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023-11-01佳尹丽馨

图书馆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图书馆素养信息

薛 佳尹丽馨

(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2.辽东学院图书馆,辽宁 丹东 118003)

1 引言

自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能力指标标准以及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就从未停止。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演变、拓展,教育内容涉及数据素养、数字素养、媒介素养、学术素养、技术素养、知识产权素养等[1]。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信息素养是“个体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组织信息并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一种必备能力、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代表了人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2015年,ACRL推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将信息素养界定为元素养,即其他众多素养的基石[2],并以6个阈值概念为主体结构,将信息、研究和学术的相关概念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概念交叉的网状体系,构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体系[3]。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于1981年,至今,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积极推动和指导下,“文献检索与利用”通选课程或系列讲座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建立了信息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4]。198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提出,高校图书馆有“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的任务[5],强调了高校图书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6]。1984年,教育部发布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通知,国家教委于1985年和1992年相继发布“文献检索课程”专门指导文件。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7]。”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从“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出发[8],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组成要素、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两方面进行规定,指出要扩大教育覆盖面,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底,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提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要着眼于培养师生的信息素质、科学素质、写作素质、数据素质等,通过多元素质教育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9],将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图书馆为教育强国服务的重要任务。经过近40年的实践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脉络。在理论创新的推动下,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也不断转型,在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不断尝试,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辽宁科技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医学院等9所图书馆即相继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历经40载,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探索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升级教育手段,逐步健全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笔者以2021年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与CALIS管理中心共同发起的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数据为基础,对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核心工作之一,省内各高校图书馆在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不断创新与尝试,努力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强化助力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积极作用。

2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1 各馆高度重视,软硬件支撑有力

2.1.1 硬件设施保障

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高校必需和基本的一项教育课程。伴随着信息资源从纸质资源向数字化资源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硬件设施保障。

参与调研的图书馆均提供了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用计算机,拥有100台以上学生用机的图书馆占调研总数的24.53%。56.6%的图书馆设有信息素养教育专用空间,其中10所高校的图书馆拥有3间及以上信息素养教育专用空间,占调研总数的20.75%。

2.1.2 师资力量保障

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师资保障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内很多高校图书馆采用多部门横向协同的工作模式,除馆内不同部门的馆员共同参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外,还邀请数据商的专职培训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参与信息素养培训。参与信息素养教育教师数量平均值为5.94,中位值为4,可见省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师数量分布较为均衡。从图1、图2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建设,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形成了一支高水准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比较来看,辽宁省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均高于全国数据,高级职称比例高于全国数据2.68个百分点,中级职称高于全国数据3.07个百分点。可见,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团队聚集了馆内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馆员。

图1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师职称结构

图2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学历结构

2.2 更新理念,不断拓宽信息素养教育内涵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环境日益多元、复杂,个人在信息环境中的角色也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的合作创造者和生产者。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学界也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了阐释,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元素养等概念也应运而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及其信息搜集、信息整合、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逐步开始从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能力教学转型到综合性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据调研,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所开设的学分课程除“文献检索”或“信息检索”外,还开设有涉及信息分析与利用且凸显专业特点的课程,如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计量分析方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情报分析与研究”,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与阅读”,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循证医学”,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开设了“信息素养与学术发展”。培训讲座的主题除图书馆服务、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知识与工具使用方法外,还拓展了专利知识、论文写作指导、信息分析工具使用等,如图3所示。各图书馆还积极探索与专业课教师深入协作模式,将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大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助力其专业学习、研究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正在从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训练向信息利用的综合能力提升转变,更加关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建立信息思维,不断提升其在生活、学习、研究以及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图3 专题培训讲座主题分布情况

2.3 多措并举,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多元发展

各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教育形式除了学分课程、专题培训讲座外,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开展了竞赛、沙龙、读书会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个性化的嵌入式教学也是许多图书馆努力推进的方向,力求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强调信息素养知识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3.1 学分课程

学分课程是系统性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参与调研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开课率为73.58%,其中本科院校开课率为78.57%,平均开设课程数为1.91,45.45%的图书馆开设两门及以上课程;高职院校开课率为54.55%,平均开设课程数为1.67,16.67%的图书馆开设两门及以上课程。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占有效问卷的78.18%。授课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辐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有10所高校图书馆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课程,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还面向博士研究生开设了课程。

2.3.2 培训讲座

培训讲座因形式灵活、主题突出,被各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据调研,98.11%的图书馆均开展了专题培训讲座。培训主题涉及广泛,开展培训讲座的图书馆中,73.08%的图书馆每个学期的培训主题有2-5个,17.31%安排6个以上的培训主题,其中有6所图书馆的培训主题超过10个。为方便学生参加培训讲座,71.15%的图书馆把培训时间安排在学生自主时间较多的下午或晚上,49.06%的图书馆还提供了预约培训服务。

除传统的线下讲授形式外,许多图书馆增加了线上讲授形式、同步直播线下课堂以及上传网络培训课程等形式。73.81%的图书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29.03%的图书馆采用线下讲授同步直播方式;56.6%提供课件下载服务;43.4%的图书馆上传网络培训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2.3.3 新生入馆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使用图书馆设施,各高校图书馆结合入学教育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灵活的新生入馆教育,使大学生快速建立对图书馆的感观认识。新生入馆教育常采用的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新生入馆教育常见教育形式分布情况

参与调研的图书馆中有19.23%的图书馆在主页中设置了新生专栏,采用视频、图片、动画、虚拟导航、游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新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和吸引力。还有一些图书馆开展了形式活泼的活动,加强新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提升用户黏性。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借阅权限通过率排名;沈阳理工大学开展新生图书馆知识竞赛、选拔图书馆志愿者比赛等;沈阳体育学院开展网络答题竞赛,通过竞赛使新生读者快速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药图慢递”[10],邀请同学们写下想要对四年后的自己说的话。为保证新生入馆教育的覆盖面,71.15%的图书馆要求全体新生必须参加新生入馆教育,34.62%的图书馆与学校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新生入馆教育纳入学校新生教育计划中统一安排。79.25%的图书馆参与入馆教育的新生比例能够达到80%以上。

2.3.4 嵌入式教学

2007年起,省内高校图书馆陆续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将信息检索知识嵌入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及相关专业学科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获取与利用所需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嵌入式教学推进得较为艰难,但许多图书馆仍在积极探索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并进行有益尝试。据调研,有17.31%的图书馆开展了此项工作,其中仅有6所图书馆形成了常态化嵌入式教学模式。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以课堂讲授知识、互动答疑为主,除将文献检索的知识嵌入专业课程外,部分图书馆还通过嵌入研究方法、任务导向等形式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助力其专业学习、研究,如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师共同讨论课程大纲。此外,辽宁大学图书馆还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源等虚拟化嵌入式服务。

2.3.5 信息素养教育读者活动

读者活动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好实践,98.11%的图书馆通过形式灵活、富有趣味的读者活动来提升教育效果。活动形式主要集中在读书会、竞赛和专家报告,分别占调研总数的88.46%、82.69%和48.08%。此外,数字资源宣传月/周、书展等主题活动也是图书馆常用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还有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与研究生处联合举办的“科研与信息素养精英训练营”,通过主题化、模块化、教练型、游戏化、立体式“五位一体”的全新训练模式,将培训课程与实战训练相结合,通过对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2.4 不断创新,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不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不断更新,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2015年,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反思性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如何被生产和评价,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乎伦理地参与学习社群,强调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信息”范畴,而是要融入科研过程与学术环境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技术等维度创新,综合运用任务驱动、场景化等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满足高校学生个性化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

作为应用型课程,省内高校图书馆所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中94.04%采用了课堂讲授与教师演示、学生上机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86.79%的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教学、PBL教学等方法,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除了线下教学,慕课、微课、直播课以及自媒体推文等线上教育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中。经过多年实践,省内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识性与个性化相合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2.5 与时俱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线上教学

随着在线教育开放学习平台的不断推出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线上服务已经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模式,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短小精炼的微视频、图文并茂的自媒体推文等数字化教育形式已逐渐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雨课堂、课堂派等专业线上教学工具,腾讯会议、B站、ZOOM等线上直播平台,超星学习通、晓图、智信等商业化教学平台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各项活动中。据调研,省内有13.2%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信息素养教育专用平台,提供系统、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43.4%的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资源推介等服务;在学分课程中,45.28%的图书馆采用了线上教学形式;73.81%的图书馆开展了线上培训;在新生入馆教育中,39.62%的图书馆融入直播培训、闯关答题、学习自测等数字化教学内容。

除提供线上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外,许多图书馆还开展了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调查显示,9.12%的图书馆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慕课;30.95%的图书馆自制并发布信息素养教育短视频,部分高校还形成了品牌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堂,如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微圕学堂”[11]、沈阳师范大学的“微知·微动力”[12]。

3 关于辽宁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教育效果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要实现信息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很多方面仍需改进与完善。

3.1 信息素养教育需通过顶层设计增强用户关注度

自198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在高校普及。但目前辽宁省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仍多处于图书馆独自主导的局面,从学分课程的性质看,必修课仅占调研课程总数的24%,低于全国数据4.07个百分点。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覆盖面也不甚乐观,每学期受教育人数超过1000人的仅占调研总数18%,低于全国数据4.78个百分点。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规模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与关注。

3.2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需进一步细化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涵盖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管理与利用各个环节,但大多数图书馆讲授的内容仍然集中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和数据库使用方法等基础类通识性知识,而讲授专业知识关联度高、个性化较强知识内容的图书馆占比则不尽如人意。如讲授信息评价的图书馆占比47.92%,讲授信息管理与分析工具的图书馆占比37.5%,讲授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图书馆占比16.67%,而讲授数字内容创作的图书馆占比仅有4.17%。可见,面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现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需更多关注大学生多元素养需求和不同个体间的信息素养差异,进一步丰富并细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3 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有待深化

嵌入式教学是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的图书馆仅占调研总数的17.31%,形成常态化教学的图书馆仅有11.32%。嵌入内容集中在文献检索知识的讲授、专业信息源的推荐,能够将信息获取、管理、使用全流程嵌入学习、研究过程的图书馆少之又少。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图书馆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协作,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嵌入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嵌入方式、评价方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信息能力合为一体,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提升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

3.4 数字化转型亟需整体规划设计

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从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不同教育形式中均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但目前的线上教学大多是将线下课堂直接搬到线上,缺少线上教学规范化建设。在线教学规律明显有别于线下教学,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均需改造乃至重构[13],因此线上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必然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3.5 信息素养教育教师知识结构需要更新

信息环境的转变、科研范式的演化促进了信息素养内涵的延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涵盖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应对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未免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高校图书馆通过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不断完善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建立师资协同机制,整合不同图书馆的师资力量,或与学院、专业机构合作,打造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互补的信息素养教育团队。

4 结语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经过近40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融入学校专业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了大学生信息认知、信息行为、信息创造等综合能力,基本适应了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形式千姿百态的大环境,高校图书馆还需从战略层面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地位,组建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团队,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信息素养教育助力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图书馆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