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个没有”和“延安作风”

2023-11-14韩洪泉

党课参考 2023年21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韩洪泉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陕甘宁边区这“十个没有”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体现,是“延安作风”、延安精神的生动展示,与国统区的“西安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见公仆不见官”:勤政廉洁的政治风向

毛泽东曾对国统区和解放区作过如此比较:“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

在陕甘宁边区,上自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下至各级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勤政廉洁作风的践行者。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举过延长县县长焦生炳的例子。焦生炳亲自参加担粪、翻地、锄草、收割。麦收时,他白天割了一天,晚间收工时还要挑着一担回去,无怪老百姓说:“自古以来没见过县长担粪,今天县长也担起粪来了,我们必须加倍生产才对。”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感慨道:“我们的工作人员大部是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民的忠仆,他们念念不忘的,只是抗战与人民的整体利益。”

在延安,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一般都没有薪酬,只发给勉强维持生活的津贴,最高级别的行政领导每月5 元,县长每月2.5 元,粮食每天1.4 斤。正如毛泽东所言:“谁人能够只要每月五块钱薪水呢?谁人能够创造这样的廉洁政治呢?”

对于贪污腐败等行为,共产党人更是毫不姑息。1941 年颁布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担任边区某税务分局局长的肖玉璧,因在任内贪污巨额公款,被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肖玉璧是1933 年加入红军的战斗英雄,党和边区政府并没有因此而稍有宽纵。

《解放日报》对此案发表的评论中写道:“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解放日报》刊登肖玉璧案处理情况(资料图)

“无非一念救苍生”:积极向善的社会风尚

与“有官皆墨吏”的国统区不同,在“无土不黄金”的延安,群众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关切,人民的解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里的一切努力和奋斗,“无非一念救苍生”。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不仅在经济上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改善人民生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而且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在边区深入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禁绝种植吸食鸦片,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开展“二流子改造运动”等。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当地的教育水平十分落后,文盲率高达99%。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把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边区的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对边区农村影响最大、效果最为显著的教育形式,当属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尤以读报识字组、夜校、冬学、民教馆等最受群众欢迎。在宣传发动中,党和边区政府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群众明白教育的内容、意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上冬学至少能识150 个字、会唱5 首歌曲,还知道为什么会打雷下雨、怎样选举、怎样办合作社等。

全面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是边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鼓励和引导妇女参加生产,提升经济地位,进而提升其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其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

在边区妇女生产运动中,涌现出300 多名劳动英雄,其中郭凤英、黑玉祥、张芝兰、刘桂英等作为全边区妇女生产的“状元”,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比如,柳林区二乡的妇女,通过从事纺织实现了多生产多积蓄,“妇女及其家庭生活都过得好,而且在‘婆姨汉一条心,沙土变黄金’的体验中,增进了家庭和睦与全村的团结。男人打女人、邻舍相骂的事情,大大地减少了”。

针对盛行包办、买卖婚姻的不良社会风气,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大力倡导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禁止包办、强迫、买卖婚姻等,使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根本改变,长期延续的恶俗陋习得以摒除。

“八载干戈仗延安”: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在延安时写下的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民族的希望”的历史事实。到过延安和边区的人们,都会被这里展现出的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震撼、感染。

1939 年7 月7 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不仅使全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也使根据地军民和党外人士进一步分清了是非、振奋了士气。

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团结一切抗日的进步的势力,抵抗一切投降的倒退的势力,力争时局的好转,挽救时局的逆转。”同一天,他在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起草的通电中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十点要求:一曰全国讨汪,二曰加紧团结,三曰厉行宪政,四曰制止磨擦,五曰保护青年,六曰援助前线,七曰取缔特务机关,八曰取缔贪官污吏,九曰实行《总理遗嘱》,十曰实行三民主义。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边区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在延安的广大军民中间,坚持团结、抗战到底的信念已经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外显为一种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与国统区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照。

美国人谢伟思在访问延安后说:“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中国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在赴延安参观后也感慨道:“一般看去,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的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的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的一种风气。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忘却!”

中国现代文学家何其芳更用诗人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