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践路径探析*

2023-11-04徐明华

国际商务财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会计专业

徐明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改革,并且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2021 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并且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把“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见,传统会计核算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市场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方向亟需改变。无论是岗位需求、专业课程,还是技能竞赛、等级证书,都开始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可是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紧密,我们亟需探索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岗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的融合育人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适应性。

二、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逻辑和价值

大智移云时代,传统会计核算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智能化财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要向智能化、共享化和业务化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需要双师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作为支撑。厘清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中“岗”“课”“赛”“证”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其对新型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是探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践路径的首要条件。

(一)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要义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我国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它先后经历了双证融通、多元融合和岗课赛证融合这三个发展时期。从其内涵上看,“岗”指的是市场岗位需求能力,即针对于某一专业岗位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就是高职院校相应专业所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其岗位能力不仅包括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处理相应会计业务的基本专业能力,还包括能够在智能化环境下运用相应工具进行简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拓展能力。“课”指的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其中包含所对应课程的授课目标、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部分。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等会计核算类课程、企业纳税实务等税务会计类课程、会计信息化实训等综合实训类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等财务考证类课程,以及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融合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专业课程。“赛”指的是高职院校可参加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所涉及的竞赛主要有会计技能竞赛、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智能财税竞赛等。“证”指的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考取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检验学生某项专业职业技能的凭证。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所涉及的主要有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等1+X 技能登记证书和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等。

(二)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逻辑关系

首先,“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岗”“课”“赛”“证”分别对应产业端、教育端、竞赛段、证书端四个主体,产业端是人才需求标准的风向标,教育端是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竞赛端是展示人才技能水平的舞台,证书端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四个端口只有相互联结,共同推动,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适用性;其次,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中,“岗”是这一逻辑循环的起始阶段,是岗位能力的标准与要求,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中起到基础作用。“证”是逻辑循环的终点阶段,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中起到关键验证作用。“课”和“赛”是使这一逻辑循环有序运转的中间环节,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中起到桥梁衔接的作用。

(三)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符合现阶段的市场需求。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财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转向财务管理,传统会计核算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化财务工作的需要,市场需求已变为智能化、共享化和业务化的会计人才。在此环境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把产业端、教育端、竞赛端和证书端这四个端口的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智能财务人才。其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三教改革”的实践进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对于双师队伍的建设、新形态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可强化职业教育多元育人的实施深度,“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可使企业端、教育端、竞赛端和证书端这四个端口主体通力合作,协同发挥效应,全方位育人。

三、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面临的问题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讲,既是企业端、教育端、竞赛端以及证书端这四个主体的融合,又是企业标准、教育过程、竞技展示、评价标准的融合。但他们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深度不足、广度欠佳、评价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一)融合深度不足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涉及到企业端、教育端、竞赛端、证书端四个主体。就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而言,这四个主体大多自成一派,不了解相互融合的逻辑标准。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财会人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从教书育人的角度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培养人才,竞赛主办方的竞赛规则使得各院校以结果为导向,以奖牌论英雄,证书端则是一项固定标准,只有达到相应分数才说明符合标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大多只从各端口的自身逻辑规律出发,为了融合而融合,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了融合过程中的内在机理。而殊不知这四个主体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不合逻辑的片面融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融合广度欠佳

首先,既然企业端、教育端、竞赛端、证书端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四大主体,他们都应该起到主体应有的作用。从目前的融合情况看,政府在融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企业端、竞赛端、证书端这三大主体只是以被动配合的方式参与,参与方式流于形式。并且在融合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新形态教材的出版等方面投入较少,这种长期松散的状态使得“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很难发挥最大效用。其次,在“岗课赛证”融合过程中各主体没有同时参与发挥作用,各主体的关键因素没有全面考量,部分融合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三)融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还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融合的效果采取单一的评价标准。企业端注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在财务岗位的就业率,教育端注重学生在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中的期末考核分数,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竞赛端注重学生在财会信息化、会计技能大赛等一类竞赛中的获奖等级与频次,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证书端则注重学生在初级会计职称证书、1+X 证书中的考证通过率,使得课程设置存在非考不学,机械学习,机械记忆的现象。融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融合效果没有相应的有效评价标准,不能衡量其融合程度也不能及时发现融合问题。

四、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践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起到协调、督促的作用,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政策,以此让企业端、教育端、竞赛端、证书端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首先,行业企业应积极与院校合作建立双元育人校企合作基地,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高级会计师等应以院校企业导师的身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工作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主人公的作用,打开校门,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引企入校内成立产业学院,吸引企业参与育人工作。会计专业可把代理记账公司引入校内成立分所,对于简单的账目可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最后,竞赛举办机构和X 证书考核机构应严格管控竞赛和证书的质量,充分对接行业需求,提升对职业教育的引航作用。

(二)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主要包括课岗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三个方面。课岗对接指的是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设置所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大智移云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可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用会计软件处理相关经济业务,还要有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那么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增加大数据财务分析、Python 在财务中的应用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相应工具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简单分析的能力。课赛融合指的是针对技能竞赛所涉及到的知识框架,有针对性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中。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所涉及到的竞赛主要有会计技能竞赛、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智能财税竞赛等,会计技能竞赛的内容涉及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纳税申报、Python 的应用、财务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课程,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的内容涉及到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智能财税竞赛的内容涉及到财务共享服务、纳税申报、电算化实训、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课程。可见,很多课程在多个竞赛中都有涉及,那么这些课程要设置到专业课程群中。但是如果有些班级没有开设中级会计实务和中级财务管理等内容较为深入的课程,这些班级可在选修课中开设,让学生在日常的基础专业课程中掌握技能竞赛的考点。另外,诸如手工账类的课程可以取消或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课证融通指的是把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到的考试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体系中。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点涉及到的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门课程,经了解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有开设。目前一些院校已把1+X证书的内容列入到正常课程体系中,不再作为培训课程集中讲授。对于“岗”“赛”“证”所涉及到的课程建议列入日常课程体系讲授,但是不能秉承着考什么讲什么、不考不讲的原则,每门课程都要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三)三教改革深化

“三教”改革指的是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三教”改革的深入贯彻有利于推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对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来说,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还要有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实践,而不是流于形式,与行业专家、企业导师携手联合组建教学团队,既能达标双师型教师标准,又能为教学改革、科研学术提供有力支撑。教材与教师、教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已逐步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那么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引入企业典型案例,融入信息化资源,比如成本会计教材可通过增加二维码的方式供学生实景观看企业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的生产流程,而对于新增的大数据财务分析、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等新兴专业课程的教材,不能直接使用本科教材,要编制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高职专用教材。教法是高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专业教师实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教师应把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融合,比如教师在讲授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时,不能以学生通过期末考试的标准来要求,要融入大学生财会信息化要求的能力标准,全方位、综合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

(四)评价体系多元

评价体系多元主要包含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和评价内容多元三个方面,下面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首先,对于课前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群设置以及课程标准制定的评价应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模式,即要了解企业端、竞赛端以及证书端多方面的需求,按需设置,以防和各端口所需的岗位能力以及技能水平相悖。其次,对于授课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单纯由学生和校内教师进行评价,要融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最后,对于课后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只取决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要采取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多元的方式,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都应纳入考核范围,并且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比如,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会计专业类新兴课程几乎都在实训室完成,实践操作性较强,那么可把学生的课堂实训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参考。另外,可以采用竞赛获奖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代替期末考的方式,给予的分数为班级平均分乘以一定的系数,学生可选择替代分数也可自行参加考试,最终取其最高分,具体的系数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参加竞赛、考取技能证书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实践。

五、结语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把企业的用人标准、高职的培养过程、竞赛的竞技规则、证书的评价标准四者相融合,从主体、课程、三教改革、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本专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力求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机制,以此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岗位要求的高质量新型智能财务人才。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会计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