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

2023-11-13洛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张莹

河南农业 2023年31期
关键词:河南省智慧农业

洛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张莹

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现代农业大数据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本文对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

(一)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备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适宜的气候、日照时长及降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农业产能优势。河南省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居全国第二位,畜禽种植产业居全国第一,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粮食、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农业产业,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鲜明优势,为打造智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3.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逐步发展。2016 年11 月,《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截至2018 年底,河南省基本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全国重要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

(二)劣势

1.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智慧农业科研体系培育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农业科研体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科研分工,缺少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课题,难以系统化完成合作等,导致我国农业科研进度缓慢,且难以应用于现代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中。

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发展智慧农业,其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可以说资金是智慧农业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支撑。然而,农户个体难以负担智慧农业相关设施建设,智慧产业的长期成本投入同缓慢的收益回笼使得投资方迟疑不决。目前,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政策财政投入,农户个体和投资方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阻碍。

3.农民综合素质与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匹配。截至2019 年底,河南省高素质农民人数已超53 万,然而,同河南省目前所需的农业人才相比还远远不够,人才素质成为智慧农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22 年,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883 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304 万,每百个就业劳动力中,初中学历占56.38%,本科及以上的高素质人才占比不超过1.5%,农业人员素质与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新技术发展所需能力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机遇

1.战略布局带来有力发展支撑。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为河南省“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准方向、突出重点、明晰路径。乡村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必将为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政策、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持,为智慧农业注入强大动能。

2.政策支持。党和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动“四个优先”落地。河南省是农业农村大省,必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受益者。《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加快数字农业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建设、生猪养殖产业数字化建设等作为数字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将大力推动智慧农业进步。

3.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经验可供参考。目前,智慧农业在世界各国建设发展得如火如荼。一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家,政策支持、科技研发、创新科技应用方面都早已大规模展开并快速发展。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智慧农业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地适宜创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已形成并在日益完善,精准生产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资本、提高产能和质量也都在逐渐实现。河南省也可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

(四)威胁

1.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河南省人均耕地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5,人多地少,外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化肥、农药施用量仍然较大,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酸化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2.转型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国际环境、气象灾害、疫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少国家收紧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持续显现,国际供应链正在深刻重组,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

3.农业信息技术水平不足。2020 年河南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 36.38%,在全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中处于较低地位,与一些农业发展信息化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信息基础设施,例如,物联网技术、多源遥感设备、智能监控录像设备和智能报警系统等方面,以及在研发、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建议

(一)培养智慧农业高素质人才

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加大对河南省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农村全方位宣传智慧农业,调整农民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结构,鼓励其主动创业创新;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民定期参观了解智慧农业运行模式,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智慧农业;结合我国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优势,将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适合培训我国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长效教育机制,教授农民和青年学生智慧农业理论知识,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业人才。

(二)加大投入,高效规划利用建设资金

当前,资金匮乏是智慧农业发展及推广受限制的一大问题。一方面,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离不开造价管理高昂的设备支撑,在使用设备过程中也会出现成本高、适应性差等现象。因此,政府更应加强政策支持,使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项目支持,推动技术研发。另一方面,智慧农业的发展相比传统农业,具有辐射范围大,成本投入高等特点,政府应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加强资金在智慧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协作开发研究,鼓励和支持一些农业大户、合作社来参与低碳农业项目的实践交流和技术运用,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区,吸收先进实验区的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加强统筹,充分将政策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点到面循序推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能将本地资源充分利用的智慧农业模式。

(三)加大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应用

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对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并将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成果高效应用,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此外,要通过搭建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提供多方面的最新综合信息,统筹全省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平台载体改造提升、拓展功能,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在园区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内率先建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现有载体平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河南省智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