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师范+新工科”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培养

2023-11-21王红云杜灿谊喻菲菲龚永康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范职教工科

王红云 杜灿谊 喻菲菲 龚永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65)

“新工科” 建设要求高校要培养适应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新师范”建设则引领我国师资培养进入追求更高“质”提升的新时期,两者均强调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职教师范生是职教师资的重要来源,其核心能力培养决定职教师资的质量,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师范”环境下,职教师范生培养要适应“新工科”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要重塑核心能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工程能力卓越的高质量复合型师资。本文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提升车辆工程职教师资培养质量的经验,提出构建“新师范+新工科”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框架及核心能力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新师范”和“新工科”建设背景

21 世纪,世界迎来“工业4.0”新时代,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特点,带来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要求人才素质结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和重构。国家适时于2016 年在工程教育领域提出“新工科”建设重要战略,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发展方向的人才[1]。2017 年,“复旦共识”“天大行动”的相继达成,同年6 月“北京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新工科”建设时期,也标志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新起点。“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是“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兴国必先强师”。自2018 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 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师范院校要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提升培养层次,改善师资供给,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体系建设,让学校教育回归师范性,让教学回归专业性,让学生回归职业性。2018 年,广东省颁布《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为广东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培养新时代高质量的教师。“新师范”理念的提出,是国家在新时代对师范教育的新期待、新标准和新要求:在发展理念上,师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追求培养质量的卓越性、培养形式的特色性、培养模式的连贯性;在培养目标上,师范教育要由重视学科专业基础走向重视综合素养;在培养路径上,师范教育要由独立发展走向共享共建;在评价体系上,师范教育要由重视教学质量走向重视学生培养质量。

汽车工业是新工业时代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标志着汽车产品从单一的机械产品,向智能化、自动化产品的变革[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始终坚守“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办学定位。而车辆工程职教师范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培养了众多优质职教师范教师。在“新工科+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学校制定了培养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新工科+新师范”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构建

结合“新师范”“新工科”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研究,响应新工业时代对职教师范生的新要求——回归教育本质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分别从职业工程素养、知识能力、师范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新师范+新工科”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如图1 所示),重点强调“新工科”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与未来社会需求的高契合度,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综合素养、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及远见以及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能力等的培养。

图1 四维度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结构

(一)职业工程素养

职业工程素养是指学生进入职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新工业时代,多元化、国际化的工程特点要求工程人员要高度自觉地、严格地遵守双方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利于工程活动持续顺利进行。对于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规范还需强调师德规范,具体表现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等,是职教师资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教书育人崇高使命的前提。家国情怀是“新师范”回归教育本质——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包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怀祖国、服务于祖国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等。工匠精神既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体现。另外,职业工程素养还包括职业工程心理素养、工程思维、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内容。

(二)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参与工程活动的基本条件。知识能力分为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跨学科知识的能力。其中,专业知识能力是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工程活动的前提,具体包括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工程技术操作知识,了解专业工程领域发展动态、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能力包括掌握与专业工程活动相关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本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当前,工程活动的多元化特点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外,还需拓宽知识体系,要具有适应新工业发展需求的跨学科知识能力。跨学科知识能力,一方面,包括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活动问题时能够交叉融合地应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包括学生能够与具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协同合作、发挥工程资源整合等的能力。随着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的新型产业的兴起,传统单一知识结构的适应性在不断衰退,推动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成为面向未来的“新工科”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4]。知识能力还包括: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基础知识。

(三)师范能力

师范能力是职教师范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具体体现在具备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教学研究能力,开展工程实践能力等。其中,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应用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和过程技能,分析实际工程活动问题,开发、设计工程活动问题的解决方案,调试、维护、使用工程器械等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在专业教学能力上的本质区别。

(四)自主发展能力

自主发展能力是学生参与工程活动需具备的支撑能力,也是学生应对新工业发展的最关键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其中,终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工作环境而具有的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行动,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实现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两方面能力。创新能力是“新工科”职教师范生在新工业时代获得竞争优势而要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能力,即学生在创新意识驱动下,通过创新思维活动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思路,通过创新技能的应用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国际视野是指具有全球化思维和意识及开放的心态,是在经济全球化、跨国工程活动增多、国际交流与合作常态化环境下对学生的国际胸怀、视野和格局的要求,包括关注国际资讯、国际动态及跨文化交往能力等。另外,自主发展能力还包括具有主动性、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以上四个维度的核心能力是职教师范生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适应、支撑、引领未来工程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适应“新师范+新工科”建设目标的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三、提升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体系结构交叉性、融合性欠缺,师范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不足等不利于提升车辆工程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的问题,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通过近8 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汽车工程领域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相关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车辆工程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业发展好。围绕提升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该学院主要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整改(如图2 所示)。

图2 核心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一)课程体系

为提升车辆工程职教师范生跨学科知识能力及国际视野,在原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控制、信息与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多个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及最新的学科领域前沿和新成果内容,增设“智能图解处理”“汽车能源控制及优化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车载网络技术与智能汽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Python 语言”等专业课程,形成了面向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三大核心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及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此外,整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内容的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占比,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综合实训教学项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例如,“汽车理论”课程增加了4 学时的实验实践环节,将“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践课改为基于三维绘图软件的“汽车CAD 设计”实训课,迎合了企业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

另外,以中职学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教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为目标,重新审视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综合性之间的关系。选用高质量的最新教育教学类教材及资源,强化师范生口语技能训练、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培养。例如,将“学科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化技术相关的内容,以提升学生运用先进教育技术及方法的能力。

(二)培养模式

为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工程实践和学术环境,刺激学生主动应用跨学科知识及产生创新思维,学院构建了“一体三融合三进入”综合培养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一体三融合三进入”培养模式

首先,依托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创新中心等教学平台,搭建了融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竞赛能力交叉培养的“科教+创教+赛教”三融合教育平台,实现了学生科研、科创、实践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科研+科创+实践”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制定了学生“进科研团队+进科技社+进竞赛团队”的“三进入”培养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加入以下团队:一是教师科研队伍,可协助教师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工作;二是学生科技社,可参加科技社开展的常态化课外科技培训、活动以及创新训练项目;三是竞赛团队,可参加专业领域学科竞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常态化开展竞赛相关活动并积极组织竞赛工作。

其次,强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将协同育人落到实处。为此,一方面,将职业院校有经验的教师请进课堂,讲授职教技能。同时,通过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让职教师范生承担职业院校整个学期顶岗实习及专业课程和实训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双方共同辅导职教师范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职教师资必备的师范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已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深化实质性合作内容建设,重点开展生产实践课程、科技开发、实验分析、专业实习、项目规划等内容建设,积极推进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选拔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基地的生产性课题研究,或跟随指导教师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攻关,切实提高职教师范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院积极开拓高水平、示范性的中职院校教育实习基地,整合和优化现有校外实习资源,深化与专业特色显著、办学实力强的中职院校的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教育实习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师范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水平,学院在教学方法、方式上进行了深化改革,实现了多平台协同服务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充分利用智慧学习工场、广东省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环境和有利条件,将课堂搬进工场和实验中心,实现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互相穿插、深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其次,丰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职教师范生还可掌握“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这类先进教学模式,实现师范核心能力的提升。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包含实训实践项目和实验设计开发的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将CDIO 理念的项目设计驱动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进行“工程项目”式的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除此之外,学院充分依托智慧教室、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契机,打造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新平台,如录播课平台、智慧教室等。通过引入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打通学院间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各学院现有的相关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实训中心、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构建完全畅通的开放式跨学院跨学科育人平台。同时构建学生科技社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师范技能竞赛、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创新活动、创业训练。这些平台的搭建及开放,强化了师范生的师范教学技能与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职教师范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最大化的教学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本文在充分分析“新工科”“新师范”建设背景和目的基础上,构建了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框架,给出了提升职教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以期使职教师范生培养能适应新工业时代新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扎实打牢职教师范生的核心能力,为完善“新工科+新师范”背景下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参照。

猜你喜欢

师范职教工科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师范学人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