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父母总爱干涉教育,怎么办?

2023-11-17夏光清

新班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祖父母隔代祖辈

夏光清

临下班时,接到一位母亲打来的电话:“是夏老师吧?请给我一点时间,我要求助于您。由于假期忙于新店开业,儿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我们只得把他送到奶奶家。暑假过半,我忽然发现,儿子在家养成的好习惯基本没有了!”孩子母亲的话里透出焦虑与无奈。

“孩子一直由祖父母带还是暂时请老人带?”我耐心地问。

“我们的工作不算特别忙,所以孩子基本都是我们带大的。”

“哦。您怎么发现孩子的好习惯都不见了?”我继续追根究底。

“孩子原来在家白天认真写作业,每晚准时休息,看电视也有节制。可是,去奶奶家快一个月了,一项作业都没有完成,一看电视就停不下来!”母亲越说越激动。

我能感受到母亲此时此刻的心情。“您认为,是孩子没有遵守约定,还是老人宠溺孙子呢?”

“我觉得是老人太惯孩子了。我们经常打电话提醒老人对孩子严加管教,可是,老人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孩子才四年级,假期就是用来休息的,管那么严干吗!还怼了我一句,说我要是觉得他们管不好,自己领回家去!”

俗话说,“隔辈亲,连着筋”。三代同堂的家庭经常遇到各种教育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祖父母溺爱孙辈,父母看不惯却又离不开祖父母。和老人争夺教育孩子的主导权吧,免不了大吵一架,伤了一家人的和气;云淡风轻地提醒吧,又等于没说,时间一长,孩子也会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

难道问题的根源真的只是“祖父母舍不得孙辈受苦、挨骂、受惩戒”这样简单吗?于是,我请这位母亲思考并尝试回答3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父母能轻易改变祖父母原有的教育观念吗?

隔代教育背后的矛盾是教育观念的冲突。祖父母认为,既然把孩子交给他们了,就得听他们的。他们往往偏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祖辈传下来的经验才是最好的。祖父母认为自己成功教养了自己的子女,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孙辈。他们有着“过来人”的优越感。有时子女态度越强硬,他们就会越对着干。

第二个问题,父母的担心能改变孩子的现状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担心是一种轻度的诅咒。生活中,越害怕自己睡不着,就越容易失眠;越害怕某件事做不好,越容易做不好。父母的担心孩子都能觉察到,这就让孩子潜意识中对一件事形成了负面认知,即自我心理暗示。“你不能粗心。”孩子听进去的是“粗心”,映射到自己身上就是:我很粗心。从而产生挫败感。与其担心无法控制的事,又逃脱不了隔代教养,不如重建家庭结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个问题,祖父母带孩子,没有带来一点积极的变化吗?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这个问题是母亲没有关注到的。母亲发现,儿子似乎懂礼貌了,见到邻家的叔叔阿姨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儿子吃不完的饭菜,会学着奶奶的样儿留到晚上继续吃;儿子特别喜欢做家务,一边做一边问这问那。母亲曾对奶奶表达不满:“孩子洗菜纯粹是好玩,您还夸奖他?这些时间都可以写一页假期作业了!”可奶奶不以为然:“现在的孩子连蔬菜长在哪里都不知道,爱劳动、有礼貌,知道勤俭节约,这才是正经的教育。”可不是,年轻父母看不上的“细枝末节”,如劳动、知礼、勤俭等,正是今天的孩子缺乏的,从中衍生出来的勤勉、耐性、友善、合作、诚信等品质,不正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吗?

谈话到此,这位母亲的心一下子亮堂起来,紧绷的情绪也松弛下来了。

对于隔代教养,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祖父母不会只有“娇”没有“教”。

万玮 摄

《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有祖辈参与教养。其中入园前祖辈参与教养的家庭占所有幼儿家庭的77.7%,幼儿园期间占72.9%,到小学阶段仍占60.1%,农村祖辈教育高达90%以上。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这种爱叫“隔代亲”,是一种深厚细腻而又难以言状的情感,是中国家庭特有的现象。

祖父母带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会把一些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生活习惯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为孩子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记忆联系,这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如,煮好了饺子,给邻居送一碗;衣服破了,缝补好继续穿;到田间地头认识各种花草、昆虫等。祖父母还喜欢讲过去的故事,孩子能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祖父母对孙辈比较宽容,有耐心,会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唱歌、讲故事,教孩子一些技能,他们的教育少了很多功利和急躁,这正是处于焦虑状态的年轻父母做不到的。

其次,如果“隔代亲”发展为“隔代溺”,父母就要据理力争。

祖父母若对孩子过于宠溺,既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还会使孩子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危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请记住一条: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能妥协!如能写好字却不好好写;动辄发脾气打人等。碰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要坚守自己的教育底线不动摇,不要因为对方是长辈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养是什么?就是如何上厕所、穿衣服,如何刷牙、待人接物等,这都需要日常练习,让孩子正确掌握这些基本常识。祖父母同样要以身作则,因为孙辈会有样学样。祖父母包办孩子生活时,父母如果说:“我觉得孩子该学会照顾自己了!”祖父母可能会反驳:“孩子这么小,哪会照顾自己!你小时候还不是我喂大的!”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孩子说,他可以照顾自己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能培养责任感呢!”这样,祖父母就易于接受了。

再次,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一致意见。

有些祖父母,嘴上是为了体恤子女,照顾家庭,实际上是要孙辈来排解自己的孤独。有的祖父母开始能配合教育,但只要孙辈一哭,就喂饭、买零食,让孩子玩手机平板,所有的原则统统丢在一边。因此,祖父母要学会和子女站在教育的统一战线上,不和孩子的父母抢孩子,如果孙辈想要破坏父母定下的规矩,就要对孙子说:“你先去征求妈妈(爸爸)的意见。”

父母管教孩子,祖父母最好不插手,并尽力维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即使双方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否则会让孩子看不起“失败”的一方。孩子犯错时,不仅父母要纠正,祖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不该做的事就是不能做。当然,父母最好少当着祖父母的面训斥孩子,可以巧妙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一切消除分歧的谈判,都要在孩子背后进行。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和祖父母是“两派”,这样孩子很容易“站队”,选择对自己管教松懈的那一派,从而使家庭教育发生“内讧”,影响教育效果。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也不必焦虑,一般来说,父母的影响力是大于祖父母的。父母坚持教育的底线就行,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终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最后,教育偶尔不能达成一致,不妨建立分工合作的共同育儿模式。

有这么一句话值得思考:人生有两次真正长大的机会,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就是对家庭负责任;失去父亲后,等于失去了依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父母需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而祖父母天然地侧重于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尽享天伦之乐。即使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但都是爱孩子的。

因此,大家分工合作,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方式共同养育孩子。如,父母负责孩子的功课辅导、规则教育,老人负责孩子的日常接送、喂养照顾等,各自对分内之事负责。如,孩子不肯吃饭,父母想让孩子饿一顿,祖父母舍不得,矛盾就来了。但是,这一块既然是祖父母负责的,父母就多一些尊重。当父母教育孩子时,老人也要放手让父母履行自己的职责,互不干涉“内政”。

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说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教育就像栽种树苗一样,种好之后,不要太爱护,忧虑过多,早晨看看,晚上摸摸,甚至用手扣树皮验其死活,这样看起来是爱护新树,其实是害了树苗。一个和谐的、没有育儿冲突的家庭,不只需要祖父母与时俱进,同样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包容。

猜你喜欢

祖父母隔代祖辈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