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
——基于儿童特点的家庭教育指导

2023-11-19翟友华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亲子

陆 芳,翟友华

(江苏省心理与认知科学大数据省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 盐城 224002)

一、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亲一方与其未婚、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1],主要包括丧偶式、离婚式、未婚式和分居式四种类型。西方社会呈现的离婚率上升、非婚生育行为日趋普遍等婚姻去制度化的现象,导致单亲结构家庭成为当代西方社会较为常见的家庭形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关系也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传统单一的标准模式被打破,特别是伴随着离婚率从2005年的1.37‰上升到2020年的3.1‰[2],近十几年来的持续走高态势导致大量单亲家庭出现。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仅2014年我国的单亲家庭就已超过2000万户,较高的离婚率是造成现代社会单亲家庭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由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人数也必然随之增多。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自身与不同层级社会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产物[3]。其中,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社区等组成的微观系统与个体的关联十分密切,而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尽管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都是儿童健康成长之所需,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者陈香君[4]曾提出,童年时期遭遇的家庭变故会给儿童带来一系列发展风险,在与双亲家庭的儿童相比时,他们不仅面临着家庭经济能力削弱、家庭照顾与家庭管教质量下降的不对等风险,面临着主流社会与儿童之间的双向排斥风险,还面临着寻求同伴安慰却可能遭同伴伤害的同化效应风险。离异或丧偶后的单身父(母)亲迫于经济压力大多会忙于工作以承担家庭的各种开支,与孩子相伴和互动、参与孩子活动的时间以及机会都会大大减少,由此带来了亲情淡薄、引导缺失、社会支持减少、负性事件增多等问题,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儿童健康成长。不少研究发现,与大多数普通家庭相比,父(母)职角色缺失的单亲家庭相对更难建立亲密、和谐与融洽的亲子关系,表现出更多的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冲突频繁和亲子依恋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5-6],单亲儿童的个性发展、人际交往、性别角色、情绪和行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也更容易遭遇困难和挑战[7-8]。

在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教师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任务依然繁重[9],同时有研究发现,农村儿童主要照料者普遍缺乏科学养育行为,他们的积极养育行为相对偏少,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普遍存在滞后风险[10]。龙莹、袁嫚[11]基于2014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形成不利于子女的教育获得,照料者教育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并不能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者更需要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劳动力,更多关注在过度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家庭教育引导缺失和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多重问题给困境中的农村单亲儿童带来的发展危机。作为处于弱势境况的特殊群体,单亲家庭儿童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和学校关注、支持的对象。2019年12月,国家卫健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指出,应对包括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在内的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

2022年1月起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农村+单亲”带来的多重发展困境影响下,如何帮助农村家长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列出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特别在家庭结构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的单亲家庭中,指导单亲家长更好地尊重、理解和鼓励儿童,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开展平等的亲子沟通和交流,促进彼此更有效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解决问题和冲突,增强单亲环境下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保护作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主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单亲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

单亲家庭研究大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比单亲家庭儿童和完整家庭儿童的发展状况,考察单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少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属于相对脆弱的社会组织,在单亲家庭中儿童因面临相对较少的强制约束和相对较多的成人心理失衡、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等问题,更容易陷入发展困境,表现出各种适应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他们具有孤僻、攻击性强、偏内向、情绪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等个性特点[12];更趋于保守和回避,表现出性格较难相处、有认知缺陷、不易沟通等特点[13];自立行为的发展要比完整家庭儿童差,尤其是在学业领域和道德领域[14];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15-16],表现出更多的自尊、抑郁、焦虑、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等方面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显著更高[17-19]。还有一些研究证实,儿童在16岁之前的单亲家庭成长经历与成年后的某些消极发展结果显著相关[20],这些经历过父母离婚或父母离婚后家庭重组的子女,更可能较早结束学业、放弃追求更高的学历,过早发生性行为、过早结婚,成年后所获取的职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相对更低[21-22]。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家庭中发生的父母关系变故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极有可能产生较为持久的不利影响。

但现有的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亲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并不一定直接由父母离异或单身所致,除却单亲这一家庭结构本身,儿童发展还需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潜在因素的作用[23]。“危机-弹性”理论[24]认为,在单亲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的各种影响中,个体因素以及那些因单亲而相应受到影响的环境因素也会在其中发挥着中介、调节作用。无论是家庭结构变化前后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家庭互动模式、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社会政策等因素,还是儿童自身特点如抗逆力、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主观心理感受等,都会对单亲家庭结构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已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关爱和支持,他们的相对剥夺感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儿童[25]。而这种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身地位和处境,在认识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所产生的主观上的剥夺感体验,又会进一步导致儿童后来的心理适应不良[26-27],使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堪忧。到目前为止,有关单亲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仍较为匮乏。

(二)单亲家庭环境中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交流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达到增强情感联结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28]。国外学者对亲子沟通的频率、内容、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家庭功能理论[29]认为,家庭是由一系列个体和关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和处理问题,彼此之间开放的、没有问题的沟通对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维持作用,有助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在亲子沟通特别是有关学业方面的沟通中,父母会将有关学业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传递给子女,进而促进其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正向预测儿童的学业情绪、学业适应[30-31]。亲子沟通不良的儿童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更多,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社会适应问题也更多[32],甚至还更有可能遭遇网络欺凌[33]。不仅如此,亲子沟通的质量还能负向预测儿童青少年的吸烟行为[34]、攻击行为[35]、网络成瘾[36]。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父母传播道德规范、传授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连接父母和孩子情感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促进孩子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助于亲子双方建立亲密、融洽的情感联结,形成稳定、和谐的良好关系,减少因父母冲突、离异或死亡等负性生活事件给儿童带来的伤害,使孩子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避免陷入发展困境,通过维持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增强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保护作用。

有关单亲家庭亲子沟通现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或再婚家庭相比,单亲家庭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子沟通问题,例如沟通模式固化、话题表象化、情绪波动大、双方缺乏一定程度共情力与耐心[37],以及沟通内容贫乏、沟通方式单一、沟通频率低、沟通时间少、沟通主动性不够等问题[6]。尤其在思维能力快速发展、自主需求和自我主张迅速增多、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青春期,单身的父(母)亲会不可避免地与孩子产生更多的沟通问题。黄霞[38]认为,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情感和思想表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表征:一方面,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亲密,甚至达到了相依为命、不可分离、愿为子女牺牲自我的程度;另一方面,亲子之间又普遍存在交流匮乏、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子女因担心让单亲父(母)亲失望而难以表露真实的自我,单亲家长则因心态不够稳定而无法维持理性平和的交流,亲子之间沟通不畅使孩子缺少成年人的适当引导和支持帮助,更容易产生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对有关农村家庭亲子沟通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较少涉及单亲家庭的相关数据。

(三)研究述评与研究假设

由上可见,有关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并且大多数研究获得了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存在较多负面影响的结论。但由于样本来源不一致、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不统一等原因,有关单亲家庭结构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分歧。例如,张春泥[39-40]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父母离婚、丧偶对子女25岁以后的教育成就、职业成就与收入的影响后发现,除了离异家庭的儿子与同等家庭背景但成长于完整家庭的男性相比受教育程度更低外,其他数据并未支持经历父母离婚对孩子成年后的职业或收入存在直接负面影响的结论,即离异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在许多发展指标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别。他们认为,尽管父母离婚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中国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存在“社会出身的补偿效应”,大多数离异家庭有相对充足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本缓冲了离婚带来的不利影响。再如,Amato等[41]的研究发现,在1990--2011年内数学和阅读考试成绩的变化与单亲家庭儿童人数百分比的变化无关,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关,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未支持单亲家庭的增加对美国儿童学业成绩产生严重影响的观点。

这些研究结果的冲突,意味着必然有更值得关注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现象学变式观点[42],面临诸多发展风险因素的农村单亲家庭儿童,依然具有保持正常发展甚至超出正常水平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拥有应对不利处境的保护性因素。作为家庭亲子关系的核心指标和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帮助父母将有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并达到增强情感联结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发挥保护儿童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关单亲家庭对儿童成长影响的研究结论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这说明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揭示儿童发展内在、深层的因果关系。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的核心机制,对儿童的积极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儿童品德、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降低或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在现有研究结果支持单亲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着交流匮乏、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农村+单亲”环境下的亲子沟通状况,探讨多重劣势环境对青春期前后亲子关系或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的影响,并基于单亲儿童现实的人格特点分析其对家庭亲子沟通的影响,将有助于探讨如何依据儿童人格特点重构单亲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模式,提高农村单亲家庭的教育成效。

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假设:

H1:农村单亲儿童存在更多消极的人格特点;

H2:农村单亲儿童的亲子沟通存在更多问题和障碍;

H3:农村单亲儿童的人格特点会对他们与单亲父亲(母亲)之间的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被试来源

基于整群抽样,对江苏三个市县、四所公立初中和小学2681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测试,共获得有效问卷2326份,问卷有效率86.76%。单亲儿童的纳入标准为:①父母离婚、一方死亡或分居;②由父亲或母亲独自承担抚养责任;③年龄在18周岁以下。本研究中居于完整家庭生活的农村儿童共2135人(91.8%),只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的单亲家庭儿童共191人(8.2%)。

(二)研究工具选择

亲子沟通的测量。采用Barnes等编制、王树青等[43]修订的亲子沟通问卷,该问卷主要关注亲子沟通质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两个分量表:开放性和存在问题。“开放性”是指亲子间开放、自由地交流信息,亲子互动没有限制,亲子间相互理解及满意程度较高,这是沟通的积极方面,例如“如果遇到麻烦,我会告诉父/母”。“存在问题”是指沟通中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亲子间采用消极的互动方式,有选择性地、谨慎地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会避免与父/母讨论某些话题”。每个分量表10道题目,共20题,要求被试对每道题目都分别从父、母两方面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评定。问卷采用5级计分法,部分题目要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亲子沟通越好。本研究中父/母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75。

表1 农村单亲儿童人格特点的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

人格特质的测量。采用邹泓等[44]修订的小五人格学生问卷,测量外向性(E)、宜人性(A)、情绪性(N)、谨慎性(C)和开放性(O)等五因素的人格特质。问卷共有50道题目,采用5级计分,被试根据题目描述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在“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五个选项中做出回答,分别记作1分到5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被试统一填写问卷后当场回收,填写完成整个问卷约需20分钟。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人格特点分析

对收集到的被试样本按性别、学段、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结构等变量进行人格特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1可见,人格特点在性别、独生子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段和家庭结构对人格特点的影响相对较为显著。从学段来看,进入初中后,儿童的外向性和谨慎性会显著降低。而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儿童的外向性、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水平都显著更低,但在情绪性上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

(二)农村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分析

对农村单亲儿童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样进行上述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由表2可见,亲子沟通状况除了不因儿童是否独生而发生变化外,性别、学段和家庭结构都会对亲子沟通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在性别差异方面,男孩和女孩在与父亲的沟通中存在差异,男孩与父亲的亲子沟通状况显著差于女孩,主要表现在沟通中存在相对更多的问题;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与不同性别父母的沟通中均未见显著差异。学段方面,小学生的亲子沟通状况显著好于初中生,主要表现在小学生与母亲、父亲沟通的开放性都更好,与父亲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少。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中亲子沟通的状况较差,无论是与父亲还是母亲的沟通,都表现出开放性更低、存在问题更多的现象。由此,假设2得到支持。

表2 农村单亲儿童亲子沟通的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

(三)农村单亲儿童人格特点对家庭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控制性别、学段、独生等人口学变量后,对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人格特点与亲子沟通进行相关分析。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格中的五个维度与母亲、父亲的亲子沟通均显著相关。其中,与父亲、母亲亲子沟通呈显著正相关的维度包括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呈负相关的是儿童的情绪性特点。

进一步考察人格的不同维度对农村单亲家庭儿童亲子沟通状况影响的具体情况。以性别、学段、独生为控制变量,同时以人格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母亲和父亲亲子沟通总分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人格中的谨慎性、情绪性和宜人性分别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情绪性能负向预测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沟通,宜人性正向预测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沟通状况,谨慎性则能正向预测儿童与父亲的亲子沟通状况。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表4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人格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回归分析(n=191)

五、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研究发现,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人格特点相对更加消极。与完整家庭相比,除情绪性无明显差异外,单亲家庭儿童的外向性、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水平都显著更低。这个研究结果可以运用系统调整观来解释[45]。在父母从婚姻转入离异、单身的过程中,儿童也会共同经历家庭冲突加剧、教养方式失当、经济状况变差、社会支持减少等功能失调的生活转变,体验到系统平衡的骤然打破和逐渐复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努力调动自我效能感、应对技能、社会支持等各种资源,发展起适宜的应对机制,才能适应新的生活安排,最终克服失调状态、获得新的平衡。但如果儿童因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而处于与大家庭联系减少、物质和精神支持获取匮乏等不利生活境况时,他们就可能会变得交往兴趣降低、对他人不够信任,甚至通过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与人交往,以减少应对各种危险和威胁的可能[46]。本研究中的单亲家庭儿童,不仅面临着家庭结构缺失带来的父母一方教养缺位,而且在191名单亲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的有145人,占比68.1%,即超过三分之二的单亲儿童同时还处于和单亲父母分离的留守境况。与父母、他人交往接触和观察学习的机会大幅减少使他们无法获得有效的行为指导和榜样示范,更多沉浸在自己狭小的生活天地,因而难以发展起为他人考虑、助人、诚实等宜人性特点,考虑问题的周全性、计划性等能力显著更差,做事和解决问题时也更倾向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性和想象力。但本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儿童的情绪性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其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47]。

农村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开放性更低、存在问题更多。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较差,无论是与父亲还是母亲的沟通,都表现出开放性更低、存在问题更多的现象。家庭结构对农村儿童亲子沟通的这种影响,可能既有父母自身因素的作用,也有儿童特点的影响。首先,从父母角度来说,父母性别和个性特点、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投入时间和情感的多少、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单亲父母往往忙于育儿、家务和工作,既要担任父亲角色又要担任母亲角色,迫于生计和生活很难有更多时间、精力与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亲子沟通的内容明显不如完整家庭丰富[48-49]。还有部分单亲家长由于无法面对婚姻破裂,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烦躁或怨恨等消极情绪,影响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和沟通。与完整家庭相比,解除夫妻关系或丧偶的单亲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多为二人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由于缺乏第三人协调,遇到冲突和矛盾时往往难以妥善解决。其次,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处于即将和已经进入青春期的转折阶段,尽管在一些方面还比较依赖父母,但是他们在越来越多的个人事务上开始渴望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权,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同时波动起伏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变得更加脆弱敏感,而忙于打工维持生计的农村单亲父母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这些变化和需求,彼此间更容易出现思想上的代沟和行为情感上的疏离,发生更多的冲突,使儿童越来越不愿意对成人开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影响亲子双方的沟通频率和沟通效果。从全球来看,单亲家庭数量的日益增长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欧美国家女性单亲家庭占绝大多数,而中国女性单亲家庭也约占一半以上。通过对女性单亲家庭形成前后经济社会资源变化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单亲母亲的资源受损程度更高[49],与已婚家庭女性群体相比,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和抚养子女及住房压力显著影响了那些因为离婚或丧偶的单亲母亲的生活质量,使她们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均明显偏低[50]。由这些结果可以推断,在以女性为主的单亲家庭中,单亲母亲在承担过多生活压力、工作重负和家庭养育难以平衡的情况下,她们投入孩子教育指导、参与亲子沟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都会严重不足,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亲子沟通的质量。

本研究还发现,男孩与单亲父亲的沟通中存在更多问题。Levin等[51]提出,良好的亲子沟通多发生在儿童与母亲之间或是女孩与父母之间。一方面,男孩的年龄和个性特点使他们的亲子沟通更容易出现问题。李瑾、徐燕[52]认为,男孩通常较为内敛,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青春期日渐增长的成人意识使他们倾向于追求独立和维护自尊,一旦遇到与父亲沟通不畅时更容易产生言语争执、反抗拒绝等冲突行为,这些特点导致男孩与父亲沟通时在参与倾向性、沟通灵活性以及动力维度上的水平都明显较低。另一方面,父亲容易把自己置于家庭中绝对权威的地位,不允许孩子质疑和反驳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同时父性特点又使他们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善于鼓励孩子表达,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关注较少且不够细致,沟通中也更容易产生矛盾。张慧杰、郭瞻予[48]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父亲在亲子沟通上主动性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父亲,离异家庭亲子沟通内容明显也不如完整家庭丰富。这些研究成果都充分证明,男孩与单亲父亲的沟通更容易出现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需要重点关注。

儿童的部分人格特点对农村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质量有一定影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性对父亲和母亲的亲子沟通均发挥着显著的负向预测功能,即情绪特点越不稳定、越容易紧张焦虑的儿童,越不敢或不愿主动与父母之间开放、自由地交流内心想法和观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更低、存在问题更多,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质量更为糟糕。宜人性特点正向预测他们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沟通状况,则说明那些具有乐于助人、为他人考虑、真诚等积极人格特点的单亲儿童,与父亲或母亲的沟通往往更有成效。国外有研究发现,宜人性较好的儿童在沟通中有更强的合作性,能更积极地感知和归因父母的养育行为和亲子冲突,与父母维持更加和谐的关系[53]。

(二)建议

家庭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导致儿童出现行为和情感问题的风险因素首先来自他们在家庭内部接受到的养育行为和养育质量。本研究以农村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单亲家庭儿童人格与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环境确实会对儿童的人格特点以及亲子间的沟通质量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之前学者提出的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由于存在“社会出身的补偿效应”,可以缓冲离婚的负面作用[40],但这对社会支持和发展资源都较为匮乏的农村单亲家庭来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针对农村单亲家庭亲子沟通开放性更低、存在问题更多的状况,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应考虑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中,着力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父母亲子沟通方面的教育指导。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性施教”十分必要。有研究者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有关实证研究应该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异质性和儿童的主体性[54]。事实上,除了认知水平的差异,儿童的个性特点、性别差异也是家庭教育和父母养育需要关注的因素。首先,单亲父母在与儿童沟通时,要考虑他们的人格特点,做到因势利导、因性施教,特别不能因为孩子具有某些消极人格特点,就减少与他们的沟通。对于那些情绪不稳定、负面情绪多的孩子,父母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而要引导、协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或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们更多地在活动和交友中调节情绪,在情绪缓和时加强沟通。同时,当孩子因紧张、焦虑、害怕批评和责备的心理而不敢或不愿主动交流时,父母更需要主动沟通、打消孩子的顾虑,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对于那些只考虑自己立场和感受、只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喜好作出判断、缺少“利他”观念的孩子,更要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帮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人。其次,亲子沟通还要顺应儿童的性别差异,特别是注意调整好男孩与单亲父亲的沟通。单亲父亲特别需要注意与儿子的沟通方式,不要总把自己摆在家长和权威的位置上,而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交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要认识到粗暴压制只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反抗,漠不关心则会让孩子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疏远和封闭。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承担着传播道德规范、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重要任务,在儿童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一种基本途径,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提高儿童应对挑战、适应环境和完成发展性任务的能力。尽管不少父母意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但却不知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模式。鉴于家庭教育指导中普遍存在的“过于注重指导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忽视指导家长对家庭教育基本问题的了解、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对自身问题的反思”[55],首先应力促农村单亲父母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方法发生积极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亲子沟通推动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面对离异或一方过世的现实,帮助单身的父亲或母亲认识到自身的消极情绪对亲子互动和儿童发展的不良影响,尽快重建积极的情绪和认知,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支持性的关系氛围和沟通环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其次,帮助单亲父母掌握更多亲子沟通的科学方法、技巧。例如,父亲或母亲可以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以便适时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进行沟通,激发他们的沟通意愿,避免因年龄差异和思想代沟出现交流困难。再如,适当运用倾听、尊重、同理、支持等产生积极影响的交流技巧,使孩子不仅乐于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困惑,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且也会更重视父母提供的指导性信息,这对他们最终掌握社会规范、形成适应性行为和心理健康成长将有极大帮助。避免用空洞说教、随意评价、批评指责、怀疑否定的沟通方式,使孩子产生抗拒、疏远和回避的沟通心态,提高互动效果。

此外,社会也应加强宣传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单亲父母认识到亲子沟通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创建有利于和谐沟通的家庭环境,改进亲子沟通的方法,发挥家庭在预防和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教育合力的形成,帮助身处不利环境的单亲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亲子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危害及其解决途径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