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教学研究 促进专业提升

2023-11-09傅奕婷,张舒,俞施雯

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班本开放性经验

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幼儿园重视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以关注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教师、培养每一位教师为宗旨,提倡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项目,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幼儿发展优先”理念,基于儿童视角开展不同版块、不同内容的研究,而所有的研究都来自教师对幼儿生活、游戏的观察与支持,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分析与解读、一个个班本活动的实践与反思,不断梳理总结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的探究

在幼儿园生活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也成为教师们的教育观,成为我们开启班本课程的钥匙。因此,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和发现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探寻将课程与生活进行有效链接的方法,努力让幼儿在生活实际的操作、体验中获得新经验和发展。近年来,笔者不断探索生活教育理念的实施,并在多年的班本课程实施中梳理总结以下经验。

回归幼儿生活,确立班本课程内容

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推动幼儿经验的生成”。一是放长观察时间,捕捉生发的兴趣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是一时生成后的稍纵即逝还是具有持续的热度。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等待、倾听和观察幼儿围绕兴趣点产生的更多话题,去看见每一个幼儿各不相同的想法和表达。当我们延长观察的时间线时,在持续性的追踪后,我们从幼儿间的对话、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和兴趣,以及对这类事物探究的愿望,由此我们确立班本课程活动的来源。二是提问引导式对话,引出活动关键点。教师要关注、追随幼儿的兴趣,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素材,把活动顺着幼儿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方向去推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在与幼儿对话中引出活动的关键点,让它成为所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点,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充分互动中去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成为开启班本课程内容的来源。

明晰需求,共建课程目标和框架

一是梳理需求,寻课程切入点。原有经验是幼儿已知的,发展经验是幼儿未知的。在班本课程内容确立前,我们首先要通过谈话、调查、任务驱动、实地参观等方式,收集这二者经验,梳理获取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二是对标《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立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参考主题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制定班本课程的目标,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下,还需保证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实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目标。三是结合目标与需求,制定课程框架。班本课程必须以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需求为基点,遵循幼儿特有的发展方式。结合幼儿需求,对标制定课程目标,初步制定班本课程的实施框架。在班本课程实施前,我们需要思考课程内容通过何种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实施?因此,我们尝试给幼儿提供工具、机会,让他们去调查、研究,从幼儿的行动视角出发,将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探索与课程安排做整合,制定出初步的课程框架。

基于生活问题,探寻班本课程实施策略

坚定“儿童本位”立场,从被动到主动 生活教育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儿童主体性,充分生活和充分发展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在实施班本课程时,需努力做到:关注幼儿自身需要和兴趣,关注幼儿身处的现实生活和环境,关注幼儿主体性。一是借助思维导图,共建学习路径。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幼儿“过程性记录”,记录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二是问题驱动引入,深化“做思学”。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将过程由“完成任务”转向“问题驱动”,聚焦幼儿真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利用生活环境,让幼儿回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探究。三是合理选择高低结构,拓展生活经验。教育需要回归生活的本身,在班本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经验或存在问题进行高低结构的转换。教师更需要去思考“教育价值”,将价值观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让幼儿去关注生活、改变生活。四是链接生活,动态调整课程实施内容。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去实践和探索时,其主动学习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此时,教师要放弃那些我们所原先预设形式化的、教师主导的东西,回归幼儿真实生活,回到教育最本真的状态,给予幼儿更多参与和做出决定的空间,在预设课程经验的课程之间有目的地替换和补充。

融合多元资源,从单一到双向 生活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儿童传递知识,而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互相激发和成就的双向历程。在实施班本课程中,利用多元的资源,使每一种可利用资源不再孤立、零散,从而实现幼儿经验的延伸和拓展。一是共享园内资源,满足幼儿需求。教师借助更多的物质资源、环境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相关经验,通过共享园内教育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更好地满足幼儿实际发展的需要。二是融合家园资源,助推经验生长。在班本课程的不同实施阶段,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元的经验。三是巧用社区资源,扩展教育空间。对幼儿的成长来说,社会就是幼儿接触实际生活的大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在推进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将幼儿周围的人、物等资源进行整合化利用,积极调动这些延伸资源,那么就能够满足扩展幼儿课程的现实需求,让幼儿的学习真正回归生活。

利用“三镜”评价法,分析班本课程实施效果

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评价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解读幼儿的需求和已有经验,为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在活动中,我尝试利用“三镜”评价法,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对幼儿的发展、教师实施课程的效果进行多元评价。一是使用“望远镜”看远—即教师评价幼儿,教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评价,捕捉幼儿在班本课程中的兴趣、水平和能力,从而发挥评价的“前瞻性”诊断功能。二是使用“显微镜”看细—即家幼共同参与评价,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生活理念下的班本课程中时,让他们成为幼儿成长的陪伴者和评价者。除了家长评价,根据活动内容还可设计以幼儿自评为主的内容。在实施后,利用个性化评价方式,以幼儿自评为主,通过访谈、记录等方式,聆听幼儿对活动后的感受和想法,了解幼儿的发展和课程成效。三是使用“三棱镜”看透—即在班本课程不同阶段实施后,对整个课程进行纵向推进式评价,让教师对课程看得更透彻,为下一步修正方案、调整课程实施策略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反思班本课程,收获课程经验

一是基于生活实施课程,推动幼儿主动建构。教师始终要坚守儿童立场,让幼儿成为构建、实施课程的主人。生活教育的班本课程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分析每一个幼儿,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意愿,需要关注来自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过程来实施课程,通过幼儿的生活来实施的课程内容,能让幼儿觉得更亲切、更有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如何支持幼儿,让幼儿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二是以生活实践教育,推动幼儿主动学习。生活教育的班本课程是行动化的课程,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从常态化生活实践入手,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三是多元参与,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探索空间。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生活中的普遍教育价值,关注生活中各方面资源,探索和整合生活资源,不断系统化幼儿的学习,丰富幼儿的经验,给幼儿提供更具体、感性、直观和个性化的探索空间,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拓展经验,在幼儿园、家长、社会三方力量的支持下,健康全面成长。

(文/傅奕婷)

◎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开放性材料的运用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将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开放性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具备灵活、可移动、可设计等特点。幼儿可以运用他们的感官探索开放性材料有趣的方面,而且不受年龄、能力、技能水平的限制。开放性材料对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开放性材料的作用,我们对科学活动中开放性材料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归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开放性材料在科学活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开放性材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投放什么样的开放性材料?怎么投放和使用?投了之后怎么做?从而导致开放性材料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没有真正发挥教育价值。

幼儿对开放性材料探索兴趣缺乏持续性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开始孩子们对科学活动中投放的开放性材料很有兴趣,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不想玩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放性材料投放较单一;二是开放性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

开放性材料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获得科学关键经验 一是缺乏开放性支持。因为外在一些原因或者教师没有充分相信幼儿,导致教师约束了幼儿与开放性材料互动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幼儿大胆猜想,以及依据想法进行验证的权利和机会。二是缺乏对材料及幼儿充分了解。对材料之间的联系、相关科学经验及对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开放性材料在科学活动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丰富开放性材料,推动幼儿持续探究兴趣 基于开放性材料来源于生活、随处可见、种类丰富的特点,通过不断丰富材料,持续推动幼儿探究兴趣。我们主要从梳理材料种类入手,总结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经验,给更多教师提供指导建议,提升科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开放性材料是指为儿童提供的、不限定目的与特定用途的材料,主要分为: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到的自然材料、一些废弃的边角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以及可通过购买而得的塑料制品、纺织品以及陶瓷等常规材料,其种类十分丰富。同时,在丰富材料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安全性和生活性两个原则。我们将开放性材料分不同种类、数量,逐次投放,以引发幼儿更浓厚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兴趣。

分层次投放开放性材料,支持幼儿获得多元探究能力 当幼儿出现问题或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随时调整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帮助幼儿获得多元探究能力。一是基于不同年龄特点,分层投放开放性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探究特点以及关键经验有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投放适宜的开放性材料,让幼儿保持探究的热情,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二是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分层投放开放性材料。首先,发挥同一材料对幼儿持续地推进作用。科学关键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都是联系过去的经验和正在经历的体验,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应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分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投放相应的开放性材料,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关键经验,使幼儿的科学活动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次,动态化地调整开放性材料。在科学活动中,应该随着孩子科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适时替换或更换开放性材料,让幼儿维持积极的探索兴趣,获得更全面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

加强对开放性材料的解读,提升教师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指导力 将开放性材料运用到科学活动中,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中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指导能力尤为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对相关科学经验、开放性材料之间的联系及幼儿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效进行观察与评估,分析幼儿科学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评估幼儿科学关键经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给予幼儿有效、科学的支持与指导。一是以观察为基础,评价开放性材料的适宜性。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幼儿和开放性材料的互动情况,仔细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的发展情况,以更好地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评估材料的适宜性。二是以指导为辅助,推动开放性材料的有效性。科学材料丰富,指导方法多样化,教师要把握其中的关键,以观察为基础,以指导为辅助,通过评价提高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材料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有效建构科学关键经验。

我的感悟

一是坚持儿童视角,支持全面发展。开放性材料投放后,教师要善于观察,通过发现不同幼儿对开放性材料的需求,从而及时地进行调整与增补,既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基于幼儿视角,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二是坚持开放空间,支持多元探索。在为孩子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兴趣的空间的同时,投放更多元的开放性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从而支持幼儿自由合作、探索创造、深度学习。首先,让幼儿在亲切、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中燃起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鼓励幼儿深度学习,获得科学关键经验。其次,可以鼓励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进行自由的探索,从而支持幼儿的多元发展。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开放性材料的有效投放对建构科学关键经验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与需求等投放开放性材料,让教师更好地支持幼儿与开放性材料的有效互动。此外,我们要深入地理解关键经验的内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科学关键经验,以科学关键经验为参照投放科学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步获得科学关键经验。

(文/张舒)

◎ 运用游戏化手段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实践研究

幼儿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启蒙阶段,每个幼儿不仅要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还要掌握各类知识,同时还应当增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因此,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基于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游戏来开展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的。为什么通过游戏来提升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因为在游戏中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选择——源于生活和需求。自我保护涉及的面较为广泛,它与生活的联系也极为紧密,而幼儿喜欢玩的游戏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游戏与日常生活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将自我保护内容与游戏相结合符合生活的需求,幼儿在理解和认识这些知识的时候也更为容易,能够有效地提升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关注幼儿真实需求,拓展自我保护内容

一是发现问题,让内容更具针对性。我们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的培养会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规划。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在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会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我们按计划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之外,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幼儿某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设计对应的游戏对他们进行培养。这样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指向性,培养的实践价值会更高一些。二是基于特点,让内容更具多元性。原来的安全游戏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幼儿较长的游戏兴趣,幼儿兴趣不浓厚,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也没有挑战性。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和体育游戏着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开展安全游戏。同时,每个内容又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拓展游戏形式,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直觉体验式游戏 直觉体验式游戏是指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幼儿加深对自我保护的印象,真正激发情感共鸣的体验式活动。教师要重视幼儿在每一类游戏中的活动情况,及时捕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帮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感知、解决问题。直觉体验式游戏还可以将信息技术和自我保护内容进行整合,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时,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展示各类PPT 图片、视频或音频等,让幼儿感知到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模拟情境式游戏 模拟情境式游戏是指把情境游戏和安全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每年临近夏天时常会发生幼儿溺水事件,给幼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增强幼儿玩水的安全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安全课堂上,教师假设一名幼儿溺水了,提问幼儿:“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应该怎么办呢?”接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境模拟,请幼儿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帮到他?有的幼儿说打电话报警,有的幼儿说找大人帮忙,有的幼儿说可以让他抱住水中的大树……接着一起思考和讨论这样做到底是否行得通,如果不行,我们又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在一系列的模拟情境表演和讨论中,幼儿逐渐学习到了自救和救助别人的方法。这样的情境式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安全生活经验,也让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避害常识。

表演主题式游戏 一个好的表演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主题式的表演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也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就非常喜欢这种主题式的表演。例如:交通安全表演游戏,我们把教室的桌椅摆成一个交通环境布局,桌椅充当路边的建筑。然后把各种交通信号布设进去。在“路口”立个纸做的信号灯,在路中贴个斑马线等。然后给幼儿分派角色,有的幼儿扮演汽车司机,有的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有的则扮演路人……教师还可以在一边对幼儿进行适当指导。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主题式游戏,幼儿学得积极,而且效果也很好。

互动规则式游戏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较强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来调动幼儿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的积极性。结合班里平时经常进行的辩论赛,我组织幼儿进行了一场关于安全自护的比赛,来调动幼儿对安全自护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赛前,我与幼儿共建星星榜,用以展示比赛的结果。然后我将幼儿分成三队,以队和队的形式展开比赛,获胜的队能得到更多的星星,然后将队员头像显示在星星榜的最上面。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之间既有了互动合作,又有了一定规则,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已有的安全自护知识,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关注游戏过程策略,注重自我保护效果

在开展一系列拓展游戏形式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更注重游戏过程中策略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大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互动激趣策略 良好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联想,调动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互动激趣的方式来增强幼儿躲闪、奔跑等快速反应能力等。例如:“小小消防员”,因为之前玩过此类游戏,幼儿显得并不积极。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策略,对幼儿说:“今天动物王国发生火灾,需要大家去帮忙救火!要把小动物们解救出来。消防员还要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到附近的小河找‘水’救‘火’,每个消防队员每次救出一个小动物。” 幼儿听到了新的游戏情境,又看到了有趣的消防员的装扮,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所以教师用情境性的语言和环境引导幼儿对游戏产生新的认识,在教师生动、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感染下,幼儿融入情境,互动性也得到了增强。

及时总结策略 在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幼儿共同总结游戏过程,分析游戏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使幼儿获得启发,将游戏中学到的自我保护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行为引导策略 在平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伴有不明是非以及不知深浅等特点,会在教师没注意的时候玩“危险”物品,需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幼儿午睡前,教师都会提醒女孩子们要把头上的发夹取下来集中放在篮子里,然后孩子们就可以到床上休息了。别看这是一枚小小的发夹,因为有的发夹尖尖细细的,在睡觉的时候可能不注意就会戳到头或者眼睛等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有幼儿睡不着觉时摘取头上的发夹进行玩耍。因此教师的行为引导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范作用,同时幼儿对危险的预防和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总之,通过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认识到安全游戏化是实施大班幼儿自我保护的主要途径之一,即在幼儿游戏、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一日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的练习与模拟。尽管我们的安全教育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我们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继续寻找优化大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途径,在做中学,在学中改,使我们培养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文/俞施雯)

猜你喜欢

班本开放性经验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熟悉的米,奇妙的稻——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