、胆、肺经,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 后者性味苦、寒,归脾、胃、肝、大肠、心包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1],两者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在诸多经方中均有应用,如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也有以药对形式在同一方中应用的情况,如《伤寒杂病论》[2]中的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鳖甲煎丸,以及柴胡散、大黄散、犀角散等方剂,能使气机条达,血运通畅,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多种疾病。为了深入阐明大黄-柴胡药对配伍应用规律,本研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3]中相关方剂进行整理挖掘,并对其用量比例、组方用药规律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排除标准 资料来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明确含有大黄-柴胡药对的方剂(计临证加减药物)。排除标准包括①方剂中含有2020 年版 《中国药典》[1]《中药学》 《中华本草》[4]均不收录或药性、药味、归经存在资料不全的中药; ②主治病证不明确,第十一册病证索引页检索不到。

1.2 数据规范化 录入中药以2020 年版《中国药典》 为标准,并参考《中药学》 《中华本草》 进行药名规范,同种药物不以地域、炮制方法、别称区分,均记录为同种药物。如“官桂” “桂心” “桂皮” 等统一为“肉桂”,“将军”“锦纹” “川军” 统一为“大黄”,但性味功效差异较大者仍按不同药物记录,如“生地黄” “熟地黄”,并且去除对性味的修饰词,如“微寒” “微甘” 分别统一为“寒” “甘”。关于中药剂量的单位,根据《关于改革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的报告》 (1977 年4 月国务院批转) 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两” “钱” “分” 为计量单位者均转换为“g” (1斤=500 g,1 市两=30 g,1 钱=3 g,1 分=0.3 g),将其他剂型均转换为汤剂剂量,煮散用量相当于汤剂的1/2~1/3,丸、散(服散)、膏、丹用量相当于汤剂的1/10。另外,方剂中剂量描述为“适量” “少许” “缺失” 时不纳入统计。

1.3 数据处理 通过Excel 软件建立《中医方剂大辞典》含大黄-柴胡药对的方剂数据库。首先,对方剂出处(方源)、方书朝代、方名、剂型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其次,分析配伍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特点。最后,分别从高频方剂、高频归经、药物用量及比例3 个维度深入分析相关方剂组方用药规律。采用 GraphPad Prism、IBM SPSS Modeler、VOSviewer、Cytoscape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作图。

2 结果

2.1 方剂基本信息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共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相关方剂646 首,其中方源170 本,出现次数≥5 次的有17 本,包括《圣惠》 (169 次)、《圣济总录》(112 次)、《普济方》 (24 次)、《理瀹》 (17 次) 等,见图1A~1B; 方名461 个,出现次数≥4 次的有15 个,包括柴胡散(28 首)、犀角散(16 首)、柴胡汤(13 首)、大黄散(12 首) 等,见图1C,并且有些方名相同而组成不相同,属于“同名异方”; 涉及剂型7 种,以汤剂、散剂、丸剂为主,其中丸剂又以蜜丸、水丸、糊丸为主,见图1D。

图1 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基本信息

2.2 中药参数分析

2.2.1 性味归经 646 首相关方剂涉及528 味配伍中药,并且频次≥20 次的有99 味。其中,药味累积使用频次161次,依次为苦38% (62 次)、辛31% (50 次)、甘19%(31 次)、咸5% (8 次)、酸4% (6 次)、淡2% (3 次)、涩1% (1 次),见图2A; 药性累积使用频次99 次,依次为寒49% (48 次)、温30% (30 次)、平13% (13 次)、热5% (5 次)、凉3% (3 次),见图2B; 归经累积使用频次263 次,频次≥10% 的依次为肺经18% (47 次)、肝经17% (44 次)、胃经15% (39 次)、脾经12% (32 次)、心经11% (28 次),见图2C。综上所述,甘、寒归肺、心、肾经,辛、温归脾、胃经,苦、平归大肠经的中药组合应用较多,药性共现分布见图2D。

图2 配伍中药性味归经分布

2.2.2 使用频次、主治病症、功效 646 首相关方剂累积使用频次共9 821 次,其中≥20 次的共99 味,可作为高频中药,包括柴胡(646 次)、大黄(646 次)、甘草(351次)、黄芩(336 次)、赤芍(253 次) 等,排名前三十者见图3A。再对其主治病症整理规范后进行数据透视分析,发现共涉及761 种,其中出现频次≥10 次的有17 种,包括虚劳(23 次)、目赤肿痛(21 次)、骨蒸(20 次)、黄疸(17 次)、伤寒(16 次) 等,表明其应用广泛,见图3B。在99 味高频中药中,功效主要为清热、解表、补虚、化痰、活血化瘀等,使用频次较高的为清热、解表、补虚、泻下、理气等,见表1。

表1 高频中药功效分布

图3 高频中药(排名前三十) 使用频次、主治病症分布

2.2.3 组成网络关系、关联规则分析 将646 首相关方剂所含的528 味中药导入VOSviewer 1.6.18 软件进行组成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见图4A,可知大黄、柴胡、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等中药节点较大,相互之间连线密集,即为核心中药。再将含99 味高频中药的方剂组成信息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大黄、柴胡、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等中药关联度最高,见图4B,同时采用该软件对除大黄、柴胡以外的97 味高频中药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黄芩-栀子-赤芍-甘草关联度最高,也是核心中药,见图4C~4D。

图4 中药组成网络关系图

为了深入分析关联规律,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 算法对除大黄、柴胡以外的97 味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75%,最大前项数为5,得到30 条关联药组,包含10 条2 味中药、20 条3 味中药组合,其中2 味中药组合中黄芩-栀子支持度、置信度最高; 3 味中药组合中黄芩-赤芍-甘草支持度最高,其次是黄芩-栀子-甘草,而置信度最高的是黄芩-栀子-黄连,见表2。

表2 高频中药(除大黄、柴胡以外) 关联规则

2.3 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3.1 组成、主治 图1C 显示,柴胡散、犀角散、柴胡汤、大黄散出现次数较多,故本实验以四者为高频方剂,对其组成、主治进行分析,结果见图5、表3。由此可知,柴胡散中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大黄、甘草、黄芩、赤芍、栀子等,主治伤寒、天行、骨蒸、热病等;犀角散中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大黄、犀角、黄芩、甘草、麦冬等,主治小儿骨蒸、伤寒等; 柴胡汤中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大黄、黄芩、赤芍、甘草等,主治伤寒、疮疡等; 大黄散中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大黄、甘草、赤芍等,主治天行头痛、胁痛、痃癖等。

表3 高频方剂主治分布

图5 高频方剂配伍中药组成关联图

2.3.2 归经 图3C 显示,相关方剂配伍中药主要归肺经、肝经、胃经等,故本实验对相关归经中药进行分析,结果见图6、表4。由此可知,归肺经的主药为柴胡,关联度较高的中药有甘草、黄芩等(图6A1 ~6A2),配伍中药以解表、化痰、清热、补虚等功效为主,对应方剂的主治病证依次为虚劳、痈疽、痹症、骨蒸、感冒等; 归肝经的主药为大黄、柴胡,关联度较高的中药有赤芍、当归、鳖甲等(图6B1~6B2),配伍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表、平肝熄风等功效为主,对应方剂的主治病证依次为虚劳、痈疽、痹症、骨蒸、目赤肿痛等; 归胃经的主药为大黄,关联度较高的中药有甘草、枳壳、黄连、升麻等(图6C1 ~6C2),配伍中药以清热、解表、理气、补虚等功效为主,对应方剂的主治病证依次为虚劳、痈疽、黄疸、痹症、感冒等。综上所述,相关方剂治疗肝系疾病时可能更有优势。

表4 归肺经、肝经、胃经中药功效、主治分布

图6 归肺经、肝经、胃经配伍中药关联分析图

2.3.3 大黄、柴胡用量比例 本实验先对相关方剂中大黄、柴胡用量(除未标明者) 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由此可知,在3 ~15 g 范围内两者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3 g,并且大多集中在9 g 左右。

表5 大黄、柴胡用量范围分布

再对两者用量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由此可知,共涉及57 种比例关系,主要为1 ∶1、2 ∶1、1 ∶2 等。

然后,对两者高频比例(1 ∶1、2 ∶1、1 ∶2) 方剂组成、主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由此可知,比例1 ∶1 方剂组成主要是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枳壳等中药,治疗目赤肿痛、虚劳、骨蒸、闭经等病证; 比例2 ∶1 方剂组成主要是黄芩、甘草、赤芍、栀子、芒硝等中药,治疗黄疸、跌打损伤、咳喘、瘰疬等病证; 比例1 ∶2 方剂组成主要是甘草、黄芩、当归、赤芍、鳖甲等中药,治疗胁痛、骨蒸、虚劳、白癜风等病证。

表7 大黄、柴胡高频比例方剂组成、主治分布(排名前十)

最后,分别采用Cytoscape、VOSviewer 软件分析大黄-柴胡药对比例与相关方剂主治的关联规则,建立关联网络图,结果分别见图7A ~7B,可知比例1 ∶1 方剂与目赤肿痛、虚劳、骨蒸、闭经等病证关联度强,比例2 ∶1 方剂与黄疸、跌打损伤、咳喘、瘰疬等病证关联度强,比例1 ∶2方剂与胁痛、骨蒸、虚劳等病证关联度强。同时,分析1 ∶1比例下配伍中药及相关方剂、主治的关联规则,结果见图8,可知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枳壳等(图8A),应用较多的相关方剂有柴胡散(15 次)、柴胡汤(9 次)、大黄散(7 次)、犀角散(6次) 等(图8B),主要治疗目赤肿痛、虚劳、骨蒸、闭经等病证。综上所述,大黄-柴胡药对应用最多的比例为1 ∶1,相关方剂主要治疗目赤肿痛、虚劳、骨蒸、闭经等病证。结合“2.3.2” 项下结果,大黄-柴胡药对比例为1 ∶1的方剂常用于防治肝系疾病。

图7 大黄-柴胡药对比例与相关方剂主治的关联规则图

图8 大黄-柴胡药对1 ∶1 比例下配伍中药及相关方剂、主治的关联规则图

3 讨论与结论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 味中药配伍形式,为历代医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作为复方最小的组成单位[5],也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体现了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6]。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对药对配伍系统深入的考察能理清相关复方的配伍用药规律,对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10]。

大黄、柴胡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1],前者乃“血分之药”,具有行血活血、破血逐瘀之用; 后者功擅调达肝气而疏郁结,自古被用作调气行气之要药,两者一升一降,一气一血,虽性味、归经、功效等有所差异,但配伍后能相互为用,取长补短,恢复脏腑升降功能,调节机体气血津液运行,共奏“推陈致新” 之功[12],并且均能调和气血,前者重在气分,后者重在血分,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使气机条达,血运通畅,气血调和则百病自消。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首先对《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含大黄-柴胡药对的方剂方源、方书朝代、方名等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发现646 首相关方剂来自170 本古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圣惠》 《圣济总录》,方名有461 个,其中柴胡散、犀角散、柴胡汤、大黄散等多次出现,属“同名异方”。其次,本研究分析了配伍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特点,发现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性味以寒性,苦、辛、甘味为主,大多归肺、肝、胃经; 功效以清热、解表、补虚等为主; 主治应用范围较广,包括虚劳、目赤肿痛、黄疸等; 除大黄、柴胡外,黄芩-栀子关联度最高,黄芩-栀子-赤芍-甘草是组方核心药物。最后,分别从高频方剂、高频归经、药物用量及比例3 个维度深入挖掘组方规律,发现柴胡散、犀角散、柴胡汤、大黄散出现次数较多,其组成及主治均不同,是同名异方; 归肺、胃、肝经的主药分别是柴胡、大黄、大黄和柴胡,配伍中药、主治均不同,归肝经配伍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平肝息风等功效为主,结果提示同时含大黄-柴胡药对的方剂用治肝系疾病可能更有优势。

剂量是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基础[13]。本研究发现,大黄、柴胡主要用量均在3~15 g 范围内,与陈弘东、林家冉等[14-15]报道的大黄用量范围1 ~500 g,柴胡用量范围0.9~110 g 基本一致。现代临床经验及研究表明,大黄用于攻伐有形实邪时用量较重,用于消减无形之邪时用量较轻[16]; 柴胡大剂量能和解少阳、泻火,还可推陈致新以治疗疑难杂症,中等剂量则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小剂量能升举阳气[15,17]。

药物临床具体用量还要从患者体质、年龄,疾病病位、病势,药物炮制、配伍,服药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用药[18],并且剂量配伍比例同样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19-20]。研究表明,大黄、柴胡比例以1 ∶1 应用最多,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枳壳等中药配伍较多,主要治疗目赤肿痛、虚劳、闭经等。结合归经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同时含大黄-柴胡药对的方剂常用比例为1 ∶1,并且在防治肝系疾病方面的应用更多,当然临床具体应用时还应按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合理组方用药。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多层面逐层递进分析了《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梳理了含相关方剂的基本信息,揭示了其配伍用药规律,为科学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赤芍主治栀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大黄、赤芍对肝衰竭大鼠血清NO合成和分泌影响研究
新疆赤芍
六月栀子香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