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困境桎梏与实施路径

2023-11-21黎镇鹏张泽承彭洲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碳旅游体育

黎镇鹏,张泽承,任 波,彭洲恩

鉴于此,如何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探索其降碳、减排的具体措施,是当前体育旅游产业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厘清“双碳”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剖析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困境桎梏与实施路径,旨在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1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双碳”背景下,剖析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原则、方向与现实意义,形成以“双碳”引领产业低碳发展、以产业低碳发展契合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理论架构(见图1)。

图1 “双碳”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理论架构图Figur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arbon

1.1 “双碳”战略背景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举不仅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全球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与责任心,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展了对“双碳”战略的全面部署。随着《巴黎协定》的签订,各国陆续制定了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的计划与目标。我国更是在确定“双碳”目标的具体实施时间后,相继在各大产业链中积极展开碳中和的讨论与研究工作。就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而言,一方面,“双碳”目标为其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与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也需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为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现提供动力引擎。

1.2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原则

1.2.1 协调统筹原则

在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各行业低碳转型,加快完成碳达峰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3]。绿色、健康是体育旅游产业的“代言词”,但生态效益提升缓慢也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之处。因此,为了响应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号召,应遵循低碳理念,以降碳减排为具体举措,以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效益提升为主要方向。具体而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能仅希望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应在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的同时,着眼于减少碳排放量,形成统筹协调和发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1.2.2 科技创新原则

低碳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包含碳补偿、碳储备和碳勘测等因素[4],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低碳技术为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创造了条件。结合体育旅游产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区域协调性强等特点,从技术、资源和产品创新等角度着手,致力于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低碳资源的挖掘和低碳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具体而言,低碳产品的研发需要利用高薪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对绿色产品进行低碳加工与推广;低碳市场运营需要制定碳排放细则,建立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量为衡量低碳市场运营的重要指标,监督市场履行降碳减排的行动举措。因此,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需要搭乘科技时代的顺风车,遵从科技创新原则,不断探索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之路。

1.2.3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原则

我国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产品样态多元,涵盖海、陆、空等多维空间产品形态,具有吸引性、多样性、区域性、季节性和开放性等特征[5]。但是,体育旅游产品与资源存在区域、形态、气候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游客的收入、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在低碳产品与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应结合地域性特征、产品形态特征进行低碳加工,充分调查与研判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力及其体育消费需求,避免产品与资源的同质化竞争。因此,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需遵循因地制宜与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特性与不同消费人群特征,有针对性地研发低碳产品、挖掘绿色资源、开展低碳体育旅游活动。

1.3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意义

1.3.1 发挥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1.3.2 发挥体育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是追求高质、高效的社会效益,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8]。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新兴业态,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扩张性与包容性的特征。如,体育旅游综合服务体、体育文化旅游和体育医疗旅游等业态的融合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凸显出其优势特征。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健康休闲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灵活性与广域性特点得以体现。自新冠肺炎疫情放开以来,旅游已迎来了井喷式爆发发展态势,旅游人数和旅游次数大幅增长,旅游方式日益多样化。其中,文明出游、健康出游、绿色出游和环保出游更是备受游客的青睐。因此,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马拉松、骑行游、徒步游和登山游等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在社会中也逐渐推广开来。鉴于此,体育旅游产业亟须全面低碳化转型,通过构建低碳政策、低碳交通、低碳产品、低碳企业和低碳市场等,提高文明出行、健康旅游和生态保护意识,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以不断适应社会矛盾的转化。

1.3.3 发挥体育旅游产业的生态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社会各界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发挥生态效益等纳入了行业发展的重要准则之中[9]。“双碳”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应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充分发挥产业的生态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由于体育旅游产品与资源承载能力有限,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规划方式与我国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严重不符。因此,应着力挖掘绿色低碳产品及相关资源,减少因过度开垦与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强体育旅游产业对降碳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共建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向绿色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此外,低碳发展举措能有效提升体育旅游低碳文化,加深人们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增强低碳消费行为意识,从碳源生产端减少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全面贯彻将低碳作为行业建设的重要准则与目标。

1.4 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全要素绿色低碳发展

政策、产业、市场、企业和消费是构建体育旅游发展的要素体系[10],“双碳”目标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全要素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双碳”目标下的政策研制与落实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才能逐渐形成完善的低碳发展体系。如,树立行业低碳运营标准,形成客观的市场监管制度,进而不断引导产业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2)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体系的形成为体育旅游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结构优化的具体表现[11],低碳发展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体育旅游产业拓展的广度与深度;同时,结合其绿色健康产业的特征,有效融合低碳元素,能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此外,低碳元素的搭建本身是致力于高端行业,而体育旅游业隶属于高端服务业,其与低碳融合形成的低碳发展体系能够促进产业趋向高级化。(3)市场低碳运营细则与碳排放监管条例的制定,为体育旅游产业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市场的制度化运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市场低碳转型中的运营细则与碳排放监管能有效衡量其低碳发展的水平与程度。同时,产品流通、货币交易、人员流动等碳排放监管条例与各环节低碳行为准则的制定,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制度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企业低碳产品的研发与低碳技术的运用为体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企业通过低碳技术将低碳元素渗透至传统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的各环节中,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低碳化发展水平,促进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快速革新。此外,低碳技术能够推动体育旅游企业的内部流程再造,持续激发企业在产品研发与生产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产能过剩与供求不匹配造成的压力,进而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5)低碳消费倡导与低碳消费意识的提升为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主要力量。游客是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体,在体育旅游产业低碳转型中,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意识直接决定了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12]。因此,对游客低碳消费行为的倡导与消费意识的提升,能间接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困境桎梏

2.1 缺少“宏观—中观—微观”政策支撑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仍需政策支撑[13]。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提高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旅游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双碳”目标驱动下产业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14]。我国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之路已进入战略部署阶段,但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仍处于初探阶段,多维度的政策支撑还未及时跟进。(1)宏观层面。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双重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仍需贴合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其生态效益。但目前,国家暂未出台低碳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体系[15],体育旅游产业也未纳入国家降碳减排的重要行业领域,也未具体明确其产业减碳降碳的核心领域与方向。(2)中观层面。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没有将“低碳”这一元素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衡量标准之中,其产品制造业、体育赛事运营业、休闲健身业和康养旅游业等业态低碳发展策略仍不清晰;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产业组织政策暂未将“降碳减排、低能耗”发展作为市场、消费和企业低碳化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导致产业各领域低碳发展的治理体系与协调能力较为薄弱。此外,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布局未将低碳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例如,以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为首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未从低碳发展着手搭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休闲与康养旅游低碳产业暂未显现,以海南岛为核心的热带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模式也还未建设。(3)微观层面。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相关财政税收优惠福利政策还未制定,体育赛事低碳场馆、体育旅游低碳企业和体育旅游低碳示范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扶持机制暂未实施,产业低碳发展的用地保障、监管制度和金融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2.2 低碳发展体系与低碳发展意识模糊

产业发展体系广义上是指构建一个科学、客观发展的核心系统,对产业发展具有限制性与指向性作用[16]。产业发展意识是指在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它是社会发展客观进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17]。因此,在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中,应重点审视其发展体系与发展意识。然而,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仍面临低碳化探索不足、低碳技术手段欠缺、低碳发展体系与发展意识不清晰等问题。

2.3 市场低碳运营标准与监督管理条例缺乏

体育旅游市场运营标准是拓展产业发展广度与深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体育旅游市场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6]。然而,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运营相对较为繁杂,以资源特性为基础的体育旅游市场显现出较强的区域性、散点性特征,但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与运营机制,导致市场发展的层次化差异较大、运营标准难以统一。因此,就体育旅游市场低碳发展来说,低碳运营标准与低碳监管制度还未形成制度化走向。市场运营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不合理,难以制定市场低碳发展的行业准入标准、运行目标、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旅游市场的绿色低碳发展进程。

体育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条例是推动市场向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低碳监督管理条例尚未明确,碳排放管理措施没有全面铺开,中小微企业占据了市场发展的主体地位,龙头企业、大型企业较为稀缺,难以对其进行自上而下的低碳监督管理。以马拉松赛事旅游为例,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数量日均5场次,且数量还在不断攀升[20],“线上马拉松”更是吸引了大批运动爱好者的参与,面对参与人群基数庞大的马拉松赛事,在人均碳排放量与碳足迹方面也难以短期内形成高效的碳排管理条例,且对赛事筹备、赛事场馆运营和赛事仪器设备等产生的碳排放量也难以捕捉。虽然我国推出了碳足迹跟踪仪与碳监测系统,但因参与体育旅游人群基数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加之碳足迹跟踪技术的高额成本,致使其无法在短期内全方位地应用于体育旅游赛事中。因此,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低碳监督管理条例的制定与人均碳监测系统的运用成为市场管理部门亟需突破的重要难题。

2.4 企业对低碳产品、资源、技术的研制与运用短缺

体育旅游企业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生产低碳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主要供给端。然而,我国体育旅游企业仍面临着低碳产品的研制不足、低碳资源与低碳技术运用不足等问题。(1)我国体育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本低、创新能力弱、引资能力差和运营模式乱等问题[21]。对于低碳产品的研发而言,研发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运用较为复杂,高新科技产品与低碳产品需要高额的成本投入与大量高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在市场机制下,体育旅游企业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销售与运输端投入较多,而在产品与技术创新端投入较少,企业中普遍存在求“短利”而不谋“长利”的现象。(2)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与技术研发一贯延续着传统旅游业长期发展的范式与思维,由于动能转化不足、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滞后,故难以实现碳达峰的要求与碳中和的愿景。(3)绿色低碳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绿色低碳加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新能源、太阳能、水力发电等低碳能源的技术引入较为欠缺,资源未凸显出低碳化特征。(4)体育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产品生产、交通和食宿等链路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碳排放,特别是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较大。但目前,电能、氢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较少,化石能源等高碳排放能源工具的使用依旧广泛,难以实现降碳减排的目标。据“同程旅行”发布的《2022“十一”假期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在出行旅游主题中“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最受关注。据统计,2022年国庆期间乘坐飞机出游的人数超过780万人次,人均碳排放量约为160 kg,总碳排放量约1.248×109kg。可间接反映出,虽然飞机出游更为便捷,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2.5 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意识较为薄弱

3 “双碳”背景下中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制定多维度的低碳政策,引导体育旅游产业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体育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审视,紧密围绕“双碳”目标进行低碳政策的研判与制定,为引导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作出针对性的部署。

(1)宏观层面。将体育旅游产业低碳政策的研制纳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具体可借鉴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三纳入”政策,将产业的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地方财政预算[24]。并结合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从中长期考虑制定符合碳达峰的战略政策,从短期考虑制定符合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导向性政策。(2)中观层面。一方面,将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纳入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调研产业、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低碳发展需求,聘请体育旅游和低碳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充分研判地方实行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政策的可行性,构建出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统一低碳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规范和利用能耗等标准,对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实行具体指标评分机制。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优势,对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规划、执行和落实起到实质性的评估效应,促使决策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客观,从而使政策更加贴合实际。(3)微观层面。制定企业、消费者、市场三个方面的低碳发展政策。第一,完善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区域划分与管理标准,制定企业约束性管理条例。以各地体育旅游示范区(或景区)为核心领域,相关企业应以区域内的管理条例为行业标准,通过政府引导进行公平竞争,建立以区域特点发展为主导的特色市场,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并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形成规范的企业管理后,再对相关企业制定科学的碳排放政策,各企业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合理制定碳排放标准,从环境规制的角度约束企业年均碳排放量[25]。第二,制定针对旅游消费者的碳排放准则。一方面,通过旅游倡议与旅游宣传使体育旅游消费者意识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从体育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意识着手,改变其旅游消费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低碳出行政策指引文件,使旅游消费者可以通过纲领性文件深入了解自身的碳足迹与碳排放情况。第三,对市场的碳排放量进行严格监测,制定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低碳政策。国家体育总局与文化和旅游部应加强“府际关系”的建设,两部门作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部门,应达成产业发展共识,联合制定产业发展的碳排放要求与奖惩制度,在全国推广碳排放控制与市场的降碳减排运行措施,以促进体育旅游低碳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2 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增长

(1)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方面,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对地方绿色低碳经济综合效益的增长有明显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比例不断调整,能够倒逼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淘汰与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进而促进服务占比的不断提升[26]。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业的绿色经济增长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企业竞争及经济效益增长。围绕“双碳”目标,培育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加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规划与管理,引导区域内的结对帮扶,辐射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加强统筹协调区域间、城乡间的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发挥区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显著优势,建立比较优势,确保旅游资源要素得到合理分配,使区域间的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从而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在生态发展方面,应适应低碳发展的要求与体育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和体育旅游廊道,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健康休闲旅游的一体化建设。(2)促进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升级,强化区域垂直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全域视角审视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的空间格局,对区域性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扩大体育旅游产品的有效覆盖面。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聚集产业上、中、下游的优势资源,打破制约要素畅通流动的藩篱。深度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挖掘与创新以绿色资源开发为主题的内容资源,加速构建森林健身廊道、林地定向越野等绿色体育旅游目的地,以满足精品体育旅游者的需求。在体育旅游的产品营销上,应依托地方文化与绿色产品的不断融合,实现特色资源产品供给与市场创新营销的深入耦合。譬如,海南热带雨林地区可以开展黎族、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同绿色旅游相结合的主题旅游,通过市场创新营销,大力推广和宣传海南绿色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了绿色经济的稳步增长。(3)在体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中,推进地铁、高铁、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网络的构建,拉近城乡间、景区间、城乡与景区间的时空维度,促进体育旅游交通一体化建设。在利用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严禁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垦,避免对绿水青山的污染加剧,应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面貌,减少林木砍伐数量以及对海洋资源的无效开发,促进体育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3.3 优化低碳体育旅游市场结构,探索低碳营销创新策略

(1)优化体育旅游市场结构,建设低碳转型的市场形态。第一,建设低碳观赏型体育旅游市场,是指为了观摩某项体育赛事或体育竞赛表演而到某一目的地进行低碳旅游的消费市场[28]。在体育赛事旅游的低碳行为过程中,对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和低碳观赛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低碳排放量作为体育观赏者的行为准则。体育赛事主办方应制定具体可行的体育赛事低碳运营、体育场馆低碳搭建、体育门票低碳设计和体育用品低碳制造方案等措施,以促进观赏型体育旅游市场的低碳化发展。第二,建设低碳参与型体育旅游市场,是指体育旅游参与者为了体验某项体育运动项目专门到某一目的地进行低碳旅游的消费市场[28]。例如,去蒙古骑马、去海南冲浪、去哈尔滨滑雪等。首先,低碳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重点在于选择碳排放量低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骑行、滑雪、游泳、攀岩、徒步等);其次,去往体育旅游目的地参与体育运动时,可选择低碳排、零碳排的交通工具(如,新能源汽车、高铁、山地自行车等)。第三,建设低碳怀旧体育旅游市场,是指以体育旅游博物馆的形式搭建的低碳旅游消费市场。体育旅游博物馆是指游客通过回忆体育历史场景、感受体育文化的方式,以怀旧、感知和体验体育历史与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旅游产品[27]。对体育旅游博物馆的低碳化改造应践行到实处,场馆的用材用料、空间优化、历史遗留事迹的存放等均可利用低碳材料。在体育博物馆的展览会上也可联合低碳企业进行绿色公益宣传,提高游客的低碳观赏意识。譬如,在第70个国际奥林匹克日,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携手哈罗单车宣扬奥林匹克精神,提高市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使市民更好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魅力。(2)探索体育旅游市场低碳营销的创新策略,具体从市场规划协调导向、产品低碳营销和市场协作低碳发展着手,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策略。第一,建立一套适合开展低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管理系统。以测碳、用碳、量碳为手段,加强市场碳排放的监督与管理,形成浓厚的低碳市场大环境,制定低碳产业政策,积极培育与发展低碳企业,利用体育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的特性,带动整个市场的低碳化发展。第二,充分调研与研判体育旅游市场,了解其基本需求信息。追踪各地区低碳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与销售等全链路过程中,注重突出节能减排、减碳减排等低碳手段的重要性,降低产品在运输、配送和服务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第三,借鉴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低碳市场的联动经验,促进不同区域及省市间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赢,加快低碳体育与低碳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建设。第四,体育旅游市场的低碳营销策略必须高度重视周边产业的带动效应,积极探索低碳市场的具体降碳减排营销策略,从轻装简行、用电用水、销售方式和促销手段等方面倡导树立低碳行为意识,坚持以低碳理念为先导、以发展低碳市场为方针,建立体育旅游低碳市场的多元化营销机制。

3.4 积极推动低碳技术在体育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企业不仅是实现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和营销的主要运行者[28]。在“双碳”目标下,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不仅承载着碳减排的主要任务,更是助力形成产业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在企业低碳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需利用高新低碳技术,促进产品低碳升级。在国家推进碳达峰的进程中,体育旅游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提效增速、节能环保、互利互惠等方面达成发展共识,有效提升企业的规模经济、技术手段、成本管控和降碳减排能力,以此实现体育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具体包括:(1)以低碳技术优化产品生产链。在体育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链方向积极应用降碳技术,在高能耗、高排放等环节实施节能减排措施。此外,还应降低一次性包装的使用,引入可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材料;在大型体育旅游场馆的建设中,可运用无碳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的低碳服务内容。在体育旅游网络服务平台中引入数字测碳技术,借助携程旅行、飞猪旅行等平台,搭建“旅游项目碳排放计算系统”,使游客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出行线路、游玩项目和食住结构等,积极引导游客的碳交易和碳体验,使其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的碳足轨迹,以此形成游客低碳出行与低碳互动的行为意识。除此之外,游客在选择低于标准碳排放量的体育旅游产品时,还可获得“个人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他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额,或在平台上换取相应的旅游优惠券,通过降碳减排的行为活动赚取相应的优惠报酬,减少出行所产生的相关费用。(3)在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合理应用碳捕集技术。所谓碳捕集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捕捉煤燃料消耗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技术[29]。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涵盖大量的天然林地、山川冻土与海洋资源等,体育旅游企业在获批进行目的地开发的过程中,可与高新科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碳捕集技术应用于景区的建设中。其中,碳捕集运输是碳捕集技术中最困难的环节,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应以地方特色资源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建设天然碳储备罐。如,可利用森林、草地、海洋等碳汇系统,将多余的二氧化碳予以固化并封存至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中,从而对二氧化碳的总排放进行控制。(4)推进数字智能化企业的发展进程,加速数智化技术全面替代传统技术。特别是在旅游景区中,打破传统纸质票据铺张浪费的壁垒,将电子门票、车票、发票等融入景区的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中,减少因纸张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在景区中,还可给予游客人手一个环保塑料袋,用于收集旅途中所产生的垃圾与废物,并在景区各处设置垃圾分类处,通过标识引导游客加强对生态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

3.5 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绿色消费升级,促进低碳消费意识与认知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双碳旅游体育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