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2023-11-03王璐璐祝学珍方吉男宋锐修杨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六安市六安加工业

王璐璐,祝学珍,徐 旋 ,方吉男,宋锐修,杨劲松

(1.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安徽六安 237000;2.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六安 237000)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1],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一环。六安,素有“皋城”之名,地处安徽省西部,素有“皖西”之称。《咏六安洲》云:“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別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将六安独特的地理环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六安是大别山地区的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城市,东邻省会合肥,西与河南商城、固始2县相连,南与安庆、湖北英山、罗田相连,北与淮南、阜阳相望,全市总面积15 451.2 km2,下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县,金安、裕安、叶集3区,以及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2]。皖西地区属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7~17.9 ℃,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8.5~1 545.7 mm ,年太阳辐射总量464.8~520.9 kJ/m,年平均日照时数1 876~2 003.5 h,年日照百分率为46.0%~52.8%,年平均无霜期为220 d左右[3],光、热、水资源配置良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优质产地。研究六安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

1.1 生态环境优越六安市境内有3条主要河流(淠河、史河、杭埠河)和六大水库(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表水资源83.66亿m3,灌区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km2[4]。2021年全市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9%,达标率95.45%,空气优良天数319 d,占全年天数的87.4%[5],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安全的自然生长环境;各级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源头治理,加强对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力度,为农产品健康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外界保障。六安市常年可提供优质粮食355万t,优质油料15.56万t,优质蔬菜311.30万t,优质瓜果50.20万t,优质肉类产量72.50万t,茶叶3.78万t,优质中药材24.00万t,优质蚕桑5 000 t左右。

1.2 政策扶持力度强为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目标任务,六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六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全市已经形成了以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为优势主导产业、多种产业并存的新格局。包括九仙尊霍山石斛、西商食品在内的23家经营主体已被评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单位。

1.3 企业规模态势增长2021年,六安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4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2%,较上年新增32家;全市农业总产值484.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居全省第三[6],占工业总产值的35%,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和GDP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六安市共有55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7家,市级463家。

1.4 主导产业趋于明显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形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委、市政府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加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争创力度,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航母级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新构想。现已形成以朗德鹅、麻黄鸡、小龙虾为主导产业的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中药材和茶叶为主导产业的金寨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油坊店乡、梅山镇等乡镇;以蚕桑、中药材、茶叶为主导产业的霍山县大沙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与儿街镇;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舒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主要分布在桃溪镇;以水稻、小龙虾为主导产业的金安区木南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木南镇;以皖西白鹅、优质粮食为主导产业的裕安区林寨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江店镇、固镇镇。此外,六安市还形成了以迎驾贡酒、华润雪花、临水酒业为代表的酒类制造业,以新华畜牧、西商食品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业,以徽六茶业、汉唐清茗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业,以先徽实业、鑫源米业、冠淮、人人福、东旭大别山、华银茶油为代表的粮油加工及豆制品制造业,以夏星食品为代表的方便食品制造业,以珂欣茧业为代表的皮毛羽丝加工业, 以九仙尊霍山石斛、拂旦生态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业,以安徽华好阳光、新疆金驼为代表的奶制品加工业。

1.5 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灵魂。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855个,其中绿色食品546个,包括启航牌菜籽油、野岭牌油茶籽油、皖金牌猕猴桃、皋尧牌土鸡蛋等;有机认证产品302个,包括汉唐清茗牌茶叶、天下泽雨牌石斛等;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包括舒城黄姜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2个,包括霍邱芡实、平岗鲜桃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包括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霍山黄芽等;培育发展省级绿色食品区域公共品牌5个,包括霍邱大米、六安瓜片、金寨猕猴桃、舒城小兰花、皖西白鹅;创建“食安安徽”食品安全公共品牌9个,包括迎驾牌白酒、华银牌油茶籽油等;舒城县、金寨县成功申创全国有机农产品(茶叶、猕猴桃)基地。

1.6 营商环境逐渐优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外界良好环境的支持。为贯彻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2022年六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六安市“千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方案》,实行市、县(区)、乡镇(街道)3级联动,组织千名干部,联系万家企业,建立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和重点农业企业帮扶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了解各行业(产业)及产业链发展最新动态,捕捉招商信息;结合“四送一服”深入企业调研指导,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2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加工、运销、贸易等环节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但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慢,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物,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存在融资难等问题。二是人才引进难度大,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三是加工企业技术水平偏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四是部分企业初加工较多,农副产品增值环节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部分产业多为生鲜上市,没有加工产业,市场竞争力弱。五是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速有所放缓,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对农户的示范带动力不强。六是公共品牌“优而不多、多而不优”,存在同类产品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较低,影响力和带动性不强等问题。

3 六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完善保障机制对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政府配套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一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办、改制、重组、并购等过程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利。二是根据投资总额,在工商登记、用地需求、税收优惠、政策奖补、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给予最大的鼓励[7]。三是逐步放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准入条件,引导和保障其依法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逐步建立健全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税收、资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四是免征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类、返乡下乡人才证照类等行政管理费用,为创业者减轻负担。五是要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保险公司,把农业加工公司发展作为信贷业务的重点方面,并大力支持中小型农业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3.2 注重“内培”“外引”,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平台和“双招双引”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门技能人才;组织企业参加农业技术创新型人员、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企业运营管理、农村创新带头人、农民经济管理、农业网络营销等青年人才培训,打造农村创新人员储备库;建立未来企业家培育规划,培训一批农业运营管理团队人员、企业创新团队、农业生产能手人员和农村技术人才。

建立金融、科技、政务等专家服务队伍;编制重点招商企业目录和项目库;通过“综合+专业”的招商活动,促进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大会、合肥农交会等各类展会、多个新闻媒体平台开展招商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以商招商、“双招双引”平台等形式,搞好精准对接招商活动[8];通过定期走访、加强沟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队伍;着眼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紧盯全国农业产业化排名TOP500龙头企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招商工作。

3.3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助推器。引导、扶持企业加速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新产品、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传统加工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9],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导,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支持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模式,为现代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发展贡献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和学以致用的科技人员;强化现代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科研能力,指导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设立科技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现代农产品加工制造链的技术研究工作;设立博士/院士工作站,为中小企业进行了关键性科技突破;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专家顾问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营、销售、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4 配置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区域资源等优点,以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平台为载体,根据地方优势农产品区位策划,发挥农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民联盟等在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中的示范主导作用,建立一批生态、绿色、优质、安全的食品加工原材料产业基地,打造食品加工原材料生产技术国家标准,开展专业性、规模化的生产。发挥“生产+食品机械加工+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引领功能,积极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资源优势地区聚集,着力培植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3.5 狠抓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富则农基兴、农基强则农企旺。农业企业和农民、基地在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签订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11]。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在生产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原材料统一供种、培训、技术指导、打包销售,把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龙头企业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资金、担保、保险等配套服务,帮助农户提高种植(养殖)水平、降低种植(养殖)风险,增大产业链整体价值,使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双赢”;依托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织技术队伍,打造技术专家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体系;形成农业行业协会,引导大中小企业、企业上下游之间互联互通,实行抱团发展,有效整合本地资源,以便获得利益最大化。

3.6 重视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品牌打造品牌建设是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品价值的重要举措。一是尽快建立健全六安市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可追溯体系,建立绿色食品种植、收获、贮存规范,确保加工原料绿色、生态、标准、规范、稳定,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加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体系。二是要注重品牌保护。制定《品牌管理办法》,明确六安市所有产品的经营范围,并对其进行规范。监督生产厂家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假冒商品进行严厉打击,使其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8]。三是借助六安茶谷开茶节、霍山黄芽茶文化节、金安脆桃产销对接会、万佛湖鱼头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农商参与合肥农交会、国际农交会、武汉农博会、上海农博会、等大型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总的来说,六安作为农业大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完善保障机制;注重“内培”“外引”,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配置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狠抓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视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品牌打造,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六安市六安加工业
1—10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下降3.7%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