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11-11卢海燕

初中生世界 2023年36期
关键词:名著人物形象读书

■卢海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要阅读相关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缺失”等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从读前准备、读中组织及读后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读前准备

1.制订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亦然。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表,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每学年研究几本名著,安排多少节名著阅读课,能留给学生多少读书时间。教师最好在黑板固定位置标明每天的读书计划,这样既营造了读书氛围,又能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根据名著的特点制订具体、细化的教学目标。比如学习《骆驼祥子》,要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主要的故事情节,读懂主要的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等,这是大的阅读目标。针对具体章节,教师还须细化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3.找准教学重难点

找准教学重难点,应清晰描述本书须重点掌握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以及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仍以《骆驼祥子》为例,在暴雨中,为什么坐车的在车里一动不动,任凭祥子在雨中挣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祥子为什么会走向堕落,变成了他原来讨厌的那些人的模样?类似这些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引起学生阅读时的特别关注,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喜欢探究的学生还会自发地查阅资料,更深层地理解作品。

二、读中组织

1.讲解名著阅读方法

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普遍适用的阅读方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阅读部分介绍了多种阅读方法:“化整为零法”“略读与精读法”“圈点与批注法”“快速阅读法”“读书交流法”“创新阅读法”“鉴赏研究法”等。学生全面了解阅读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名著,既可以提升阅读效率,也可以解决阅读障碍。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方法指导。比如,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以教学生用“精读与跳读”的读书方法,一是因为小说篇幅比较长,二是对于海底生物名称、如何制造潜艇等内容没有必要细读,浏览了解大概即可;阅读《骆驼祥子》则用“略读与精读”“圈点与批注”的读书方法,因为这部作品细致描写的内容较多,尤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语言大师老舍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所以适宜引导学生进行圈点与批注。

2.培养阅读习惯

(1)培养读思结合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此,读书亦然。阅读中要动手,还要动脑,二者结合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有一定的方向,边读边思,读书才有针对性,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怎样看待作为学生的阮明?怎样看待作为父亲的二强子、刘四爷?祥子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

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是真阅读。要认真读书,读懂情节,读懂人物形象,读懂文章的思想,必须深刻体会,动笔书写。以《骆驼祥子》为例,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追问:本文情节跌宕起伏,试想,如果小福子没有死,祥子的结局如何?请改写文章结尾。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教师应有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体会、交流、动笔。久而久之,学生习惯在阅读中思考、生疑、答疑、留下感悟,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3.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采用自主学习式、思维导图式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阅读,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1)组织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教科书、网络等各种资源主动阅读名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想象、创造。比如阅读《海底两万里》前,通过前言和目录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主要信息,如名著简介、故事概述、涉及的主要人物等,根据章节制订阅读计划;阅读过程中,通过批注阅读法掌握重点内容或解决疑问;阅读结束后,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情节、人物形象、思想、语言等,撰写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会。

(2)组织思维导图式的教学活动

名著大多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相关知识,比如人物脉络、情节发展、写作思路等。比如《海底两万里》,学生整理海底行程路线的思维导图之后,对两万里的行程有了清晰的概念。比如制作《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关系导图,以祥子为核心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便于梳理故事情节,探索祥子人生三起三落的根本原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凝练自己的观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三、读后反馈

1.用多样的活动提升阅读实效

(1)故事分享,互相学习

名著中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海底两万里》中“土著围攻”“海底打猎”“大战章鱼”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经过学习小组、班级层层推荐,把最优秀的选手推荐到全年级展示。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同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增添了校园书香气息。

(2)读书辩论,升华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名著作品,学生的理解总会有所不同。初中生善于表现,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舞台。比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尼摩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认为尼摩善良;有的则认为他的善良是假象,内心深处充斥着仇恨。教师随后组织学生围绕尼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激烈的辩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多样比赛,交流心得

教师可以开展以名著阅读为主题的多样比赛:演讲、手抄报赛、朗诵、课本剧演出、读书笔记评比、经典人物绘画、名著知识抢答、征文等。在备赛、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深入阅读,交流阅读,无形中激发了阅读的内驱力。

(4)文学创作,激发想象

教师可让学生对名著进行改编、缩写、仿写、续写等再创作。比如《海底两万里》结尾,“鹦鹉螺号”后来怎么样呢?它挣脱迈尔海峡的大旋涡了吗?尼摩艇长还活着吗?他是仍旧在海底进行复仇呢,还是已经歇手不干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用有效的评价方式以评促读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

名著处处是经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赏析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感官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等,对优美的景物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学生畅所欲言,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感受。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点评,也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展示的激情,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在成果展示中评价

活动展示的是少部分学生的风采,为了能够激发所有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教师需动脑筋,多角度、多方面地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成果检验。比如,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读书情况,每日进行统计,每组组长统计到位后反馈给课代表,课代表进行集中推优。这需要教师提前把统计表设计好,评价项目明确:摘抄的精彩片段数量,批注数量,读后感数量等。每日数据显示让进步看得见,营造了浓厚的名著阅读氛围,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每月评出“阅读之星”并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展”代评,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每一次展示都会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加油站,一个助推器。

(3)在问题探究中评价

名著阅读的深层研究会使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更为深刻。比如读《骆驼祥子》,车夫在烈日下与牛马在同一水槽里饮水;杨宅的太太们看到祥子吃饭就不痛快……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读到了车夫什么样的命运?祥子把买车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却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老马有车,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病的孙子死在自己的怀里……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读到了车夫悲惨的命运,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车夫的生活如此苦不堪言,如何才能改变旧中国车夫的命运?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阅读、探索、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见地,在问题探究中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令人惊喜,令人感叹。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把文字读透,挖掘到更深入的内容,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发表更深层的观点,得到更多的赞许,无形中激发了更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效进行评价,既评价探究问题选择的合理性,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又评价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究过程的规范性,不断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实效,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策略上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授之以渔”,有计划、有目标地持续开展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终身阅读者、学习者。

猜你喜欢

名著人物形象读书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