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3-11-21郭裕龙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

郭裕龙

(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1. 欧洲社会的现状

在政治方面,公元15 世纪至18 世纪,随着欧洲慢慢崛起,它控制了西伯利亚以及南美地区。到了1914 年,欧洲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拉丁美洲、北美洲等也逐步被欧洲化了,欧洲已掌握大部分地区,似乎整个世界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欧洲也成为世界的霸主。在经济方面,此时的欧洲经济实力雄厚,表现如下。

其一,在广度上,欧洲开始建造铁路、开采矿山、开辟种植园等,使资本应用的范围扩展到各种领域。其二,在深度上,欧洲各国在海外投资的占比相当大,例如英国在海外投资占国民财富的25%,法国占约17%,德国占约7%。这时,欧洲连接的不仅仅是欧洲各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当时,欧洲工业产量竟占世界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欧洲地位不可撼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野心也逐渐扩大,为了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他们不惜发动战争。战争给底层的阶级带来致命的打击,更给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创伤。此时,无产阶级也意识到不反抗只会挨打,于是带领劳动人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工人联合会,史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是由马克思等人创立的,他们坚持建立工人阶级政权,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目标是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解放和恢复工人的社会地位。虽然第一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无产阶级,使他们能够共同面对利益和敌人,但是,随着巴黎公社失败以及第一国际内部斗乱等局面出现,第一国际以解散告终。

2. 第二国际的破产

19 世纪70 年代末,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劳工运动的热潮也随之掀起,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工人阶级的党派与团体。为了更好地团结工人阶级,推广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成立了第二国际,但随着恩格斯的逝世,第二国际出现了新的矛盾,三大派系分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右翼势力打着“保卫祖国”的旗号,主宰了整个战局,导致各国的无产者自相残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资产阶级的“和平收买”手段导致修正主义的蔓延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加之第二国际中的各党派倾向于自己的国家,使第二国际走向了失败。[1]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的失败不仅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随后,卢卡奇把注意力集中在革命与实践的联系上,“力图以共产主义的眼光去认识马克思主义”。

3. 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20 世纪初期,俄国的经济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国内的社会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俄国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求非常强烈。1917 年11 月7 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带领下,俄国工人阶级在彼得格勒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有力地证明了推翻资产阶级的新道路只能是实践,而且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拉开了序幕,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各国掀起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风潮,未经深思熟虑的盲目照搬导致了西欧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顶礼膜拜,然而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接二连三地失败了。卢卡奇因此深刻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彻底物化的社会中,无产阶级会逐渐被资产阶级所吸收,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也会逐渐消退。所以“真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卢卡奇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开始尝试着在理论上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理论渊源

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论述商品拜物教的内容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认为,商品结构的本质被人们屡次揭示出来,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具有物的特性,从而达到一种合理性的存在。商品结构的本质看似十分合理,并且囊括了所有的自主性,但恰恰是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本质,它抹杀了人与人关系的一切痕迹。人的行动成为无意识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机器活动。在商品拜物教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受到物的支配,自主控制力逐步降低,对物的崇拜也越陷越深。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它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这种拜物思想不仅影响个人的意识,而且也使社会关系产生颠倒的效果。在消除物化的方式上,卢卡奇认同马克思的观点,他认为资产阶级无法认清自身的社会基础,而无产阶级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把他们放到辩证的总体中去认识,从而打开了窥探物化形式之路。由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一旦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并且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内涵,无产阶级就能得到自我意识,实现人类的解放。

2.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合理化思想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韦伯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卢卡奇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合理化原则批判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自己的物化理论中。而且,卢卡奇还受到了韦伯对现代政治问题研究的影响。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引用了韦伯的政治学作品,以此为指导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问题。[2]韦伯对政治学中许多重要思想的分析与诠释,为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探索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借鉴。

3. 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极大的影响。卢卡奇运用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物化”理论。黑格尔首先提出了“异化”的概念,认为自然界、人与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也就是观念的外显。他所谓的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包括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

卢卡奇在论证消除物化的问题时,主张要回归黑格尔的“总体辩证法”,并指出无产阶级要想获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握马克思关于“总体”的概念,从而才能消除物化。卢卡奇和黑格尔都强调了主体的“总体性”的基本意义,但是他们又有不同之处:黑格尔所谓的总体是一个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变化的圆圈,而卢卡奇以现实为依据,用“总体性”的方式来分析现实社会,虽然多少带点“唯心”的色彩。[3]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

(一)物化的概念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对物化概念进行解释:“由于这一事实,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通过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这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曲同工。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可见二者概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能看出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理解的高度,也是反映卢卡奇本身思想的深度。关于物化,卢卡奇并没有用停留在表面上、定义上的形式来分析,而是深度剖析物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客观方面,人与事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个商品世界的关系。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确对客观事物起到支配作用,但是商品中的奥秘产生的神秘力量,使事物和人之间产生对立。人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无法改变这一过程。

在主观方面,商品市场中,人的活动与人本身相背离,变成一个“客观商品”,服从于客观事物、客观规律,并形成独立于人的生存方式以商品的方式进行活动。从主客观两方面的深入研究物化可知卢卡奇对物化问题的重视。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后果是创造出了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第二自然’。这个自然是以一种与人相异化、相外在的自然法则的形式来支配着人的行为”。卢卡奇认为,物化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所有权的分离,使劳动者只有在被迫劳动的前提下,才能使劳动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形成。劳动者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只能完全依靠劳动的对象和所有者,劳动者完全变成了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失去了与劳动过程的原有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消失,人的主体性被自然而然地、合乎规律的过程所支配。

2. 政治领域的物化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领域的物化必然也会给政治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为适应经济社会合理化的原理和要求,必须在政治架构上构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法制,并以一套科学、系统化的法制来覆盖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并接受国家机构的强力介入和调节。在合理化原则之下,一切程序的运作都必须依照该原则进行运算,所呈现的制度和法律都脱离了人们的主观意识,充满了单调、乏味和僵硬。在机械化的作业中,个体脱离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人类的本性被破坏,人的才能与他的全部人格相脱节。

3. 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表现

卢卡奇在批评“物化”现象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物化”的关键一环——“物化”意识。卢卡奇正是在这样一种批判的基础上,才厘清了唯心主义哲学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意识形态领域的物质化是人类社会物化的深层体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物化的内在体现。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通过人的生命结构从内到外的内化而形成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活动。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分化,人们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的意识,物化的理念已经逐渐渗入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意义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首先,我们要加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警惕类似新自由主义的西方思潮。西方各个国家奉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其正确的做法和具体政策,但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5]。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人文、地理和文化,国际环境变化无常,我们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决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现有的制度和改革。苏联曾经因为照搬西方国家奉行的自由主义,最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某些学者看来,如果国家对经济领域过度干预,就会出现金融危机增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失业人数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但是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拉美国家,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警示着我们,如果想要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警惕类似于新自由主义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

其次,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当今的社会,应该构建一种真正公平竞争的、关系良好的市场竞争体系,确立起竞争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促进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相互融合,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现实的人作为依托。

其一,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动力。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之一,它离不开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且是许许多多现实的个人,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现实的个人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历史的介入,有了社会历史的加入,革命或者发展的动力会大大提高。

其二,现实的个人是生产、发展的推动者,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资料是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条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工具、其他材料等。依赖于基本生存资料,人类可以从完全依赖大自然逐渐过渡到“半依赖”的状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人的本质为联系。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此之前也出现过共同体,不过这种共同体是虚幻的,它们是统治阶级以共同利益作为目的剥夺社会其他成员的特殊利益。物化的出现打破了共同体思想,它在人们的身体与心理上建立了极不平等的条件。要想摆脱物化必须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性自由。共同体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善。现实的个人只有在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实现物质与精神需求。我们也可以通过探索建立基于共产主义的方式扬弃异化,因为共产主义也是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一种人性的复归,具有完全性、自觉性的复归。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物化问题在全社会中普遍存在,整个世界的人类都被禁锢于相同的物化结构之中。与此同时,物化内化进人的意志之中,形成深刻的物化意识,浸润着人的生存方式并驾驭着人们的精神活动。现代社会中,物化的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和虚假,人们在这种虚假的物化世界中逐渐丧失了超越物化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批判性,尤其是物化意识的深入人心更是强化了整个社会物化的程度。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理性化的进程,并且这种理性为物化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人们很难超越和解决目前存在的文化困境。鉴于物化意识的深远影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扬弃物化意识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按顺序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排列: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了减弱甚至消除社会中存在的物化问题,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意识形态教育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只有遵循总体性的辩证思维,才能最终实现对物化危害的突破并消除物化现象,从而达到对人的主体性的重塑。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为物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导致人们盲目地崇拜和执着地追求商品、过分地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发展,这将会产生无法预计的不良后果。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当的价值观,有些人把物质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金钱放在第一位,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事,这些与商品拜物思想行为有着类似之处。[6]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避免“重物质轻精神”的不良思想,还要避免“利己主义”的泛滥和侵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对公民的世界观进行培养,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境界。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强化主体性和自觉性,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

四、结语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总结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它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卢卡奇没有区分“异化”“对象化”与“物化”这三个概念,对“物化”采取彻底的否定,并将“物化”问题的答案完全归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但是他的物化理论所阐明的“物化”对人的“控制”作用以及“物化”导致人逐步失去自我本性这一负面效应,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警醒和启迪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追求“物”的时候,要突破“物”对“人”的绝对约束,使“物”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为时代做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主持人的话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