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3-11-22刘秋月杨洋卢长波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

刘秋月 杨洋 卢长波

[摘 要]教材分析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把握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现状及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提供依据,有效解决现阶段生物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提升难度大的问题。从引导学生研读课程标准,从起点认识教材;形成科学分析思路,全面把握教材结构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策略,实现了生物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1-0082-04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对其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质量。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提升师范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要保障。本文将从师范生教材分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探析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M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年级92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中提交的教材分析案例进行评价。案例评析主要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栏目、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等6大方面12个指标点进行(如图1),对每个指标点进行“优、良、中、差”四级赋分。

(一)统计结果

根据所赋分值,统计得出M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总体情况如图2所示,能够达到优良水平的仅占41%,说明生物师范生的教材分析能力亟待提升。具体来看,各指标点统计情况呈现一定的差异:生物师范生对课程标准的分析能力最弱,优良率不到30%,说明师范生对课程标准的熟悉度及领悟能力不足,重点体现在教材和课标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方面;对教材内容和教材栏目的分析,优良率可达55%以上,说明学生能够有效分析出教材的知识内容及逻辑体系,明确所分析内容的教材地位和作用,多数同学能够分析出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并有效利用,但在素养结构的剖析方面有待加强;对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处理得较好;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优良率不到50%,学生能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分析,但在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的挖掘方面缺少深度,不能夠用相应的内容与活动做好支撑,多数同学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缺少规范性。

(二)主要问题

1.课程标准解读不到位,忽视课标的引领作用

从学生提交的教学分析案例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浅显地呈现出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但对内容要求中提及的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层级关系及其与教材内容的具体对应关系的解读缺乏深度,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得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和指导。通过与生物师范生的进一步对话发现,学生对课程标准的认知仍有待加强,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使其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

2.教材结构分析不透彻,制约教材作用的发挥

通过学生提交的教学分析案例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分析出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够得出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内容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较为薄弱,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材各栏目的设计意图领悟不到位,不能将教材的正文、活动系统、图文系统等进行较好的整合;教材中呈现的显性资源利用率较高,但隐性资源则发现不到位或是挖掘不够,这些都影响了教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失去目标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和评价标准三方面,但从学生提供的案例中发现,教学目标中能呈现出教学内容,但是缺少完成目标的活动支撑的设计,在学习效果评价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不能实现可检测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应是在明确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再选择具体的学习活动方式,制定可达成和可检测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价的作用。

二、生物科学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策略

师范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是指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对教材的作用、地位、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到教材内容与课标之间的差距,并具备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整合、补充与开发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程标准,从起点认识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研读课程标准并领会课标内涵是进行生物学教材分析的起点,师范生应意识到只有在领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做到追根溯源、有的放矢。

1.明确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对一门课的“定性”,主要回答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学校为什么开设生物学课程?老师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它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体现在哪里?学生首先应明确生物学的学科性质、生物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生物学的发展方向等,即从课程作用和学科性质的角度认识生物学;再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目标。保证准师范生明确未来任教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增加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2.读懂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定位”,主要阐述课程改革的立场、方向和观点,即课程的设计理念。师范生应厘清2001版、2003版、2011版、2017版、2022版五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的变化,并清楚课程理念是基于社会发展、生物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读懂并落实最新版本课程标准要求做好铺垫。

最新版本的初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首要基本理念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宗旨”,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追求“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经历及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评价的角度,力求通过学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的作用。[1]除此之外,初中课标根据学段特点提出“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的理念,注重与小学和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及学科间的衔接。师范生只有在真正读懂课程理念之后,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才能做到教材处理详略得当,为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进行内容的有效组织。

3.析透生物学核心素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年发布,在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每个学科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确定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的由来。生命观念是学习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成果,初中强调通过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观念,高中强调通过学习生物学概念形成生命观念,并运用所形成的观念认识生物界;科学思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初中要求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高中则强调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并要形成这种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或探究实践方面在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初中生应初步具有科学探究跨学科实践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则强调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方面,初中强调的是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高中强调基于生物学的认识能主动参与社会事物讨论,主动向他人宣传并践行各种理念,要有解决问题的担当和能力。[1]生物师范生只有在析透生物学核心素养之后,再对接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分析时,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的全面性和透彻性。

课程标准的研读过程中,应通过专家解读、教师领读、文献研读、学生反思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师范生读懂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

(二)形成科学分析思路,全面把握教材结构

1.分析教材的体例结构,领会编写意图

教材的体例结构是指教材的编写格式与呈现形式,对教材整体编排及呈现形式的把握对于师范生有重要的意义。大学专业课用到的教材是按照学科逻辑进行组织的,而中学教材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科知识重新进行组織。那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内容特点,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显性呈现明确清晰,有益于学生的理解,但容易忽略学生思维逐步建构的过程;隐性呈现有利于学生通过积极思维的过程,自主建构、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效果不佳。[2]师范生进行教材分析时,要挖掘出隐性呈现的内容、要参透教材各栏目的设置意义对我们实际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行为的重要影响。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的章首页,编写格式包括章标题、章引言、章题图、科学家名言等四部分。章引言中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这一科技成果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习兴趣,说明对细胞的研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密不可分;第二段,情境后提出的问题逐步递进,直指本章将要学习的重要内容。章题图的选择与标题一致,说明走近细胞需要观察细胞,显微镜配带显示屏幕能真实地显示一些细胞,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本章正文介绍传统显微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科学家名言又一次指出学习细胞、研究细胞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体现“分子与细胞”模块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章首页”容易被一些老师忽略,准教师们应注意到章首页的存在,应有效利用章首页中的信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领,这也是“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基本要求。

2.分析教材的逻辑结构,梳理教学思路

分析教材逻辑结构时要注意分析整套教材的编写思路,包括模块之间、章节之间及具体内容阐述时的逻辑。综合使用知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方法论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进行一节教材内容分析时,先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述的知识内容,如概念、规律、重要实验等;再按知识点编号,可以按照教材中呈现的先后顺序或是教师讲解的先后顺序编号,将作用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并列处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呈现出结构图。在基本确定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进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挖掘,找到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完成教学过程中呈现方式及教学思路的设计。

例如:“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首先呈现的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和细胞学说的内容,对已有初中阅读基础的学生,他们完全能读得懂这个“必须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师,在这短短的几行文字中,要能分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重点。在细胞学说要点表述的第三条,其内容与老教材的表述就有了差别,旧教材仅是对施莱登和施旺综合要点的表述,而新教材则是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并加以修正”的基础上陈述的。分析时应能抓住这个差异,理解在表述细胞学说时之所以存在差异,是由于编写者在整理相关信息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才导致的。紧接着教材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进行了转折:“细胞学说的内容,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建立过程。”看似承上启下的话,实际上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历程,究竟是什么制约着我们认识自然规律的脚步?借助“思考·讨论”栏目,补充探究与讨论的素材,借助四个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还原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四个史实,就可以完成“思考讨论”的讨论部分的第一题,“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由“证据”到“结论”,需要借助科学方法(手段、工具、推理)或科学思维,但无论哪种方法,最终都离不开实验观察。这也是在学习该科学史时教师必须给予方向性引导的内容,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属于我们之前提到的隐性呈现。在“思考·讨论”之后的正文部分,总结了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明确细胞对于生物,就如原子与化学一样,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这里出现“学科交叉”栏目的原因。

3.分析教材的素养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生物学教学的宗旨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师范生有必要对教材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生物学知识为“生命观念”构建提供知识基础、为“科学思维”的形成提供依据和框架、为“科学探究”的发展提供对象和情境、为“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学科视角。[3]

例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节内容,课标的要求是“阐明蛋白质通常由二十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它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1]通过课标中次位概念的分析,可以直接分析出“生命观念”中“结构与功能观”的要求,仍需要进一步分析教材对应的发展学生其他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和品格的內容。通过教材中“思考·讨论”栏目中给出氨基酸的结构式,组织学生讨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并总结氨基酸结构通式,借助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中的归纳能力;再如通过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提问、实施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再如通过“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的材料介绍,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等。教材内容中素养结构的分析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做好了保障。

总之,提升师范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应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进行综合解读与分析,教材分析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的基础,是生物学课程理念落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12.

[2]赵占良,谭永平.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教材育人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82-89.

[3]张春雷.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及生成路径[J].生物学教学,2022,47(4):16-19.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标背景下提升生物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SJGY2021089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学试题开发和评价的研究”(JJB1423001);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师范生乡村实习支教管理与实施策略研究”(SJGZ20210086);黑龙江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SJGY20200731);202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XJ21034);202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XJ21035);202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2-XJ22046)。

作者简介:刘秋月(1984—),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杨洋(1980—),女,硕士,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卢长波(1973—),男,本科,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学生处主任,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生物学教学。

猜你喜欢

生物科学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高中生物课堂活力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