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打牢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023-11-07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儿童期行为习惯观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冉乃彦

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有物质条件的发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发展。 而精神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立德的核心是建立价值观。 要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抓好价值观教育。 然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从小打牢基础尤为重要。

一、家庭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中价值观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悄悄进行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价值观的沃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止于至善” 等理念流传几千年,传承发扬。 “善”的美德,在家庭中、在老百姓心中,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从古代“人之初,性本善”的认识,到当代“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潮,人们普遍向善的追求永远是强劲的主流价值观。

在家庭中,从过去的“日行一善”到现在的“关心他人、热心助人”,提倡行善的家风未曾中断。那些帮助众人的“热心肠”,总是被邻里夸奖;而斤斤计较的自私者,难免会被街坊讥笑。

在家庭中, 如果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友善”这个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 认真贯彻, 就会收到稳定效果。 这个贯彻,绝不是口头的说教,而是行动,尤其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家长带孩子上街,遇到有人急需得到援助(如老人摔倒),家长是挺身而出,还是避之不及?这就是最现实的价值观教育。

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 往往渗透在平常的生活中。例如孩子提出长大要当警察,危难时去保护老百姓。 这时候如果有人脱口而出“当警察太危险,咱不去”,就不经意地把错误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因此,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是成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儿童期,把善良的情感和行为变成习惯

在儿童期, 要为价值观教育打下基础,就要认真培养善良的情感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引导儿童时时坚持践行,最终养成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 儿童期教育“不能过于简单”。“在儿童期教育进行得过于简单的地方, 对少年的教育就困难。 ”他主张,童年期的教育“不能怕麻烦”。要“研磨”儿童成为:一有“为别人创造欢乐”的强烈动机;二有能够敏感、细腻地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三有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命运的胸怀;四有同情心、怜悯心;五有丰富的知识,有高度智力修养,即有智慧。

儿童时期,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们懂得了如何通过谦让体现关心他人;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们学会了智慧勇敢地帮助他人;通过《西游记》里孙悟空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故事, 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见义勇为,进而帮助弱者。

善良的情感和行为不会无缘无故产生,它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父母之间的惦念和关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榜样;兄弟姐妹之间,从小就懂得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是家庭和谐的第一步。

三、少年期,把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升华为观念

一个品德优秀的儿童,有了善良的情感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习惯,这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初步基础。 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所谓价值观,必须是让驱动行为习惯的认识,升华到观念层次上。 从行为习惯变成观念指引下的品质,关键是在少年期。 因为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阶段。在这里如何衔接非常重要。

有研究证明, 有善良品德的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一个经常关心他人、有帮助他人行为习惯的儿童,接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观念并不困难;而相反, 从小养成了处处为自己打算、喜欢斤斤计较习惯的儿童, 则容易对诸如“人都是自私的”观念产生共鸣。

儿童时期的情感和行为习惯, 往往是在成人他律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到了少年期,他们才开始用自己的观念,重新审视儿童时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习惯。 如果他认为自己原来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就会坚持;如果认为不对,就会推倒重来。 因此,教育者在孩子的少年期,特别要了解他们,明白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他们所认可的, 因为这将会主宰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青年期,深化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认识, 只是比较表面的一些知识,没有达到理论层次;价值观念也比较零散,没有达到系统化,还不能说树立了价值观。一个人到了青年期,他们既有了这些要求, 一般也有条件使价值认识达到有系统的理论层次。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亲自实践, 产生深刻体验才能变成信念。 价值观的形成,更必须通过青年自主探究。 现在青年人当中出现的“空心病”,主要是因为从小到大被动地被分数、 名次牵着鼻子走,没有经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只会刷题、考试,严重地脱离实际。

五、在长期的实践中坚定价值观

价值观的树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价值观不断深化、 不断巩固的过程, 是人不断自我斗争、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方面,个体总是受到生活阅历、心理成长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全面、十分深刻。 尤其是一些“三门人”(从家门走进校门,再走进单位的门),经历简单,思想单纯,一遇到复杂的事件,他们的价值观往往经不起考验。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刻不停,不断出现新的状况,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不仅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也是“新生代遇到新问题”。在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情况下, 内心产生困惑,甚至信念发生动摇,毫不奇怪。

价值观教育与从小打下的基础关系密切。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一个人的信念不会是突然降临的, 它和精神世界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行为感悟密切相关。

总之,价值观教育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扎扎实实抓好每个时期、 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 真理是一元的,价值观是多元的,而人们改造世界又必须是行动统一的。这样,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是大家共同拥有的。 所以,从小打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猜你喜欢

儿童期行为习惯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