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在当代水彩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09税洋洋牛杰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转换艺术创作图像

税洋洋 牛杰

摘要:目的:自照相技术发明以来,摄影照片和数字图像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图像时代,国内外诸多艺术家极力探寻图像与绘画创作的平衡点,最终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探讨图像在当代水彩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能推动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方法:文章采用图像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首先分析研究国内外艺术家的案例,探讨他们如何在图像与绘画之间寻求平衡,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其次,落脚到个人实践上,引出作者对图像运用的感悟。最后,分析图像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与影响。结果:在图像时代,艺术家们通过图像转换的不同方式,创造出新颖、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构建了图像与绘画的桥梁,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提升了作品的层次和质感,丰富了观赏者的艺术体验。结论:图像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通过合理运用图像,艺术家们能够找到传统绘画与现代数字图像之间的平衡点,开创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丰富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并为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图像;水彩艺术;艺术创作;转换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3

0 引言

当下,人们处于图像时代,图像与绘画创作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影响下,人们越来越依赖现成的图像,一些画家直接将电子图像搬进画面之中,这导致部分作品没能充分表达背后的意蕴、情感。为解决相关问题,许多当代艺术家将自我绘画与图像资源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绘画表达方式,如打破“绘画已死”论的代表画家格哈德·里希特、建立重构摄影技术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开创独立矩阵组合的肖像画家查克·克洛斯、对图像进行夸张处理的弗拉西斯·培根等。还有国内水彩画家关于图像与绘画的探索,如将图示语言融入水彩静物创作中的刘寿祥、借助典型图像重构的陈流。本文将在探索以上几位画家的创作形式和理念的基础上,阐述图像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并以笔者经验为主,探索个人水彩创作对图像的运用方式,且尝试在画面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像世界。

1 图像在绘画创作中的转换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传统架上绘画在写实性记录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许多曾经依赖绘画来表达政治、宗教、商业等诉求的领域,现在可以通过图像更好地实现甚至超越。面对这一现状,绘画必须积极改变自己,探索并开辟新的创作方式和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都创造了独特的创作手法,打造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1.1 模糊

模糊是图像转换中常见的手法,在创作中运用模糊效果,可以改变原有图像的细节与清晰度,达到朦胧、柔和、迷离的视觉效果。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作品灵感源自照片,但他并非完全以照片再现为目标。他以照片为基础,通过独特的绘画技法创造出模糊效果。在画布上,里希特运用刮板在颜料未干时刮除,达到模糊的效果。他的作品风格是具象的,但表达的含义是抽象的,人物轮廓是模糊的,细节是模糊的,背景是模糊的,环境也是模糊的,观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并非直接面对作品,而是通过一个模糊层间接与作品接触[1]。

1.2 拼贴

拼贴作为一种常见且有趣的图像转换方式,可以组合多个不同的图像元素,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与对比效果的画面,引发观者对图像真实性及其潜在含义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探索欲。大卫·霍克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尝试使用摄影拼贴这一技术,他通过组合多个摄影片段,创造出富有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他突破了单一视角的限制,通过重组摄影作品,赋予拼贴作品独特的绘画感。通过多视点、多角度、多块面的手段,使画面具有空间感、运动感、错位感、重叠感。霍克尼的摄影拼贴作品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的多重组合,赋予画面四维的艺术效果。

1.3 像素化

超现实主义画家查克·克洛斯在艺术创作后期将肖像画分解为抽象的矩阵,每个独立的矩阵由抽象的形状和颜色构成,通過每个矩阵的联系与排列,最后形成由抽象图形构成的具象画面。这使他的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像素化的效果,观者近距离观察时能够发现颜色和形状分离的情况,但从远处观察时则形成逼真的图像。在借鉴图像的同时,克洛斯并未照搬图像的表面内容,而是用理性的构成元素创作画面。他的作品将趣味性、创意性的手法与图像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手法。

1.4 夸张

在图像转换中,夸张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放大、强调或夸大处理图像中的某些特征或元素,达到增强表现力、强化情感表达或产生戏剧效果的目的。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多借鉴图像,他的作品不是对图像的简单搬运,而是对图像中的元素进行内在化转述,因此呈现的形象已没有原始照片的模样[2]。培根在作品创作中经常使用扭曲和夸张的手法,以突出和强调人物的情感和内在冲突。这种夸张手法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和压迫感,同时让人思考存在的脆弱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1.5 图示语言

绘画中的图示语言是指通过视觉元素和符号来传达概念、情感或信息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包括使用色彩、线条、形状、符号和质感等元素来创造视觉效果,以便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远看刘寿祥创作的《鲜果》系列静物写生作品,写实、沉重、凝练、古朴,近看这些作品却能领略到“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美感。静物相互构成的几何形态关系,单个静物宁方勿圆的形体,深入画面时点线面等元素排列的疏密、主次、虚实等,使刘寿祥的作品多了几分趣味。

1.6 重构

重构是指绘画者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日常观察并记忆下来的物体中进行选择,提炼适用于绘画创作的元素,通过不断提取、增添、修改、组合各种元素,充实画面内容,也能更深入地表达情感。通过重构,艺术家可以重新构思和重新表达原始图像,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陈流的《浮生若梦》系列作品近乎风景式构图,画面包罗万象,草木峥嵘、土沃石坚、鱼虫自得,还有各类人物、庙堂佛像等。陈流用想象力播种,用精湛的技艺开拓,重构了属于他的海阔天空。

2 传统媒介的突破

传统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突破通常指的是艺术家对传统媒介的创新和实验,以拓展艺术表达和创作的边界。这让艺术家能够挑战传统的观念和技巧,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创造出独特且有创意的作品,同时为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

2.1 综合材料

图像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对此,绘画需要融入更多的媒介,增添作品的层次、纹理、表现力。综合材料的介入突破了纸、笔、颜料对传统架上绘画的局限,创作主体将各种材料媒介应用到绘画中,将不同材料所产生的特殊肌理效果融入创作主体的整合、归纳中,以表达创作主题和情感。综合材料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打开了创作者的创新思维,拓宽了艺术门类,丰富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水彩颜料具有较强的透明性,且以水为调和媒介,故画面大多薄涂淡彩,一般具有通透明澈的视觉效果,但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所以水彩画的视觉冲击力比其他画种弱。水彩画家黄增炎对传统水彩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进行了超越,他的《山竹》系列作品在纸上先做有起伏变化厚重的基底,在颜料中加入适量的胶合剂,用干笔的技法,画出了斑驳的肌理效果,画面厚实稳重。借助山竹的图像和综合材料,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厚重感、肌理感、节奏感、力度感使画面具有可读性与趣味性。

2.2 新媒介绘画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数字时代,艺术家们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艺术创作。新媒体时代,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喜欢的素材图像,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任意调整图像。新媒介的發展,带来了新的绘画方式,目前的绘画软件已相当完善,如PS、AI、SAI、Procreate等。上述软件可任意改变画幅大小,画面配色更加丰富,画笔笔触灵活切换,为绘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新媒介绘画上,大卫·霍克尼占有一席之地,霍克尼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所画的内容多取自生活,人像、静物、风景都可以入画,他的作品充满了童趣,色彩纯度较高,冷暖对比强烈,他把具象的物体简化、平面化,运用构成元素,使作品呈现出当代性意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关于自身对图像的运用形式探究

对初步进入创作阶段的笔者而言,在借助图像进行创作时,“照片气”是面临的难题,将图像转换为绘画创作,突出作品的绘画性尤为重要。

3.1 语言的探究

在进行水彩创作时,可供选择的材料、主题、技法等多种多样,可以呈现丰富的画面效果,但无论是怎样的视觉效果,都离不开最基础的表达方式——点、线、面。点线面是绘画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元素,也是重要的表达形式,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灵活,更具有感染力。

在意识到点线面的重要性之后,笔者创作出纯粹以面构成的作品《守望》(见图1)。该作品由9幅小画构成,展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对群众进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的场景。创作前期通过电脑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使图像呈现出纯粹由面构成的效果。在绘制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个块面、单个颜色类似于数字油画的效果,有意识地模糊块面之间的分界线,并丰富单个块面的颜色。在节奏上,尝试对每个块面做疏密处理,背景做纯黑色处理,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场景。创作中对点线面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表达出创作者的审美态度与情感。

3.2 形式感的探究

在水彩创作中,形式感是画面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形式感,即绘画作品的色彩、构成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最终以统一的画面呈现给观者,并让观者在视觉上识别和感知,引发探索的冲动[3]。由于形式感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不断归纳、简化、概括客观事物,最终形成相对脱离客观事物的画面效果,所以在水彩创作中突出形式感可以有效解决“照片气”的问题。

作品《记·忆》(见图2)同样由9幅小画组成,描绘了破坏生态系统导致动物灭亡的画面,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画面中白色部分提取了不同图像中动物的外轮廓,在简化物象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材料,产生表面起伏、厚重不一的肌理效果,背景则采用形状大小不一的面组合而成,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颜色以深棕色调为主,与白色骨架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绘画艺术是欣赏性的艺术,新颖的形式语言与图像相结合,并融入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不失为图像转化的一种可参考路径。

4 结语

在图像时代,图像对传统架上绘画的冲击不可避免,幸运的是,面对“绘画已死”的言论,艺术家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理性看待图像与绘画创作的问题,在借鉴图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情感,开辟新的创作思路,探索绘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向与突破口。当然,图像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遵循适度使用图像的原则,在运用图像时融入创作理念与情感表达,创作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应积极看待“图像”问题,转变固有思维,将图像时代的绘画思路与当代语境相结合,探寻新的突破口,创作出有精神内涵的水彩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苗苗.里希特艺术表现对旧城山阳创作的启发[J].人文之友,2019(17):66.

[2] 杜桂慧.图像再造:弗朗西斯·培根作品对我的创作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6.

[3] 张怀庆.浅谈抽象绘画艺术鉴赏[J].文教资料,2018(8):86-87.

猜你喜欢

转换艺术创作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有趣的图像诗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