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教学案例研究

2023-11-09周蕾李广路王维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教学案例南京

周蕾 李广路 王维

摘要: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落后于保护现状、保护思想难以明确树立、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等问题,文章基于文化强国背景,着眼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为例,设计相关教学案例,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助力城乡规划课程学习。方法:选取南京文化旅游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历史文化名村漆桥村、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与老门西作为典型区域,设计契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教学案例,由点及面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城乡规划实践。结果:通过溯源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城市记忆,探寻发掘文化景区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内在关联,帮助建成更舒适宜人的历史文化景区,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和城市记忆复现;通过设计漆桥村乡村景观规划,开发圩田农作方式和儒家文化氛围两大特色景观,关注和传承农业文化,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背后的社会因素,帮助乡村焕发活力,振兴传统村落;通过对比老门东与老门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情况,从细节入手,以宏观角度把控,从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广到对一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结论:适当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学生在古城保护实践中探寻文化根源、分析保护现状、展望未来规划,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知识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城乡规划理念和历史文化保护思想,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强国;历史文化名城;教学案例;南京

中图分类号:TU984.1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0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要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文物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名城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其众多历史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映射出一个地区在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缩影。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建成环境与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而日益复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校城市规划类专业中开设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课程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本研究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以南京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例,选取典型的文化景点、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作为教学案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调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规划设计方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研究背景

1.1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况

南京既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四大著名古城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南京见证了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钟山、栖霞山、牛首山等高山丘陵和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河流湖泊遍布其中,展现了南京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观。2000多年来,城市的迅速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交相辉映,构成了南京如今山水城林的空间结构[1]。历史悠久的南京城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以留存至今的明清城门城墙为代表的都城印记,以夫子庙、贡院等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周处街、谢公祠巷等为代表的士族文化,以十里秦淮为代表的古商业文化,以及曾在南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

南京名城保护规划从“1984版”到“2010版”,历经3次改进优化,与整治城市环境相关规划结合,构成了现行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该体系在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标准划定、特色文化保护区的建立以及老建筑群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有益的成果,对南京的主要格局、地方特色等关键要素实现了良好的传承,众多文化景观得以跨越历史与游客相见。

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文化强国建设与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区域历史文化,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综合展现。其中的教育价值随时间的积累而日益丰富,跨过岁月长河的文化古城是当代大学生最厚重深远的教科书。

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教育,将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融入大学生培养课程中,能够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教育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2]。该教育课程不仅可以将课内、课外知识无缝衔接,强化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其文化素养,使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得到正确指引。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传承人类文化、彰显民族自信和推动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之策,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国情有一定的了解,形成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让青春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的实践中绽放光彩,提高我国历史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需求仍在不断提升,保护性利用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和实践空间,同时还会产生广泛的职业培训需求。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课程在高校城乡规划类专业中极具教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涉及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新方向和新篇章。学生通过该课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学案例实践,可以掌握各个国家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演变发展过程、相关律法规划设计的原理与内涵等基本内容,研究历史文化区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共赢方式、历史城镇的保护规划与开发政策,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变革足迹以及理论内核形成基本认识,构建起对我国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的系统性认识体系,进而树立正确的保护规划观念,贯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与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牢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后续的城乡规划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设计实践打好基础。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与运用保护规划的专业知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不尽如人意。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教学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类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落后于保护现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课程中蕴含着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历史文化遗迹、街区、村落和名城进行保护研究的实践经验总结。但我国历史文化和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导致部分教学内容落后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其次,保护思想难以明确树立。在当前的城市空间中,保护规划的实施结果往往差异巨大,大众对现行保护过程中的开发利用方式总是持多种态度,保护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际工作应用中可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课堂学习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树立保护思想的关键,学生总是希望所学的文化保护理论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妥善落实,但是规划设计期望与现实情况的矛盾会使学生产生诸多困惑,保护思想难以明确树立。

最后,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学生在理论学习的中后期,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了基础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开始重视古城保护工作,但总是浮于表面,仅满足于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缺乏对保护体系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不重视对基于理论体系的全局视野与具体区域性文物保护的有机结合,这不利于古城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此外,学生在保护规划实践过程中,无法将保护分区、规划理念传达和保护方法拟定与规划实践联系在一起,会出现偏离规划保护重点、无法确定分区标准、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完善保护规划等问题[3]。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教学案例设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课程教学中,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与更新的教学案例,切实加深大学生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了解与支持,最终将所学所得运用到文化强国建设中。笔者主要着眼于城市规划原理这一基础课程,在文化强国背景下,以南京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学案例,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并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理方法。探寻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价值,以期将历史文化资源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做好新时期的文化传承人和城市规划师[4]。

3.1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空间溯源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南京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见证了南京2000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承载了大量的城市记忆。同时,其地处南京老城改造区域的核心位置,在近几年城市快速建设的影响下,区域性传统文化特征逐渐遭到破坏乃至消失[5]。这在南京一众文化景区中具有代表意义。

本案例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制在六朝至民国时期,要求学生选择合适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在南京市档案局、统计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收集资料数据,实地拍照取证,走访附近城区老一辈住户等,运用城乡规划专业相关分析研究方法,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建筑格局、地貌特征、空间结构、风俗文化等方面展开探索。接着,对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演化特征进行深入解析,发掘次风光带内独有的物质与非物质人文景观。最后,结合当前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保护设施建设与旅游文化开发成果,评价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根据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提出建设性调整规划,将实践成果汇总整理成实验报告。

文化景区拥有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古建筑群、文化遗址、传统民俗、“非遗”等,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在本次案例实践中,学生通过溯源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这一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城市记忆,一方面发掘了文化景区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的改建过程,另一方面探寻了流域城区空间格局受秦淮文化影响的结构变化,发现了目前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保护规划的不足,进而提出优化方案。这有助于建成更合理、更适宜、更迷人的历史文化景区,为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城市记忆复现、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共赢提供一定的参考。

3.2 漆桥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漆桥村坐落在高淳区,是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孔子的子孙后代长期在此生活。这里曾经物产富饶,山清水秀,商业、旅游业繁荣,文风鼎盛。但近些年来,漆桥村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多元产业结构得不到开发、种植农业收入不高、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等[6]。基于此,可通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其对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充分发掘漆桥村两大特色景观——圩田农作方式和儒家文化氛围,结合利用独特的农业与文化优势,设计出富有漆桥村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

通过查询历史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查、ArcGIS可視化分析、遥感图像处理等方法,分别设计农业与文化景观。其中,农业景观设计要求学生考虑到地理、气候和水文的基本情况,分析漆桥村独特的地质条件,从现有的农田灌溉、蓄排水体系不完善这一问题入手,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圩田水利项目。在保持传统的挖通沟渠、堆砌堤堰、设立水闸等作业的基础上,将其系统化、科学化,引漆桥河水灌溉圩田,结合提前标记好的农田位置建筑堤堰设施控制水流;调查记录当地的平均用水量与降水量,规划合理的沟渠断面;计算设计出最合适的排水沟与灌溉渠的深度和截面样式。同时,考虑引入湿地景观,在田间地头和沟渠岸边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兼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对于文化景观设计,不仅要在保护与完善古驿道风景的同时为村民另建公共活动场所,还要重点考虑营造漆桥村浓郁的儒学文化氛围,通过翻新孔氏祠堂、设计儒学主题遗址公园等途径,活化漆桥村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学生还要思考重建漆桥村小学的最佳选址,最大限度地为村内外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乡村保护规划大多注重街巷格局的保护、历史建筑的修复、景观空间的完善,对乡土文化中农业文化的传承、乡村教育的延续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致使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特色不够突出,乡村人文环境难以保存。希望通过此案例,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背后社会因素的关注与思考,合理规划,帮助乡村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方法,并最终树立起以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理念。

3.3 老门东与老门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对比

以南京老城南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老门西历史文化街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区域是南京传统民宅建筑群,历来是江南商贾、文人雅士、世家大族的聚居之处。但在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中,政府对老门东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与资源倾斜程度都远高于老门西,二者的基础设施配置、古建筑翻新程度以及游客知名度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从历史长度、文化底蕴,还是保护现状来看,二者在南京众多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对比研究中极具代表性。

对此,学生可通过收集网络资料,查阅文献等方式,调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评价指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更要考虑到区域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分析不同街区存在的差异性,根据调查结果选取指标,并以保护与更新作为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将消防水平、建筑密度与容积率、街巷通达性、建筑高度关系等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评价指标;将商业网点(数量、分布、类型)、公共设施水平、停车场设置(数量与分布)、交通便捷度(公交站、地铁站的数量与分布)、建筑的维护翻修情况等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评价指标,结合一定范围内的POI数据,通过GIS技术的缓冲区分析、密度分析等方法,对老门东、老门西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结果图总结出两个街区各自合理的做法与存在的问题,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关联性分析,并提出更优的保护更新方案。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研究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但往往选择的研究区较为单一,都对某一具体历史文化区域进行分析,缺乏将多个街区联系起来研究的思路。在此教学案例中,学生通过对老门东、老门西历史街区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理解历史文化街区对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城市规划师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如何从细节入手,从宏观角度把握,从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广到一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矢志不渝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4 结语

适当的教学案例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研究中。本文基于文化强国背景,探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助力城市规划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名城保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文化旅游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历史文化名村漆桥村、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与老门西作为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典型区域,设计契合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需要的教学案例,由点及面、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城市规划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形成全面扎实的知识理论体系,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信心和本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杨俊.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7):103-104.

[2] 张雪松.区域历史文化教育价值挖掘及实践路径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品位·经典,2023(6):21-24.

[3] 周晓媛.城乡规划专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2015(24):69-70.

[4] 贾卓,陈兴鹏,马振邦,等.基于任务导向型的城市规划原理实践教学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0):99-102.

[5] 周玮.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74-80.

[6] 李岚,董婷婷,周旻慧.耕读传家:南京漆桥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创意设计源,2018(5):10-15.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教学案例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九间堂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