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平望进士孙锐生平交游考

2023-11-20◎李

今古文创 2023年44期
关键词:南宋交游

◎李 桐

【摘要】孙锐是南宋末期吴江平望地区的一名进士。他少负才学,十六岁时已是乡贡进士,此后六十余年都在科考,中进士时,南宋已是危亡之时,个人的坎坷命运与时代剧变的苦痛为孙锐的一生赋予了伤感的色彩。孙锐个人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情况,为研究易代之际的文人的个人选择与思想转变提供了独特的案例与视角。

【关键词】南宋;孙锐;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4-007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24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宋元易代之际平望进士孙锐创作与思想研究”(YJSJJ22-B10)。

一、身份考

孙锐(1199—1277),字颖叔,号耕闲,苏州吴江平望人。康熙《吴江县志》卷三十六人物(隐逸)记载:“孙锐,字颖叔。咸淳七年举于乡,宋亡,遂不复出,隐居平望之桑磐村。有林泉之胜,时时赋诗寓意。今所传者有《耕闲集》,盖宋之遗民也。”[1]2道光《苏州府志》卷一百三人物隐逸上记载:“孙锐,字颖叔。咸淳七年举于乡,宋亡,不复出,隐居平望之桑磐村,林泉颇胜,赋诗寓意。”[2]9另有乾隆《吴江县志》《松陵文献》、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垂虹识小录》等地方文献亦大致依照前志承袭孙锐相关的生平介绍。从上述文献中,可以得到孙锐大致的科第情况、生平事迹。关于孙锐的科第记载,文献考证如下:康熙《吴江县志》卷二十八科第比表记载孙锐为“度宗咸淳七年辛未举人 。”[1]5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十六选举一记载其为“咸淳十年甲戌王龙泽榜进士,科分无考。”[3]30道光《平望志》卷六科第记载其为“宋咸淳十年甲戌黄龙泽榜进士。”[4]14

孙锐去世后,其独子孙灏邀请白鹿洞书院山长沈义甫为父作墓志铭,其好友沈义甫为其所撰写的墓志铭载其科第情况:“先生幼颖悟,博学能文,年十六,领乡贡,以诖误,不第,勒归故里……凡五上春官,登咸淳十年王龙泽榜进士,授庐州佥判。”[5]11根据墓志铭所记载,孙锐十六(1215—1216)岁时,就已是乡贡进士,后因“诖误”而未能擢第,而后多次科考,最终登咸淳十年(1274)王龙泽榜进士。因此,孙锐并非“咸淳七年举于乡”,进一步梳理文献得知,咸淳七年,孙锐应平望殊胜寺僧人邀请,为寺庙撰写纪文,文末落笔“咸淳七年乡贡进士孙锐”最早记载孙锐的方志康熙《吴江县志》以此为依据,后世方志人物记载也以该本信息为底本,承袭记载孙锐的相关信息。

孙锐世居吴江平望,其祖父孙炳,为一介布衣,但颇有隐者风范,其父孙珽,因讨伐敌寇,被授予秉义郎。秉义郎为宋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西头供奉官为秉义郎,秩从八品。虽祖上为布衣出身,但父辈的言传身教仍对孙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生幼颖悟,博学能文,年十六,领乡贡,以诖误不第,勒归故里。”[5]11流淌在家族血脉里的“君子之道”与“保家卫国”意识深深地浸染着孙锐的心灵。一方面,祖辈的隐君子之道赋予了孙锐精神上的高尚气节,另一方面,父辈的言传身教,以血肉之身守护家园的行为锻铸了孙锐努力仕进、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

二、生平考

修身齐家建功立业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目标。自宋代起,时人对士人的身份认同与人物评价不仅仅拘泥于仕途的浮沉,更加看重士人的行为修养和学问气节。科举成功、仕途得意的士人通常是地方士人圈的核心人物;而仕途偃蹇、科举不第者,亦可凭借其德行学识而闻达于一方。换言之,生活在地方的文人,在择群而处时所看重的,不是对方的仕宦身份或一时的“穷达”,而更加注重其本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气节。孙锐年少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学,年仅十六,领乡贡,然则“以诖误不第,勒归故里”短短九个字就带过了孙锐成名的少年时代,何以“诖误”因何被牵连,现已无从知晓。虽长期身为布衣,辗转于科第之间不受任用,但孙锐始终保有儒者情怀,愈加肆力于坟典之间,埋头于故纸堆中,励志修行。

“嘉定九年(1217),诏举天下知名俊彦贤亮文学之士。”[5]11孙锐应召举荐,“试策裒然”在诸多士人中拔得头筹。此时的孙锐年仅19岁。“凡五上春宫,登咸淳十年(1274)王龙泽榜进士。”[5]11自16岁领乡贡起,时隔60年,76岁的孙锐终于登上了封建科举的最高台阶。咸淳七年,孙锐为殊胜寺撰写的碑文落款仍为乡贡进士孙锐。根据沈义甫所书“时已七十九岁矣。”[5]11结合德祐三年去世时间可推断,孙锐的出生年份在1198年至1199年之间。时运不济,纵观其79年的人生,孙锐终其一生都怀有儒士的社会责任,将积极入世而又不可实现的人生理想与隐逸于田园山水的隐君子之行并行不悖。孙锐一生并无一官半职,但从其流传的诗文来看,是有强烈的报国之心。如《早朝》诗:

烛光剑佩拥千官,载月临轩拜紫銮。仙掌禁寒承露稳,天顔霁晓傍云看。

朝阳鸣凤谐宫律,沧海□鳌献羽翰。咫尺圣明三舞蹈,报恩岂敢负弹冠。

又如《从军行》:

边笳动地吹,铁衣寒未卸。壮士塚累累,骨香千载下。

即使年少诖误不第,孙锐为国效力、前赴后继的志气与抱负仍在。这一阶段的孙锐的诗文表现出的状态是“逸而非隐”,一方面,孙锐醉心于家乡自然山水,所见所感皆乐情乐景,是以一个乐在其中,闲适安逸的视角来看之;一方面心中仍有报国之志,心系庙堂,在无名无利的人生岁月里坚持理想、义无反顾,以期策马长驱之机。

咸淳十年是南宋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时的南宋朝已是强弩之末。世风日下,权相专政、小人得志。“斗蟋狂吠之徒,猶惑宸听。先生矍然起曰:‘时事尚可为哉?’即日谢命归里,与一二渔父、农夫往来湖上,兴到辄对酒啸咏不倦。”[5]1孙锐中进士同年,元兵南侵,1275年,元兵驻军平望,庐舍村田皆化为烽烬之场。孙锐举家迁入太湖洞庭西林,隐世避祸,在诗文中亦有所记载《避虏入洞庭》:

朔风一夜渡江村,北望云飞不忍言。仙隠老寻双橘柚,避秦人爱小桃源。

烟波乱逐鸱夷舸,烽火遥腾马偾辕。闻道此山真福地,不知何处更离魂。

孙锐的政治操守与伦理道德始终与家国情怀牢牢牵系。宋元易代之际的社会兴衰剧变,颠沛困顿、情难自已的主题也在其笔下彰显,《兵火》中,他写道:

胡马倏南侵, 羶尘夜犯心。丧鱼索枯肆,倒屣问焦琴。

狼烟乘惨势,鬼磷带愁吟。庐舍人无几,还家何处寻。

这种山河破碎、家园失守的惨痛对比,使其笔端充溢着局势紧张的焦灼之心与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感。年少才情折戟,此后六十余年未有得志之时,待其授官晋爵之时,南宋又将倾覆。难以想象在时代的洪流中,孙锐是如何承受着具体的苦难。南宋覆灭后,元朝诏令集贤聚才,儒者的襟怀不容许孙锐委身贰臣,陶渊明、范蠡躬耕隐居,自持晚节的人格品行不仅体现在孙锐的诗文中,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一以效之:“有诏起,集贤院学士。承旨,先生以疾,终其天年。”[5]11

三、交游考

朱熹曰:“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6]30社会人际关系的缔结除了内部的血缘关系,还有外部的朋友交游。具有相同人生志趣之人自然声气相投,同声相应。孙锐的交游对象涉及各种身份地位、年龄层次,并对交游对象的生活际遇、学术追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与白鹿洞书院山长沈义父的交往

自北宋起,文人喜好相请友人为已逝家人撰写墓志铭、碑文等,以借友人文名使先祖、亲眷能够名存于世,孙锐作为北宋时期吴江地区的重要文人,身后事自不乏这方面的记载。孙锐德祐三年五月卒于太湖洞庭后,其孤子孙灏奔号治丧,第二年正月既望,将其坟墓迁回平望桑磐祖茔,并邀请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沈义甫为其父作墓志铭。

沈义甫,又叫沈义父,字伯时,生卒年不详,吴江县震澤镇人。曾任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教授朱子学,时称良师。久而归震泽镇,于宝元年(1253)建义塾,立明教堂讲学,以淑后进,教学不倦,卒年七十八。有《乐府指迷》《遗世颂》《时斋集》行世,学界因名时斋先生。弘治《吴江志》卷九乡贤记载:“宋南康山长石斋先生沈公义甫,字伯时,号时斋,震泽镇人。少以文鸣。嘉定十六年,领乡荐,仕至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举行朱文公学规。致仕归,建义塾于震泽镇,讲学以淑后进。有《遗世颂》《时斋集》刊行于世。孙锐为其即将上任作《上元夜送沈伯时赴南康山长》曰:

十载从游吾道南,山斋苜蓿淡于甘。飞鱼想得三台兆,待雪空余一丈函。

席冷几番驯白鹿,罗传此夜赋黄柑。太平不日经筵召,好把鳞书早晚探。

此时的沈义甫即将赴任白鹿洞书院山长,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如今的儒者重担,山斋苜蓿的教书生活清苦寡淡,此番前去,希望沈义甫能够不负所托,有所作为,功成名就归来。孙锐对后辈沈义甫的拳拳情意与美好希冀跃然纸上。另《孙耕闲集》中《玄真子吟》篇末有沈义甫话曰:“义甫先世托契耕闲久且厚,特晋拜正坐。久事朅来平湖,得快夙愿。蒙示玄真子吟篇,语工韵险,勉强继和。乞恕不工,进而教之幸甚。”[5]4沈义甫作为孙锐的后辈,敬仰孙锐久矣。孙锐所做的《玄真子吟》亦对沈义甫词学创作方面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二)与进士周申的交往

周申,生卒年不详,嘉定十六年进士。崇祯《吴县志》卷三十三选举二进士篇记载:“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周申。”[4]6孙锐《耀武亭别周申团练》:

湖光一片绮筵开,老矣将军去复来。漫说风尘轻似叶,岂教笳鼓动如雷。

悲歌气喷三河少,武略功高八阵才。平望寨亭曾耀武,汉家空数单于台。”

道光《平望志》卷五古迹记载:“耀武亭,在平望寨前。宋建炎中建。”[4]14首句描绘了平望寨平湖美丽的绮丽景色,眼前的景色如此,周申却要离家去带兵操练,“漫说风尘轻似叶,岂教笳鼓动如雷”表达自己对周申的钦佩和景仰,带兵训练的行为虽为再平常不过的演习,如同风吹叶落一样不起眼,却足以打动人心,震撼人灵魂。“悲歌气喷三河少”表现了周申的忠诚和勇气,并赞扬周申的智慧和勇气与非凡的才华和功绩。

(三)与道士汪炼师的交往

汪炼师,生卒年不详,号炼焦野老。道光《平望志》卷十一释道记载:“汪炼师,闽人,寓真武祠。善黄白术,能知人休咎,多奇中。号为炼焦野老,寻还山。孙锐以诗送之。”[4]30道光《平望志》卷四寺观记载:“清真道院,即真武祠,一名原天宫,在殊胜寺西。宋建炎四年,里人陈省元建。”[4]16孙锐《送汪炼师还山》写道:

君为物外友,话乃世中情。采药知心苦,烧丹代舌耕。

赤松曾不老,白石已逃名。出岫云无意,飞来梦欲惊。

首句中的“物外友”指的是汪炼师在世俗生活之外,追求真理和苦心修行。第二句“采药知心苦,烧丹代舌耕。”是在表达汪炼师修道炼丹的辛苦和艰辛。第三句诗表达出修行的不易,要走出常人所不能的路程,付出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以传说中的仙道意象来寓意修行之路的艰辛和美好,表现了汪炼师的追求和信仰。最后两句“出岫云无意,飞来梦欲惊。”则是孙锐感慨。他觉得汪炼师离开就像云从山中消失一样自然而无意,而他的到来则像一场梦境,道出了离别之际的复杂情感。

(四)与隐士赵时远的交往

赵时远,生卒年不详。宋元易代之际诗人、画家。道光《平望志》卷十一隐逸记载:“赵时远,字无近,一作无逸。隐居桑磐村,号渐磐野老。工诗,兼善小画,与孙锐倡和,为莫逆交。”[4]25道光《平望志》卷一记载孙锐所作四景诗序曰:“予家水滨农村,渔市倡和,雅有会心,而四时胜概,尤堪入辋川数幅。西塘杨柳,袅娜欲舞;寺沼品莲,灼灼袭人衣裾。湖中夜色,如玉如冰;驿后沙矶积雪又如匹练横江。宜鲁望于此盘恒,玄真于此跌宕者也。友人无近为肖四景图,置之屏间。予作四诗识之。”[4]16孙锐所说的“友人无近”即为赵时远。赵时远居于此地,将四时之胜景作画至于屏间,孙锐为其画作作四景诗,赵时远随后和韵。由于传世生平资料有限,赵时远的画已不存。孙锐去世三年后,1281年,赵时远辑录其诗文汇成《孙耕闲集》,并在开头记载了好友一生的高蹈品行和主要活动。以文学的手法概括了其渊博文采与隐者气象:豪隽自喜,不龌龊于世故,躬耕于田间而又随缘自适,应召对策卓然,不为富贵名利所扰。孙锐所做《桑磐赠赵隠居》曰:

湖南茅屋里,避世隠墙东。瀹茗知泉味,栽桑助女工。

高歌牛背笛,稳櫂艇头风。忆昔天随子,相逢乐在中。

首句描写了赵时远在桑磐避世隐居的现实情况。隐士大多无甚家产,需要耕织劳作来自给自足。农家的劳作生活虽然日月兼程但是却不受拘束,足供自得其乐。孙锐回忆与赵时远一起游历的欢乐场景,隐居生活引起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精神上的共鸣,二人远离热场,在江南水乡农家拥有一方天地,“天随子”即指陆龟蒙,二人隐居于平望桑磐村,沉醉于外部景物的怡人景色中,并专注于内心的修煉,面对平望之景,作画作诗以表喜爱之情。

(五)与退休官员杨广文的交游

《孙耕闲集》中有一首孙锐为杨广文六十寿辰所作的诗,名为《寿杨广文六十解组南还时署邑篆事》,原文如下:

五载琴堂奏未央,乌纱紫绶鬓苍苍。三鱣已集弘农兆,五柳仍分彭泽芳。

廉石一车归吏部,清风两袖付中郎。山间甲子君知否,好向关西卧夕阳。

这是一首充满典雅和文人风情的赞颂之作,表达了孙锐对寿杨广文的敬意与祝福,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在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杨广文的关切和祝福,希望他能够安享晚年。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杨广文的个人祝愿,更蕴含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和平、安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孙锐为杨广文寿辰所作的诗文同时也隐含了自己的仕进理想,功臣身退的杨广文志气高洁,荣归故里,这是自古以来文人的终极理想。诗中提到的杨广文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从孙锐诗中可知,杨广文为官多年,身居高位。在《吴门补乘》卷五人物补中记载:“杨广文,字道原,吴县人。少孤寡不娶。岁饥,道有弃儿辄收养之,至十数长而后遣之。门有乞者,令唱佛名,即与之钱,由是乞者踵至。”[7]66志中记载的杨广文父母早亡,未有娶亲,常收养无父无母的弃儿,是吴江地区令人敬重的善人,与孙锐诗中的杨广文并非同一人。

由上述孙锐交游情况来看,孙锐的交游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平江府吴江平望地区,其一生并未担任一官半职,因此并无甚外出游历的机会。孙锐的交游对象有书院山长沈义夫、进士团练周申、隐士赵时远、汪炼师等等,从交游的人员结构上来看,交游者身份各异,但都是淡泊明道的正义之士,他们汇集平望,趣味相投,在道德上也带有相互砥砺奋进的积极意味,亦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平望地区的儒道释文化交汇融合情况。

四、结语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释道顺应自然、修行自身的思想一直交织在孙锐的人生并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孙锐的七十九载人生,既有年幼博学的青年荣光,又有六十余载的仕进追求,还经历了国破流离,复杂的经历使得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一生为出仕过的孙锐,在同样的时代困境中,比大多数隐士具有更复杂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挣扎。年少崭露锋芒,大半人生都在准备科举入仕,但是从他的生平经历与留存不多的诗文中亦可以看出他的精神境界与仕进理想并不相悖,他既执意于科举仕进,又沉湎于家乡的山水风物中。风景优美的平望给了他精神上无限的慰藉,抚慰了他不得志的一生。纵观孙锐的一生,他从不甘于潦倒无为,六十余载的儒者仕进理想之火从未熄灭,以“隐逸”自标来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在文学世界中造就了自身诗文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与诗史价值。孙锐的个人经历与人生命运,为研究易代之际江湖文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与视角。

参考文献:

[1](清)孙佩.(康熙)吴江县志[M].康熙30年(1691)刘汝洁刻本.

[2](清)石韫玉.(道光)苏州府志[M].道光4年(1824)刻本.

[3](清)习寯.(乾隆)苏州府志[M].乾隆13年(1748)刻本.

[4](清)翁广平.(道光)平望志[M].光绪13年(1887)吴江黄兆柽刻本.

[5](宋)孙锐.孙耕闲集[M].清抄本(1644-1911).

[6](宋)朱熹撰.中庸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清)钱思元.吴门补乘[M].清嘉庆25年(1820)吴门钱氏刻本.

猜你喜欢

南宋交游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浅谈南宋咏史组诗的特点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马麟《郊原曳杖图页》与南宋绘画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犹太与南宋流亡文学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