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腹诊诊法与临床应用探析

2023-11-04熊广华简维雄胡志希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胸胁压痛伤寒论

熊广华,简维雄,胡志希*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医腹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色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客观性强、临床实用性大,可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尤其对脾胃系统病变、肝胆系统病变、肾与膀胱系统病变的诊察,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诚如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所言:“腹诊之法,是诊疾审病、辨证论治之首要,临床疗病所必需者也。”笔者对中医腹诊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腹诊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与借鉴。

1 腹诊的概念与源流

中医腹诊是指诊察人体腹部(含胸腹结合处)的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中医特色诊断方法[1]。腹诊通过局部的生理病理信息来诊断疾病,是生物全息论在中医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腹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腹诊指望、闻、问、切四诊在腹部(含胸腹结合处)的综合运用[2];狭义腹诊指对腹部(含胸腹结合处)进行切按诊察[3],属切诊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广义腹诊。

腹诊之术源远流长,其肇始于《黄帝内经》,书中有19 篇与腹诊相关的精辟论述[4],内容翔实丰富,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其函载于《难经》[5],书中有4 篇涉及腹部内容,包括诊察动气、定腹部五脏分区及积聚的鉴别三个方面,开创了“难经派”腹诊。 发展于张仲景,《伤寒论》397 条原文中有114 条涉及腹诊,占全书条目1/4 以上,《金匮要略》22 篇中重点论述腹证的有10 余篇[6],内容十分丰富,腹诊是仲景学术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腹诊证治先河,创立了“伤寒派”腹诊,对现代中医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完善于后世医家,尤其是迨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中医腹诊研究高潮。 近现代时期,1956 年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建立,腹诊被写入《中医诊断学》教材,以切诊内容之一而被普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王琦院士为代表组成相关研究团队,对腹诊的理论渊源、临床发展及现代化应用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现代中医腹诊的理论体系,推动了腹诊的现代化发展。

2 腹诊内容与常见腹证

2.1 腹诊内容

腹诊的内容,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用的侧重点。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诊察部位的差异,其内容包括基本腹诊、脐诊、虚里诊及腹部穴位诊四个方面[7]。 其中,基本腹诊是指对腹部整体的形态、色泽、温度、紧张度以及是否有胀满、疼痛、痞硬、急结等征象的诊察,是腹诊内容的主体部分,收集的信息比较全面;脐诊是对脐的形态、脐周动气的诊察;虚里诊是指对虚里的位置、搏动、色泽、音量、至数等方面的诊察;腹部穴位诊是指对腹部(含胸腹结合处)特定穴位的诊察,是经络学说在腹诊中的具体应用。 二是根据诊察方法之不同,其内容包括腹部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8]。 其中,望诊包括观察腹部之色是否光亮、腹部之形是否膨隆或凹陷、肚脐之形是否深而紧或浅而松等;闻诊包括有无振水音、肠鸣音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声音及特殊气味等;问诊包括询问患者腹部的主观寒热、疼痛、胀满等感觉及切按腹相应部位的反应等;切诊包括触、摸、按、叩四法,轻触以感知腹部皮肤的温度、湿度、松紧度、软硬度,中摸以感知腹力的强弱、腹直肌的紧张度、血脉的搏动感、包块的有无等,重按以感知腹部的深层次抵抗感、压痛的有无等,叩击以感知胁肋有无放射性疼痛感,腹部有无鼓音、浊音或振水音等。

2.2 常见的腹证

腹诊所得的信息称为腹证,包括腹部(含胸腹结合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但大多数以他觉的体征为主[9],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中医辨证的核心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腹证有心下痞类、胸胁苦满、胃振水音、腹部动悸、腹满、少腹硬满、少腹拘急或弦急、少腹急结、少腹不仁、正中芯、瘀血痛点等。

2.2.1 心下痞类 心下痞类包括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等。 其中,心下痞是基础,指的是自觉心下区,即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头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区域,有堵塞不适感;或体格检查时,该区域轻按浅部柔软,一如常人,而重按深部有力,但无明显的抵抗感或压痛感[10]。 心下痞满是指在心下痞基础上,伴有心下区膨满之外形;心下痞硬是指在心下痞基础上,伴有重按深部明显的抵抗发硬感,但无压痛;心下痞坚则是心下痞硬之更甚者,达到如按压木板一样,稍用力即出现疼痛。心下痞类的出现,多提示中焦气机痞塞,或兼实邪停滞,是临床运用泻心汤、人参剂的重要指征。

2.2.2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证,在临床甚为常见,指自觉胁部及胁下部有闷胀不适感。他觉时,医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从其肋弓下水平插入肋弓内,有明显抵抗感,患者诉疼痛不适。具备自觉或他觉症皆可诊断[10]。 此证的出现,多提示少阳不和、肝胆气机不畅,是少阳病的典型腹证[11],是临床运用柴胡剂的重要指征[12]。 其中,重度胸胁苦满伴明显心下痞硬、便秘倾向者,常用大柴胡汤;中重度胸胁苦满伴口干、口苦、脉弦者,常用小柴胡汤;中度胸胁苦满伴脐左压痛明显、手足偏凉者,常用四逆散;轻度胸胁苦满伴上腹部腹直肌紧张者,常用柴胡桂枝汤;轻微胸胁苦满伴上腹部动悸、腹力偏弱者,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2.2.3 胃振水音 胃振水音指医者以手掌触摸患者心下,或三指冲击此处,或频按此处,稍用力即听到水声,似摸暖水袋一样的感觉[10]。 它的出现,主要提示胃中有水饮,是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的重要指征[12]。

2.2.4 腹部动悸 腹的动悸感,是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10]。 其中,自我感知者称“悸”,他觉感知者称“动”(从腹部表面可见,或通过轻触即可感知到)。就临床意义而言,心下或脐上之动悸,多提示中虚有水气;脐下之动悸,多提示肾虚、下焦元气不足。 腹部动悸多属里寒证,桂枝是解决此类里寒证的首选药物,故腹动缓慢可作为桂枝类方剂使用的腹诊依据[13]。

2.2.5 腹满 腹满之证,在当今生活中十分常见,指自觉或他觉的以脐区为中心或全腹部的膨满状态[10]。若重按脐腹而抵抗感明显,不喜按揉,持续发作者,多为实证,以胃肠积滞为主;若重按脐腹而抵抗力弱,喜按揉,时作时止者,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以中焦虚弱为主。

2.2.6 少腹满或硬满 在临床中,下腹部的膨满称为少腹满,部分以自我主观感觉为主,但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异常体征。 若在少腹满基础上,按压下腹部,有明显抵抗发硬感者,则称为少腹硬满。 少腹满一般提示下焦气化不足,为下焦元气亏虚的表现。少腹硬满则提示下焦有实邪停滞,若伴小便不利者,多为下焦蓄水证;若小便利而伴神志异常者,多为下焦蓄血证。

2.2.7 少腹拘急或弦急 腹直肌触之呈条状拘挛者,称为少腹拘急;若拘挛严重如弓弦状者,则称为少腹弦急。 一般出现少腹拘急或弦急者,其腹壁多较瘦薄,重按腹里有空虚感,多为下焦虚弱的反映。

2.2.8 少腹急结 少腹急结一般指左下腹对于擦过性压力有急迫性疼痛感。 具体操作:嘱患者伸直双腿,医者用手指轻触其腹部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左髂窝,患者会突然感到疼痛而屈膝。 这是一种特有的腹证,提示少腹有瘀血,女性患者多见,常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2.2.9 少腹不仁 少腹不仁指下腹部感觉减退,并按之皮薄有无力空虚感,犹如按压棉花之样。 在诊察时会客观地发现,从上腹移向下腹的过程中,下腹的腹力明显较上腹低落。 它是肾虚、下焦元气不足的典型表现,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2.2.10 正中芯 正中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腹证,即在腹部前正中线上,从剑突下至耻骨联合附近,可触及如铅笔芯样棱感条索状抵抗[10]。 有的出现在脐上,有的出现在脐下,还有的则贯通整个脐腹上下。它是身体处于长期虚证的表现,脐上正中芯提示脾胃虚弱,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汤之类治疗;脐下正中芯提示肾虚,是八味肾气丸的腹证之一。

2.2.11 瘀血痛点 瘀血证在临床十分常见,而其腹证的特点甚为典型。 瘀血痛点,以压痛和抵抗的形式常出现在脐周(脐左右斜下两至三横指处,且左侧更多见)、脐上水分穴附近、脐下石门穴附近、回盲部等,甚则能触到条索状物。 一般轻按即有轻微抵抗,若增大按压力度,于按压点的上方或下方会出现牵引样疼痛,即放射状压痛,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感。当确认有该腹证时,可考虑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其中,以脐左斜下压痛点为主时,若腹力适中者,可用桂枝茯苓丸;若腹力偏强且有便秘趋势者,则首选桃核承气汤;若腹力偏弱且有腹泻趋势者,可用当归芍药散。以回盲部压痛点为主时,若腹力偏实且有便秘倾向者,可用大黄牡丹汤;若腹力偏弱且有畏寒趋势者,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以脐上水分穴压痛点为主时,若伴喜食温物而食凉则不适者,可用膈下逐瘀汤;若伴喜食冷物而无不适者,可用刘保和教授自创的化瘀灵方。以脐下石门穴附近为压痛点时,可用下瘀血汤,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剖宫产史或流产史的女性。

3 腹诊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3.1 腹诊的操作方法

腹诊是重要的中医诊法之一,其操作要点为:嘱患者平躺,暴露腹部(胸剑结合至脐下三寸),先进行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而后以切诊为主,或配合相关的询问。在切诊当中,要有一定次序,避免遗漏。切诊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先上(胸腹结合处)后下(腹),先轻(触)后重(按),先健侧后患侧[14-15]。 具体操作方法简介如下。

3.1.1 望腹 重点观察腹部之色、腹部之形、肚脐之形、有无肠管蠕动不安等。

3.1.2 闻腹 重点闻及肠鸣音是否正常、 有无异常声音及特殊气味、有无振水音等。

3.1.3 问诊 重点询问患者腹部有无主观的寒热、疼痛、胀满、悸动、气上冲等。

3.1.4 切诊 首先轻触以感知腹部的整体情况,如温度、湿度、力度、软硬松紧度、腹直肌紧张度等。 然后分部依次诊察,从胁肋至胁下,从心下到脐周,最后是下腹区。 其中,胁肋及胁下区切按有无胸胁苦满、胁下痞硬等,心下区切按有无痞满硬、濡软、压痛、振水音等,脐周区切按有无压痛、动悸感等,下腹区切按有无少腹拘急、少腹硬满、少腹不仁、少腹急结、少腹压痛等,最后再切按有无正中芯。

3.2 腹诊的注意事项

3.2.1 诊室的环境 诊室的环境宜温暖而安静,勿当风,备有检查床,必要时床边安有隔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2.2 诊察的时间 一般建议在餐后2~4 h,以切脉之后为宜。因饱食之后易误诊为“心下痞”或“胃内停水”,饥饿腹易误诊为肠鸣或肠痉挛,上下床活动易影响到脉象之诊察。

3.2.3 诊察的体位 患者多取仰卧位,双腿伸直(必要时也可屈膝),两手附于两股之侧,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施术。

3.2.4 患者的要求 诊察前排空二便,安舒静卧,平静心情,深呼吸3~5 次,放松腹部。

3.2.5 医者的要求 温暖双手,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进行诊察。 手法按压先宜轻柔,切忌突然猛浪重按。诊察需按一定流程次序,避免遗漏。在诊察胁肋按压到胁下肋骨游离端时,切勿太过用力,以防损伤肋骨。

4 腹诊的价值与意义

4.1 诊病鉴病

在中医古籍中,常以腹诊为主来确定某些病名诊断。 如在《黄帝内经》中,“胞痹”“鼓胀”“伏梁”“疹筋”“厥疝”“肝痹”“腹胀”“肠覃”“石瘕”等十余种病的确诊均离不开腹诊;在《难经》中,“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这五脏之积病,均以腹证为特点;在《金匮要略》中,“胸痹”“奔豚气”“寒疝”“支饮”“悬饮”“肠痈”等病的诊断,都需要以腹诊作为重要参考;在《伤寒论》中,更有以腹证而诊六经之病[16],如胃家实、绕脐痛、拒按属实者称阳明病;腹满时痛、喜按属虚寒为太阴病等。 腹诊不仅可以用于诊病,亦有助于鉴病。 如《伤寒论》对大小结胸证的鉴别诊断中,张仲景以腹诊的表现作为核心鉴别要点[17],大结胸证的腹诊特点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而小结胸证的腹诊特点为“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两者腹诊的范围、程度及具体表现都有明显差异。

4.2 探求病因

中医学常见病因病邪有瘀血、水饮、宿食、燥屎、虫积等,而这些发病因素在腹诊中多有各自相应表现。 瘀血的腹诊表现多为脘腹胁下、小腹之中有结块,按之坚硬,推之固定不移[18];或腹部硬满、按之有抵抗感;或脐旁多有明显压痛[19]。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云:“痛在脐旁小腹,按之则有块应手者,血瘀也。”水饮的腹诊表现多为心下痞硬,按之漉漉有声,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云:“按其中脘,虽痞硬而揉之漉漉有声者,饮癖也。 ”宿食的腹诊表现多为脘腹疼痛胀满且拒按,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云:“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则痛益甚者,食积也。 ”燥屎的腹诊表现最为典型,为小腹鞭满疼痛,或绕脐而痛,其痛拒按,扪之可探及条状的硬块。 如《伤寒论》第241 条云:“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虫积则多见于小儿,常表现为脐腹时痛,甚者深扣腹中可探及条索状物,其柔软、移动,或伴有吐蛔、便蛔等。

4.3 分析病机

在临床中,腹诊信息可作为分析病机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伤寒论》第127 条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此句若细细琢磨,机制自在其中。心下悸乃水停于胃所致,少腹里急为水停膀胱所致。 同为水饮内停,但其病机不同。 辨小便之利否,需靠问诊而得,而心下悸与少腹里急为可客观触及的腹证。 既辨其小便之利否,复辨其腹证,两者结合,则更为全面。若仅辨其小便,则难以明确其病机;若再与腹诊结合,其病机自明。尤其是临床中遇到一些复杂病证,其病机难以明确时,腹诊所能的腹证,可能是答案之所在。

4.4 判断病位

判断病位是辨证的核心环节之一,临床上可以通过腹诊来辅助确定病位之所在。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水在肾,心下悸。”此数条说明,水邪为患,病在何脏,必现其相应腹证,一一对应也[20]。 又如现代医家刘保和教授将《难经》腹诊理论灵活应用于临床,其根据以脐为中心的按压疼痛点位置,判断五脏之病位所在:若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是病在心,用旋覆花汤加减;脐下气海穴压痛明显,是病在肾,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脐左肓俞穴压痛明显,是病在肝,用四逆散加减;脐右肓俞穴压痛明显,是病在肺,用奔豚汤加减;脐正中压痛明显,是病在脾,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均取得了良好疗效[21]。

4.5 明确病性

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所以临床上必须辨别其性质,治疗方能有的放矢。张仲景常常参考腹诊辨别病性,为诊治提供依据。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此句是通过喜按拒按或按之痛加痛减来辨病性之虚实。实证腹满多由饮食积滞于胃中,或燥屎积于肠道所致,故多痛而拒按;虚证腹满多由脾胃虚寒所致,故按之不痛,甚或有时喜按。 又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云:“凡满腹痛,喜暖手按抚者属寒”“喜冷物按放者属热,按腹而其热灼手,愈按愈甚者伏热”。此皆通过喜温或喜凉来辨病性之寒热。 寒证之满腹痛多因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得温可行,故喜暖手按抚;热证之满腹痛多因热迫气血妄行,得凉可缓和,故喜冷物。

4.6 确立治则

腹诊具有审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的作用,进而可据腹诊确立治则。 如《伤寒论》中太阳蓄血证,但少腹急结者为轻证,治以逐瘀泻热之法;若少腹硬满者为重证,治以破血逐瘀之法。 又如《伤寒论》第205 条云:“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 ”此条说明阳明病虽为可下之证,但心下硬满者,为邪结偏于上,尚未成实,禁攻,提出禁治之法。 再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 ”表明若心下有满痛感,这是结已成实,宜用攻下法。

4.7 指导治疗

腹诊所获信息,常常可作为临床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这在经方腹诊体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如《伤寒论》第374 条云:“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在心烦基础上,若心下按之濡软而伴胸憋闷不适者,此为无形之热扰胸膈证,是运用栀子豉汤的核心。 又如《伤寒论》第96 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胸胁苦满”这一重要腹症,是选用小柴胡汤的关键。

4.8 观察疗效

腹诊所得的表现较为直接、客观,随病情之变化,可出现相应的动态改变,据此可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 如《伤寒论》第236 条云:“茵陈蒿汤主之,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以“腹满”症状的变化作为观察黄疸病经茵陈蒿汤治疗后的疗效。 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云:“心下坚, 大如盘”,诊为“水饮所作”,投以健脾行水之枳术汤治疗。服药之后,“腹中软,即当散也”,说明治疗有效,水饮已散。 由此可知,在临床治疗中,要重视腹诊、腹证的前后变化,对于观察疗效有重要指导意义。

4.9 推测预后

腹诊不仅有助于观察临床疗效,还能作为判断疾病转归与预后的依据。 如《伤寒论》第167 条云:“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患者胁下平素可触及痞块,连在脐旁部位,并自脐旁到少腹牵引作痛,甚至阴筋内抽,这是肝脾肾三脏无阳以温化,阴寒凝结于三阴,故名“藏结”,其病情危笃,多预后不良。 再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在论述女劳疸发展为黑疸证中云:“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为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女劳疸发展成为水胀腹满,属脾肾两败之征,肾不主水、脾失运化,真水日渐亏虚,而邪水有余,真气不摄而虚散为满,肾脾失守,可知预后不佳。 以上论述表明,某些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常可出现疑难重症,甚或危症,在审病时尤其应该重视以腹诊为主,结合四诊来推断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腹诊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更能用于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病位、明确病性、确立治则、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及推测预后等多个方面,其临床意义甚大。若能与常规四诊有机结合,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在临床上普遍加以重视和应用。

5 腹诊的典型案例

张某,女,33 岁。

初诊:2022 年1 月21 日。 主诉:左侧面部麻木,伴左耳目疼痛10 d。 患者10 天前,晨起吹风,遂发现左侧口眼锅口 斜,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症”,予输液及针刺治疗1 周,症状无明显改善。现在症:左侧面部感觉减退、左眼耳疼痛、左侧抬头纹消失、左侧无法鼓腮。 口干、口苦、口黏、口臭,善叹息,心烦,纳可,大便2~3 d 1 次、偏干、不畅,小便黄、不能久憋尿,睡眠倘可,体力一般。 末次月经:2021 年12 月29 日,经量可、色暗、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平素时有小腹刺痛、左眼不适,有剖宫产史和乙肝病史。 舌象:舌淡红略暗,舌边齿痕,舌中、舌根苔白腻偏厚,舌下络脉郁滞明显。 脉诊:弦象明显,脉之粗细及力度倘可,双关脉大,且以左关为甚,左寸浮取不足。腹诊:双侧胸胁苦满较重,心下痞硬,脐左压痛,脐左下压刺痛明显、呈放射性,腹直肌偏紧,腹力中等。中医诊断:面瘫(少阳阳明合病兼下焦湿瘀证)。 方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24 g,黄芩9 g,法半夏15 g,白芍15 g,枳壳15 g,生大黄9 g,生姜20 g,大枣15 g,桂枝15 g,茯苓20 g,桃仁15 g,赤芍12 g,牡丹皮12 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饭后温服。医嘱:畅情志;勿食水果、牛奶、海鲜等生冷之物及油腻之品。1 周后复诊,诉左眼耳不适消失,左脸麻木感好转,已略有抬头纹,余症亦有改善,脚畏冷。腹诊见上述腹证仍有,但较前减轻。上方茯苓减为15 g,加党参12 g,肉桂粉15 g,全蝎(研末冲服)10 g,蜈蚣1 条。 10 剂,煎服法同前。

2022 年2月8 日线上随访,患者诉面瘫已痊愈。

按:腹部诊察所得信息为本案辨证处方的核心依据。 患者年轻女性,于冬天不慎感受风邪而患面瘫,以左脸麻木伴耳目疼痛为主要诉求,但在中医整体审察中,发现有中重度的胸胁苦满症和心下痞硬症,又伴有大便不畅、口干、口苦、脉弦,这是典型的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 且患者脐左斜下有明显的放射性压痛,为常见瘀血痛点,结合其月经色暗有血块、舌中与舌根苔白腻、舌下络脉瘀滞,又提示下焦湿瘀互结,为桂枝茯苓丸证,故一诊基于整体辨证思维,处方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1 周后的疗效反馈,表明治疗方向正确,故二诊效不更方,但考虑到患者体力一般、脚畏冷,便在一诊处方基础上增强扶正祛邪之力,尤其是加入善祛风通络的虫类药,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全方不针对面瘫治疗而面瘫自愈,以其治病求本故也。 看得见、摸得着的“腹证”,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中医辨证的核心依据。 在整体审察中,应重视腹诊,对于临床处方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6 讨论

中医腹诊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望腹、闻腹、问腹、切腹四法,来辅助判断整体的寒热虚实及可能的脏腑病位,其诊察重点放在腹壁和腹内,及早发现“潜证”和“先兆证”[22],诊察结论与治疗的具体方药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腹诊以“司外揣内”为核心原理[23],是一种简单、方便、客观、准确的特色诊断方法。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腹诊实用性强,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大,值得被继承发展和弘扬推广[24]。

目前,腹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古今中外腹诊文献内容丰富,却略显庞杂,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亟须将其集中化、条理化、系统化、数字化。 其二,腹诊的概念尚不统一,腹诊的内容尚不完善,腹诊的分区尚不明确,腹诊的手法尚不一致,腹诊的操作流程更缺乏统一的标准。 有必要对腹诊进行更深入地规范化研究,制订一套简明实用、操作性强的腹诊方法。其三,腹诊的普及率低。目前,在临床中知晓腹诊并能熟练运用者较少,很多医师没有腹诊的意识。 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受到我国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是对女性,似有失节之弊,患者不便解衣露体,医者羞于触摸察看,逐渐导致腹诊之法被冷落、被忽视,甚至出现断层之危。 但当今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应当摒弃陈旧观念的束缚,一切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在规范腹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开展腹诊的专题讲座、腹诊的实训教学、腹诊的系统培训、腹诊的全国学术会议等。 此外,中医腹诊也应与时俱进,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并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进行腹诊的客观化研究,优化腹诊仪,推进腹诊的客观化、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

猜你喜欢

胸胁压痛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针灸甲乙经》中胸胁满痛的治疗特色探赜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给自己开一剂开胸顺气的药
蒋健教授胸胁痛经验方介绍及验案举隅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