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博物馆纸质藏品保存环境与病害分析
——以Z博物馆为例

2023-11-01郭新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梅州库房古籍

郭新志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 梅州 514011)

截至2021年底,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5772个,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2012年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3069个,藏品数量2318万件(套)。十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藏品愈加丰富。其中基层博物馆占了半壁江山,在基层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以纸质文献藏品居多。由于纸质藏品的自身特性和保存环境的影响,纸质藏品极易受损,这让纸质藏品保管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保管好纸质藏品、避免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广大博物馆一直思考并不懈探索、不断实践的重大课题。本文以Z博物馆的纸质藏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环境与病害进行分析,探索合理、有效的保存方法和保护途径,促进馆藏纸质藏品得到更好保护。

1 纸质藏品概况

Z博物馆为粤东北地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该馆藏品以地方特色为主,据2016年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显示,纸质藏品共计14148件(套),主要为古籍图书、档案文书、字画等。其中古籍图书主要为清代政治家、外交家黄遵宪先生所藏之书,共计628套/8084册;档案文书主要为客家地区契约文书,共计3953套/3973件;书画主要为客家历代名人字画,共计568套/574册;另有普通古籍34套/75册、客家地区族谱157套/1425册、舆图10件(套)、票据7套。珍贵纸质文物共计105件,其中二级1件,其余均为三级。

2 纸质藏品保存现状

2.1 展厅纸质展品保存现状

2.1.1 展厅纸质展品

该馆主馆共设“梅州史话”“客家人”两个主题固定陈列。“梅州史话”陈列分别从“远古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历史名人”“红色土地”六部分展陈梅州的前世今生、梅州客家的形成以及梅州的人文历史等。“客家人”固定陈列分“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客家的人文历史和风情风貌。两大基本陈列共展陈纸质文物32件(套)。

2.1.2 展品保存环境(图1)

图1 展厅展陈现状

“梅州史话”“客家人”两展厅内设有中央空调设备,展厅大环境温度通过中央空调进行控制,由于运营经费短缺问题,中央空调一般仅在夏季开放。展品通过沿墙展柜、平面展柜、独立展柜进行陈列展示,所有展柜内均未配置微环境湿度调控设备。同时展厅和展柜中也未配置温湿度及空气质量检测设备设施,不能获取展陈文物微环境的变化数据。

2.2 库房纸质藏品保存现状

Z馆共有3间藏品库房,面积总计480平方米,分为陶瓷书画库、古籍库、杂项库。其中陶瓷书画库、古籍库房存放有纸质藏品。纸质藏品根据不同类别分放于陶瓷书画库房和古籍库房。

①陶瓷书画库。陶瓷书画库房设在二楼,库房内分区保存有陶瓷类和书画类藏品。纸质藏品区储藏密集架共计1组10列,密集架为钢制手动式,抽屉底板为香樟材质。密集架柜架编号有序、清晰明确。密集架内存放档案文书(契约文书)、书画藏品排架充分考虑藏品的质地类别、藏品序号等问题,一般由左至右的顺序上架排列存放。每一件藏品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以便于取用、管理。片区分有珍贵文物区和一般藏品区,其中纸质珍贵文物均采用囊匣保存,存放于屉盒内。一般藏品则无配备外包装直接裸置于屉盒内,封闭、避光保存。

该库房按照一级风险标准设计配有完善的气体自动灭火系统设备、消防设施(热能、烟感、报警系统)、监控防盗设备和恒温恒湿空调。另外,由于恒温恒湿空调的使用年限较长使得除湿能力较弱,库房仅配1支普通指针型温湿度计,无其他环境温度监测设备。

②古籍库房(图2)。古籍库房设在二楼,主要藏有黄遵宪藏书、族谱等纸质类藏品。密集架为全钢制手动无屉式,共计10列。隔层垫板为钢制,藏品黄遵宪藏书、一般古籍和族谱分区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按序摆放。其中黄遵宪藏书采用楠木夹板夹装叠加摆放,一般古籍和族谱均裸露叠放在钢制层板上。该库房由会议室改建而成,配有完善的气体自动灭火系统设备、消防设施(热能、烟感、报警系统)、监控防盗设备。环境控制设备为中央空调,中央空调预留风口少和除湿能力弱。

图2 古籍库房保存现状

3 纸质藏品病害

3.1 藏品完残状况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文物的完残状况划分为完整、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四个等级,详见表1所示。

表1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的文物完残状况划分标准参照表

据2016年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显示,纸质藏品共计14148件(套)。Z博物馆纸质藏品完整、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四个等级的具体情况详见表2所示。

表2 Z博物馆纸质藏品完残状况表

3.2 纸张病害抽样调查

纸质藏品病害指因物理、化学、生物及人为等因素对纸质藏品造成的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26—2010)将纸质藏品病害划分为纸张病害与写印色料病害两类,其中纸张病害种类分别为水渍、污渍、皱褶、折痕、变形、断裂、残缺、烟熏、炭化、变色、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糟朽、絮化、锈蚀、断线、书脊开裂。

为对非完整状况纸质藏品病害的充分了解,本次对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各种类纸质藏品进行了抽样检测,进而掌握藏品病害(图3)。本次病害抽样检测以珍贵纸质藏品为主,选取了品相为“基本完整”和“残缺”的4套5幅书画、14套226册古籍、19套29件档案文书作为样本,针对上述病害进行调查。抽样检测发现大部分藏品存在水渍、污渍、折痕、断裂、残缺、粘连、糟朽、动物损害等病害。具体病害详见表3所示。

图3 纸质藏品病害

表3 抽样藏品纸张病害表

3.3 抽样藏品写印色料病害检测

写印色料病害种类分别为脱落、晕色、褪色、字迹扩散、字迹模糊、字迹残缺。在对抽样藏品进行病害检测的同时也对抽样藏品写印色料病害进行了检测。具体病害详见表4所示。

表4 抽样藏品写印色料病害表

4 纸质藏品病害分析

通过抽样检测分析悉知,Z博物馆藏品整体保存状况一般,部分存在残缺、折痕、糟朽等病害,部分纸张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部分写印颜料轻微溶解于纯净水。纸质藏品相关病害主要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又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4.1 内部因素

内因是指纸张及其附加材料本身的影响,是纸质藏品受损根本原因。Z博物馆抽样的纸质藏品纸张纤维长度短,木质素含量高,导致纸张易变脆、酸化,造成大部分纸张泛黄、pH值低、酸化严重。

4.2 外部因素

4.2.1 环境因素

纸质藏品保存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光辐射、受污染的空气和有害生物等直接影响其保存状况。Z博物馆展厅和库房的环境温湿度主要靠中央空调来调控,仅有陶瓷书画库房安装了恒温恒湿机。虽然馆方配置了库房空调,但是该空调的除湿能力比较低,无法适应梅州地区高湿的环境特性,而馆方补充配备的除湿机功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库房的除湿需求。另外,陶瓷书画库房恒温恒湿机仅5—12月的工作日开启,且设备年久,难以对库房环境进行有效调控。同时展柜和库房内未配备环境检测和调控设备设施以及空气质量净化设备,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和颗粒粉尘等未能得到有效净化,难以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展示保存环境。另外,部分纸质藏品还存在一定有害生物侵蚀,如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增加了纸张酸度。

4.2.2 人为因素

除了自然环境外,人为因素同样对馆藏纸质藏品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历史受损、病害入库两方面。馆方所征集的部分纸质藏品经历了多次流转,由于各种原因受损而品相欠佳。如部分书画纸张出现霉变和变色现象;部分古籍出现断线、书口破损等现象;部分族谱因藏家保存不当,鼠啮、虫蚀严重;部分契约文书因藏家长期折叠保管,导致纸张褶皱、折痕甚至断裂。由于经费制约Z博物馆未添置虫害消杀设备,所征集的藏品仅简单清洁就入库保存,入库后害虫、真菌等再度繁殖。

5 小结

综上,Z博物馆纸质藏品得到了积极保护,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纸质藏品病害依然普遍存在。结合Z博物馆纸质藏品展陈、保存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馆方展厅、库房内预防性保护设备设施严重短缺,藏品环境未能得到有效监测和控制,未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藏品造成的破坏。由此可以看出,藏品裸展、裸存是广大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突出问题,预防性保护设备设施严重缺乏是广大基层博物馆的短板问题。

预防性保护为文物保护的前置,可以抑制和延缓文物病害进一步的发生。在“预防为主,抢救第一”的基础上,广大基层博物馆应未雨绸缪,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为展厅、库房添设预防性保护设备设施,加强对藏品环境的监测、评价、净化,提升藏品微环境质量,为藏品创造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以便阻止或延缓藏品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尽可能地把藏品未来可能发生的病害降到最低限度。

猜你喜欢

梅州库房古籍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