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新、趣”着手做读者“一见钟情”的新闻标题

2023-11-13孙蕙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闻奖新闻标题新闻报道

摘要

在“读题时代”,编辑记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闻标题的价值意义,通过进一步强化新闻标题创作技巧,不拘泥于形式,善于打破常规,制作出能够切实博得大众眼球和喝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新闻标题。本文将主要分析新闻标题的作用与创作要求,提出具体的新闻标题创作技巧,以期为融媒体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新闻 标题 创作技巧

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各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在网络等技术支持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各新媒体平台在新闻报道形式上更加多元,图片、音频、海报、H5、短视频、动漫等多样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各显神通”,更加符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在此背景下,党报党刊的宣传报道方式虽然仍以文字为主,但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如何提升公众对党报党刊的关注度?如何吸引读者?如何让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笔者认为,在确保新闻稿件内容真实、高质量的基础上,融媒体编辑记者应着力在新闻标题制作上下功夫,通过生动、新颖、贴近生活的标题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以此加强读者与党报党刊的黏性。

一、在“实”字上守根本

实,一是新闻标题与新闻报道内容要相吻合,合乎客观实际,不能为了迎合公众喜好、博取关注度而丢失了新闻报道的根本,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二是新闻标题语言要朴实,让人看得懂,不能卖弄文采,华而不实。一个能吸引读者注意的新闻标题,要将新闻所报道最主要的事实,以及对读者最有用、与读者最贴近的信息,用准确、简约、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在标题中传递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新闻标题制作并不是单纯为了博眼球而玩语言文字游戏。其制作必须要符合既定的新闻报道制作规范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新闻报道价值,反之则会起到反作用,甚至影响新闻报道整体质量。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成为读者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而对新兴媒体的新闻标题了解发现,新闻标题不实、夸大,且利用粗俗文字吸引读者,给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1]。因此,一方面,新闻标题拟定要体现新闻事实,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新闻标题拟定要和新闻报道具体内容相符合,做到言简意赅、表述形象准确等,恰到好处地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魅力。作为主流媒体,在进行创新发展中要始终保证其产出的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有效性,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做“标题党”,而是要做增强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好标题。

(一)真实

主流媒体在读者群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公信力强,具有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的作用。对此,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标题创作时需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切忌过于夸大以及利用噱头来吸引读者,标题更不可与新闻内容脱节。例如第40届湖北新闻奖好标题作品《我市237家专精特新企业,取道“窄而深”,体现“专而精”,突出“特而新”——“小巨人”走出“大模样”》,引题简明扼要地突出襄阳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区别于其他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点,主题则用对仗的方式将襄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用8个字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整个标题让读者对襄阳23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点一目了然。同为湖北新闻奖好标题作品还有《看好“小公章”管住“微权力”》短短10余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让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内容客观真实,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反映出改革的成效。以上新闻报道的标题,除了陈述主要新闻事实外,每个标题中都表达出了有效信息,自然会吸引读者阅读。

(二)精炼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读者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就能够初步掌握新闻的核心内容。在标题创作时应确保文字精炼,力求用最少的文字精准地传达新闻内容。这一方面考验记者总结、概括、提炼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其知识储备。2023年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天眼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以“画视频”的手法呈现的融媒体产品《生态文明需要“钉钉子”》,仅从新闻标题“钉钉子”这3个字,就凸显出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我国设立“生态日”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钉钉子”一词,虽然精炼,却形象有力地凸显了新闻报道的主题。

(三)鲜明

对于时政性很强的新闻而言,在创作新闻标题时除了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准确外,还要让公众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就能够了解该新闻事件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这就要求新闻标题要有创新性,能让人耳目一新。例如2021年11月28日贵州日报《党建周刊》的“党风廉政”专版,编辑最初收到新闻稿件时,原标题为《贵州省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和大多数时政类新闻稿件的标题一样,中规中矩,不够亮眼。版面编辑通过认真通读整篇文章后,将文中出现的“抓牢牛鼻子”“挨板子”等关键词句提出来作为主标题,而将原稿的标题作为副标题对新闻事件做进一步说明,新拟的标题为《不牵“牛鼻子”就要“挨板子”——贵州省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扛起主体责任》。这样一改,整个标题更加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突出,增加了因果关系,“不牵‘牛鼻子就要‘挨板子”,表达意思层次递进,也更有震慑力。

总之,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要通过标题这双“眼睛”来提高阅读吸引力,就需要新闻编辑记者认真结合报道内容打造独特的新闻标题,多下功夫,在语言学习、经验总结和思维创新等方面不断努力,夯实新闻标题制作基本功,在把握基本拟题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摸索和创造,制作出更新颖、更具吸引力的新闻标题,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

二、在“新”字上见功底

新,在新聞标题中指的是标新立异。“新”就是新闻标题以前所未有的新视角抓住读者眼球;“异”,就是异于他人的独特见解。做到内容新、形式新、语言新,让新闻的“眼睛”更具“勾魂”的魅力[2]。

“读屏时代”的新闻标题制作一定不能过长。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移动媒体对标题字数要求尤为苛刻,一般应控制在12个字以内。做到言简意赅,浓缩精华,先声夺人。

(一)让新闻标题更有个性

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是制作新闻标题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成功的标题往往都很有个性。例如《经济日报》于1991年8月15日刊发的文章《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标题中一个“死”字、一个“活”字,两字对立,让标题有声有色,“个性”尽显,表达的主题立场也很鲜明。又如《真假干部》(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个标题,通过“真”与“假”的对比,增强了标题的感染力;《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个标题,通过“等不起”与“来不及”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受众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让新闻标题既显灵气,又抓“眼球”。

(二)拟出有“情感”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好的文章固有的特征就是能以情征服读者。但凡是能打动人的新闻标题,要么抒情于事,要么抒情于理,要么抒情于景,要么直抒胸臆,都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才会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很多标题都是如此——《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到标题就能让读者为之动容,想了解事件因果;《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让人备受感动;《我脱贫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第一人称叙事,“我”讲述的自己脱贫了,代入感强,让受众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也表达了“我”脱贫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在新闻标题中设“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制作新闻的标题则更需要讲究“曲折”的艺术,要能在新闻标题中设置“悬念”,引读者“入瓮”。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可有意识地将新闻事实中稀奇罕见、不合常理、对比强烈的事实拿出来,在新闻标题中不直说,有意“留一手”,跟读者卖个“关子”,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江苏广电总台专题报道《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迟到”属于悬念。正常的情况是爸爸在孩子心里的形象早就是清晰的。为什么爸爸的形象却迟到了十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里边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受众急切想知道。又如《5万公斤鲜牛奶扔进农田》(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有意在标题上选一些捉摸不透的中性词,产生歧义,造成歧义,让读者在困惑不解中“一览探究竟”。

其次是采用设问法,在标题中问而不答,引而不发,提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等。

三、在“趣”字上做文章

趣,特指新闻标题口语化、接地气、有趣味性、有文学性。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不能在平中寻奇,或让人感到趣味有加,那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注重新闻标题的口语化,增强报刊新闻的可读性

时政经济类新闻报道因为专业性词语的应用较为普遍,导致标题往往晦涩难懂,这样的新闻标题虽然能够突出报刊新闻信息的专业性,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增加了阅读难度,很难产生阅读兴趣。融媒体时代对时政、国际、经济、科技等类型的新闻标题创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尽量符合大众化口味,以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进行制作,通过口语化的表达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期待。例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幸福王家“规矩”多》(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规矩”是原汁原味的百姓话,接地气,通俗易懂,受众看起来感到亲切自然、清楚明白,乐于接受。又如《老何告官记》(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大山里的“摩托书记”》(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标题都很口语化,接地气。

(二)巧用“谐音梗”

谐音式新闻标题利用汉字音同字不同的特点,在切合新闻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转换,达到增强新闻标题抒情色彩,赋予其深刻内涵的目的[3]。如《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刊发的新闻报道《废水少,才能少费水》;2023年8月14日推出的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报道《岑巩:种业丰收 振兴有“稻”》等,都巧妙采用了谐音式新闻标题。

当然,谐音式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生造硬套,要遵循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必须是新闻事实的浓缩,不能为了标题而标题。

(三)新闻标题中能闻到“辣”味

新闻报道还有一个义务和职能是行使舆论监督权。舆论监督类新闻在制作标题时,一定要依据新闻内容“下猛药”,既“辣”嘴也“辣”心。例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陵水怪事:学童竟领教师工资》(第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第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

以上新闻作品的标题,有的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彰显了正义;有的显示了事件的反常,揭露出当事者行为的荒谬;有的以质问式手法,直击人心。

(四)让新闻标题富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自然不能吸引人看,也不会传得久远。于新闻标题也一样,但凡具有文采的新闻标题,都极具吸引人的魅力,让人读之朗朗上口,听之悦耳舒畅,甚至会有一种诗情画意的韵味,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对此,制作新闻标题时编辑记者要能“秀”出自己的知识积累,“炫”出自己的文采。例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黑暗中的风景》(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黑暗”比喻盲人眼睛失去光明,“风景”比喻盲人失去光明,但依然渴望光明和美好的内心世界。还有《冬天里的春之声》(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俯身“对话”3000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

通过以上新闻标题可见,融媒体编辑記者不但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社会的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有很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学功底。需要多诵读古典诗词和经典名句,认真领悟其中的写作意境,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自己采写编辑出来的新闻作品令读者“一见钟情”。

(五)新闻标题中要有“因果判断”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其具有提示读者新闻内容的作用,为抓住读者“眼球”,可以在创作新闻标题时让其有因果判断,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进而让读者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就能够确定自己是否想要阅读该则信息。随着新闻信息逐渐增加,读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所有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相关大事与政策,因此通过阅读新闻标题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近期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还能够切实节省读者通篇阅读新闻的时间。例如《上海证券报》在报道2002年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时,将新闻标题制作为《央行出其不意,今起年内第四次加息》,该标题以“出其不意”作为关键词,且突出了“四次加息”的主要内容,让读者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就能够发现紧张的动态趋势,同时还在新闻主标题下增加了副标题,将主标题内容结合新闻内容进行拓展,将主要的事件与结果均体现在了副标题上,使读者通过结合主标题与副标题内容,掌握新闻信息主要内容。对此,在当前报刊新闻标题创作中,需要注意尽可能避免标题出现简单的平铺直叙情况。

作为融媒体背景下的党报党刊,在做好标题,提升“四力”时,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事件的实质,还要能充分地反映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充分鲜明地表达新闻事件的立场观点。例如:《人民日报》2021年3月18日刊发的一篇关于校外培训乱象的文章《广告满天、低价营销、爆雷跑路,校外培训行业乱象频发 |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標题通过引题简要列举当前校外培训乱象,主题则以犀利的提问,直击问题,一语中的。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升华的要素,也是媒体人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新闻标题应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基本原则,用真实、精炼、鲜明、生动的标题激发读者阅读欲并初步了解新闻内容;要注意标题的精确性,同时通过生活化与口语化增强报刊新闻的可读性,增加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弓倩.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标题更加出新出彩[J].传媒,2022(14):33-35.

[2]毛君胜.浅谈新闻标题的创作技巧[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23):73-74.

[3]张明,刘坤婷.反思与消解:新闻标题的“去性别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5):70-73.

作者信息:孙蕙,贵州日报报刊社助理记者。

猜你喜欢

新闻奖新闻标题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