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以广东高校为例

2023-11-21赵闪闪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创作

赵闪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应用,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实时性、便利性大为增强。更因信息传播的便利性,新媒体平台已成为现代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红色文化,因产生于革命年代,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们汲取革命群众的智慧创造出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网络思政教育无疑能极好地教育学生,以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正能量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战斗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广东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理想的红色教育素材与载体。据2021 年公布的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全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 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783 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 处,居全国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 处,革命文物的数量、级别均居全国前列。[3]就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来说,广东省各大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思政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成果并不突出,仍需要改进。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应本着就近原则,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地研究红色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开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第二课堂,这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内容及教育方法的必然之举。二者的结合既能深挖广东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又能推动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和着力点,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引领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一、广东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网络红色文化作品类型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文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创作方式灵活等特质进行网络作品的创作及推广。要使红色文化的推广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创作的类型非常关键。然而现在的网络红色文化作品以公众号推文的创作形式为主,在推广方式上互动性不强,形式单一。以大学生浏览量较高的哔哩哔哩平台为例,输入“红色文化”作为关键词,可查询到一千多条视频创作,但是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红色故事的讲述为主,缺少场景化的演绎。有些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还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甚至出现恶搞红色经典和红色人物的行为。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网络红色文化的创作主体方面,目前大部分作品创作多由学校、学院或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牵头发起,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生受红色文化启发进行主动学习创作的较少,活动的力度、范围及影响时效也很有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感并不强。广东各大高校虽然都在积极开发相关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创作,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奖励机制不完善,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另外,高校红色文化的创作题材范围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紧跟时事话题,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偏好契合度不高。

(三)红色文化宣传渠道较少,社会影响力不足

广东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推广上,习惯性地以“两微一端”作为宣传的主渠道,而在当代网络的主流媒体,如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大学生网络聚集平台上的红色文化宣传投放十分有限。高校官媒的传统作用,主要是用于学校的招生宣传和新闻发布,极少关注思政教育,或者仅仅将思政教育归到某专栏,如易班、学生处栏目等。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未能做成系列性的、传承性的主题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有限。此外,在新媒体平台上,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二者往往各行其道,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获得感大打折扣,文化意识得不到明显的加强。

二、新媒体介入高校红色文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是进行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有力抓手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五花八门,但主要来源仍依赖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平台宣传方式灵活、类型多变,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抓手,进行红色文化音视频作品、文学类作品创作及知识竞赛等可更加鲜活地讲述革命故事、呈现革命人物、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流动的“活水”,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有利于高校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二)新媒体是开展高校红色文化网络教育的核心要素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种新媒体平台,网络对于其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举足轻重。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更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可以很好地支持网络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红色文化的注入也可以反过来更好地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网络文化发展向社会主旋律、正能量靠拢。其次,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转换角色,融入学生群体,摸清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及审美趋向,以大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网络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三)新媒体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性

新媒体工具带来的新鲜感、科技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也让思政教育有可能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也应看到,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基本的人际交往缺失,信息辨别能力弱,很容易陷入不良思想的误区。因此,以新媒体平台为抓手,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将思政教育覆盖到更大的群体。

总之,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无边界性的特质为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极大便利,将大学生置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场域中,就一定要对其开展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而这一点的达成则需要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导向活动。[4]只有牢牢把握新媒体平台,开发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好一批批又红又专的人才。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四个一”模式构建

(一)打造一支坚定的红色文化思想网络宣传队伍

红色文化思想的推广宣传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进行持续性的作品创作与更新。新媒体平台的作品创作所需要的互联网技能多种多样,如视频的拍摄剪辑、公众号文字的编辑排版等都需要招募拥有相应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坚守“匠人精神”,用心用情去打造一支有情怀有信仰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在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让学生队伍成为主力军,给学生队伍做好相关技术培训的牵线搭桥,强化其编辑创作音视频作品的能力,鼓励学生队伍自主挖掘话题、创造话题,紧跟时代焦点,成为红色文化宣传的“领头雁”。以广东高校暑期的“三下乡”队伍为例,团队学生可抓住深入革命纪念地的契机,深挖红色故事,既可创作相关音视频作品,也可撰写学术型的调研报告、论文等。学校要给学生搭建更大更稳的平台,培育校园“网红品牌”“网红红色宣讲员”等,利用“网红”效应加大红色文化推广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学校要定期对队伍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引导成员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新理论新政策,确保其认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要积极鼓励队伍走出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要积极帮助大学生搭建并拓宽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红色革命精神及文化的认同。

(二)搭建一个“一体化”红色文化网络互动平台

要想顺利推动红色文化走近学生,我们就要注重完善融入红色文化思想的教育平台建设。易班在广东各大高校都有专门的工作站,学生用户集中、受众较多,是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理想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轻应用、创意文案等推出一系列趣味化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精品专栏项目,由此给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窗口去认识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血脉。目前各个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宣传活动各自为政,主题不连续,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们以高校易班为基础,联动整合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在优化团队结构与运营模式的情况下,打造“一体化”的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例如,广东各个高校都培育了一定数量的思政工作室,由思政工作室牵头,在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等平台联合投放红色文化的宣发作品,由点及面,推广相关红色精神。再者,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抖音平台的视频创作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面,我们要做好版面设计、内容及文案的设计研究,融合生动的图文制作,推出系列主体性的创意文案,加深受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的视频制作上,我们要紧跟热门话题,大力倡导连续性的主题创作,融合新内容,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教育视频,让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从文字记录中重现,达成网络红色教育的动态化传承。

(三)守好一个清晰的红色文化网络作品创作旋律

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引导教化作用。要想有效地推动红色文化宣传,就要用好用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把控好网络作品的创作主旋律,科学地选择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促成红色文化作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既需要紧跟热门话题,因时而动、因势而新,也应注重在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上务必坚守红色属性,坚定教育立场,保持创作初心。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应基于事实,要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记录、走访摸查、多方求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能为了博眼球、引流量而去创作一些不当的文案、视频等,禁止对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歪曲,更要杜绝恶搞红色经典、抹黑红色人物等行为。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务必坚持作品的教育属性,以达成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目的,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主角,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刻画好红色英雄人物。

(四)打好一场长期的网络红色文化思想“宣传战”

红色文化凝结着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及革命信仰,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养分。[5]我们要把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当作一项长久的事业,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属性,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输出红色文化理念,既可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领会与认同,又可以拓宽大学生了解与认识红色文化的渠道和路径。各个媒体平台便利的搜索与推广模式,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参观”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如此可使学生处于红色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例如2021 年广东省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的微信线上“打卡广东红”活动,参与者在线上便可以轻松地打卡上百个红色地标,足不出校也可以让学生“云”游广东红色基地。

总之,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应是长期的、可持续的,要确保红色文化在网络思政文化建设中的渐进式融入,不断完善创新融合机制,促成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营造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结语

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新媒体平台,无疑可以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要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建设发展,高校就要传承好优良革命作风,要坚守作品创作的红色主旋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让红色文化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全面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创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追忆红色浪漫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