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画《木美人》刍议

2023-11-01黄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新会小豆传教士

黄蔚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1400)

广东江门市新会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两幅的《木美人》画作(图1),属未定级文物,两幅《木美人》均绘制于3~4厘米厚的拼接木板上,木板皆呈人形状。从呼应关系看,两美人像当是相对内向而立,面部向右的当为左幅,现存160厘米×41.6厘米;面部向左的当为右幅,现存159厘米×38.7厘米。两块人形木板应都是原长方形木板的一部分,原木板过火却未全毁,有人用斧锯等工具沿着美人像的轮廓加以切割,使之从原木板中分离出来。原木板大小与门板应大致相当,因这两块人形状木板破损较多,故当地人称之为“烂门板、烂大门”。

图1 《木美人》(新会博物馆藏)

两美人像均有高耸的发髻,并不排除佩戴了䯼髻(由金属丝、马鬃、篾丝、头发等编成的假髻,外部常罩有皂色纱),而衣着由于烟火污渍,几不可辨,只觉得她们像穿了低领汉式衣襟,左美人像的左手袖口位置处有一扁圆瓜棱状鼓起物,右美人像的胸口处隐约有点状连线构成的纹饰。两美人像面部均保存较好,龟裂不算严重,只有少量色彩剥落,面部特征则是深目高鼻,颇似欧罗巴人。

1 《李氏族谱》无从考证

1.1 《木美人》的故事

新会博物馆说明牌:《木美人》是中国最早油画,明代(新会)司前人从福建莆田带回,曾长期供奉于司前镇天等村的天后宫,1958年移交新会博物馆。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件地方性博物馆的藏品并不太受关注,直到近二三十年,《木美人》不仅在广东、辽宁、湖南等博物馆展出过,甚至还走出国门,俨然成了一件知名度颇高的文物。2012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曾专题介绍过《木美人》。

因此,众多媒体对《木美人》时有报道,可报道一旦涉及其来历,则往往语焉不详,常会提到一个故事:“明洪武初,福建省莆田县一孤叟,沽酒于北山路旁。交易日久,与一道士打扮之客成挚友。客怜其孑然无依,一日,突索搁酒埕(酒坛)门板,取袖藏画笔、颜料,绘美人于各板上。谓叟曰:‘吾将远去,后会无期,权赠二美。请以竹叶蘸水洒之,七日后,当见奇。’叟遵嘱,至期,拂晓,二女飘然自板下,执箕把盏,操劳终日,但笑而不语,日暮即悄然与板画合,经年不辍。后为知县所闻,命取画及叟面证,果验,遂起贪念,断曰:‘此乃不祥之物,当留衙,以镇妖邪。’乃没收。然任其千呼万唤,美人不复出矣。未几,知县犯科下狱,门画为教谕李仕昇得。值县衙失火,屋物俱焚,唯烈焰至‘木美人’身沿猝止,完体无损,余皆灰烬,于今火痕犹存,人益称奇。至教谕告退还乡,携画归新会司前镇河村乡瓦岗里天等村,供诸天后宫,村人奉为镇村之宝。”

1.2 《李氏族谱》可信度不高

据说这个传奇小说似的故事就记载于《李氏族谱》,新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往司前镇找寻《李氏族谱》的原始文本却未得,当地人称其在几十年前就丢失了。因此《木美人》故事便只是一个口头传播的故事,其真实情况已无从考。即便将来《李氏族谱》还能找到,如果是近人的重修版,可信度亦不高。

这故事还有诸多疑点,如李仕昇是否真有此人?《新会县志》从弘治元年(1488)始修,历代多有重修,后期收集的内容非常多,甚至有点琐碎。明代的县教谕多由举人担任,如是举人,《新会县志》一般会收录,有的还有小传。与李仕昇名字相同或相近并有举人身份的,又考虑到李仕昇生活于元末明初时期,其可能是元代举人,可查遍道光年间新会知县林星章主修、黄培芳等编纂的《新会县志》元明人物,只有李昇。《新会县志》卷八第二十一页:“李昇,石步(司前镇下辖村)人,陈献章(白沙先生)门人,成化元年(1465)举人,不仕。”①可见,李昇与李仕昇虽同为司前镇人,但生平差异颇大,显然不是同一人。

1.3 《木美人》来自莆田的概率不高

莆田离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的泉州极近,泉州港在唐代时就与广州、明州(宁波)、扬州的港口并称为“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在宋元时更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而宋元时又有传教士活跃于泉州,传教士从元末生活至明初是可能的,那《李氏族谱》中所言的《木美人》来自莆田,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元代泉州有两个基督教流派存在。一是景教。景教是从东正教中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曾在中国唐代兴盛一时,现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佐证。唐武宗灭佛运动后景教衰落,在宋末元初再次传入中国。景教是反偶像崇拜的,泉州的景教遗存中与偶像相关的甚少,虽然1975年曾出土过“四翼飘带天使”石刻,可此石刻只是景教教徒的墓碑石,亦是特例②。《木美人》当与景教教徒无关。二是天主教。至元三十一年(1294),意大利圣方济各会的修士约翰·蒙特·科维诺(1247—1328)奉教皇令正式开始在中国传教,泉州当时还是中国天主教两大主教区之一。至正二年(1342),约翰·马黎诺里(1290—1357)来到中国,在刺桐(泉州)见到了圣方济各会的三座教堂③。但此时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约1266—1337)才刚拉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序幕,欧洲的画家们正探索着如何使画中人物更真实,《木美人》的绘画技法显然更成熟。

明太祖时不仅排斥基督教,还在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颁布了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泉州市舶司被关闭,后虽又在永乐元年(1403)复置了泉州市舶司,可只通商琉球。至成化八年(1472)泉州市舶司又迁往福州整合④。清初朝廷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废市舶司。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清政府取消了海禁政策,设闽海关(漳州、厦门)、浙海关(宁波)、江海关(上海)、粤海关(广州),海关中并无泉州,且粤海关地位最高⑤。

实际上,整个明清时期泉州的外贸总体处于衰落期,因此,不能主观地认为有西洋风格的《木美人》就一定与泉州的传教士有关,更大的可能则是莆田的湄洲岛上有妈祖祖庙,天等村附近居民称本地天后宫供奉了来自莆田的《木美人》,也许只是为了显示其正宗。

2 对《小豆棚·画版》的再认识

2.1 《小豆棚·画版》中的一对西洋美人画

《小豆棚》是曾衍东所著的文言文笔记体小说,其主体部分完稿于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年间多有增补。《小豆棚》中的一篇小说内有一段关于一对西洋美人画的描述。《小豆棚·画版》载:“辛丑(1781年,即乾隆四十六年)游粤,在新会袁春舫(袁嘉德)业师署,闻库中有西洋美人画一对,甚异。师令胥吏持入廨(官吏办公处)观之。日已昏,设炬置桌,俄而持二版至,各长四五尺,盖随人画形而刓(雕刻)之者,皆系以械。其一衣绯,色剥落,约二十许,丰颐隆准(丰满的下巴,高高的鼻子),高钿云髻。一手持物,如烛台形;一手自理腰带,如大家娃(大家女子)。其一衣黄,修容堕马(修长的面容,偏垂的发髻),半面惊顾之状。两手捧物不能辨,丰神凛然,面上有爪痕,年较稚。灯光寻(古时七或八尺为一寻)丈之外,望之若生,流波凝睇,若接若离,可惊可怖。”⑥

《小豆棚·画版》中的这对西洋美人画,所在地是新会,且两位美人像的高度、造型特点等都与新会博物馆的《木美人》有极高相似度。这些细节是很难凭空杜撰的,亦不可能有如此巧合,如“面上有爪痕”,《木美人》中的右美人像脸部及颈部就有数处深浅、长短不一的划痕,宛如爪痕,其中两处较深的长划痕尤为明显,一处划过右眉的眉尾,另一处在右脸的下三分之一位置。

《小豆棚·画版》后半部分讲了这对西洋美女画的来历:“有个好丹青的黎姓少年,结识了一位僧人,僧人在黎姓少年的卧室门扉后画了两位美女,然后就是两美女从门扉后走出,遂与黎姓少年‘同登卧榻,共相偎依。从此日夜奔命,不旬日而形同枯槁矣’。黎家人很快发现这两幅门扉画不甚对劲,想毁之,可水火皆不能使其完全损毁,后终被当时秉正的县令封印入库。”

2.2 《小豆棚·画版》参考价值高

曾衍东(1751—1831),字清瞻、鲁斋,号七如居士、七道士等。山东嘉祥人,曾子后人,乾隆壬子(1792)举人,工诗文书画,曾任湖北江夏知县。他在家乡算小名人,《嘉祥县志》有其小传,曾衍东不算特殊人物,相对于其坎坷的一生,他的主要事迹却显得异乎寻常的详细。究其原因,除了曾衍东在《七道士诗抄》及其书画题跋中所透露出的生平外,主要得益于《小豆棚》中不少文章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内容,如“袁春舫(1730—1782)”的确就是曾衍东的授业恩师,乾隆四十六年时也的确是新会知县。《小豆棚·袁硕夫》《小豆棚·南屏赠蕉白砚记》等文章中均有提及其老师⑦。

清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不少仿《聊斋志异》的作品,《小豆棚》也刻意模仿其行文风格,但亦有创新,于是就出现了《小豆棚·画版》此类现实加虚幻模式的小说⑧。因此,不该因为此小说中有难登大雅之堂的香艳鬼怪故事,而对那对西洋美人画的真实性持过多的怀疑态度,其是《木美人》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对《小豆棚·画版》的参考价值需要再认识。

3 《木美人》的作者及创作时间

1958年,新会博物馆意外获得了《木美人》,而非认为其珍贵有意收藏。新会博物馆工作人员最初给《木美人》断代时,仅依据“新会人李仕昇在洪武初年从莆田带回了《木美人》”的传言,认为其可能是明早期的画作。后秦长安先生对《木美人》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其创作时间有待商榷,“暂定为15世纪中叶”,1985年还发表论文《现存中国最早之西方油画》于《美术史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0年,梁光泽先生前往新会考察,对《木美人》的创作时间提出自己的看法⑨。可《木美人》的作者与创作时间却始终有争议。

3.1 《木美人》的作者

《木美人》的作者佚名或原签名已毁,要想知道此画作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绘制的,首先要搞清《木美人》是否属于油画。

中国人用大麻油、荏油(紫苏油)、核桃油、桐油等干性油调色绘制作品由来已久,这些艺术品中,最似油画的当属中国漆画。中国漆器制作油漆不分家,传统漆画大多以熟桐油为调色媒介,桐油调漆并加入碳、朱砂、绛矾、石黄等色料粉,或直接用桐油调色料粉后使用。但调色时禁忌不少,许多含铅、锌、铁、钡、钙、钾等金属的色料不宜入漆,不然会与漆中的乙酸发生化学反应,另外,色漆间亦不能随便调和。材料的局限性使之只能采用简洁的绘画语言,画面抽象性、装饰性、象征性较强⑩。只有油画颜料才能绘制出具象性如此强的《木美人》。从《木美人》画作色层的剥落处可看出,木板上曾用石膏或白垩粉做过底子,画作表面的裂纹亦符合油画色层老化的特征。因此,《木美人》肯定属于油画。

《木美人》中的美人像结构准确,阴影表现充分,立体感强,边线过渡柔和,带有文艺复兴“薄雾法”的特征,细节处理更到位,甚至连眼中的高光明度亦恰到好处,画作所表现出的绘画技法和审美都是西方的,这些不仅需要画家本人的长期努力,还需要几代艺术家的积累⑪。对照可能是中国人最早绘制的油画《利玛窦像》(1610),作者游文辉把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的人像处理成了图案,显然有中国人的审美在其中,艺术通感是最难欺骗人的。《木美人》中的西洋美人穿汉服,还有细而弯曲的中式娥眉,只有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来,而新会到传教士的大本营澳门只有几十千米,《木美人》是与澳门有关的西方传教士所绘的概率极高。

3.2 《木美人》的创作时间

翻开任何一本西方美术史,尼德兰胡伯特·凡·埃克(Hubert Van Eyck,约1370—1426)、扬·凡·埃克(Jan Van Eyck,约1385/90—1441)被尊为油画之父,这两兄弟尽管不是用油调色的第一人,但无疑完善了油画技法与材料。油画普及有个较长的过程,“这一技法才由琼斯丢斯·凡·根特(Justut Van Gent)和美西纳(1430—1479)介绍到意大利的。”⑫可见,明早期(洪武—宣德,1368—1434)中国不可能有油画。

明中期(正统—隆庆,1435—1572)只有极少数外国贡使与商人到过中国,想入中国腹地传教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也只登上了上川岛。1553年后葡萄牙人开始长期盘踞澳门,1563年才有第一批传教士抵达澳门定居,这些人受到明代官府严格管控,以防止他们对内陆的渗透⑬。因此,《木美人》亦不太可能创作于明中期。

从明末直到民国初,西学东渐延续了三百多年。从万历十年(1582)利玛窦入华传教至雍正二年(1724)禁教这段时间,是传教士的活跃期,这些早期入华的传教士是传播西学的绝对主力,他们有不同的传教策略,以不同身份融入中国,当然也包括画家或兼职画家,如与利玛窦一起到达澳门的乔瓦尼(Nicola Giovanni,1560—1626)就是其中的翘楚。清期刚成立之时对传教士的政策时紧时松,虽也曾有过禁教令,执行却并不严格,就是康熙晚年“礼仪之争”爆发后,亦未做到完全禁教,真正的禁教是从雍正元年(1723)开始,除北京有技能特长的传教士依然被朝廷留用,民间不准出现传教士,各地传教士一律遣返澳门,全国数百所教堂全改作他用。雍正强调各地在执行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苏努诸子案”后的禁教速度才有所加快,如雍正五年(1727)新会金紫街的天主教堂奉文改为公所,神甫被遣往澳门⑭。也有传教士不顾禁令偷偷传教,可人数并不多。《木美人》创作时间最可能是明晚期(万历—崇祯,1573—1644)至清早期(顺治—雍正,1644—1735)。

《小豆棚·画版》开篇:“洋画以京师为最,一切古鼎彝器,无不确似。为山树楼阁,远近深邃,尺幅千里。一丘一壑,一枝一叶,一棂一庋(放器物的搁架),皆能突起于阴阳向背之间。闻其初来自西域,京师易之,所谓界尺(似工程制图)活也。至人物则以广南(广州西南的荔湾区十三行)玻璃画为独步,面目须发,跃跃欲飞之势。余有一律云:‘一幅亚洋画得成,千盘万曲讶深闳。定神玩去疑身入,着手摸来似掌平。幻出楼台蜃气(海市蜃楼)结,描将人物黛眉生。壁间高挂终惶惑,错认邻家院落横。’”⑮这段文字透露出高水平的西洋画师在北京,而意大利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法国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波西米亚艾启蒙(Ignatius Sickltart,1708—1780)、意大利安德义(Joannes Damascenus Salusti,?—1781)等传教士画家的确是为宫廷服务。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旨,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二十多年后,新会一百多公里外的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玻璃画已颇有市场。所以,《木美人》创作于乾隆年的概率不高,一方面,民间罕有高水平传教士画家,另一方面,曾衍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看到的《木美人》有沧桑感,并不似新物。此时,广州、澳门一带类似英国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这样的高水平画家还未出现,亦就基本排除了《木美人》是长期旅居中国的西方职业画家所绘的可能性。

4 结语

根据众多线索推测,《木美人》约是明末清初时的西方传教士为新会某宗教场所(天后宫或教堂)绘制的一对女门神,这个宗教场所大概率是天后宫,考虑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妈祖才被封为天后,这个宗教场所初时可能叫天妃宫。当然,这个宗教场所亦有小概率会是教堂,传教士入乡随俗,于是在教堂大门上画上女门神以吸引教众。新会没有明代教堂的记载,新会建教堂的事迹最早见于谭镳《新会乡土志·宗教·高氏家谱》:“那伏乡人高竹,字嘉祺,号广瞻。因清康熙十六年(1677)本邑迁海界事,流亡至暹罗国(泰国)。与葡萄牙人同居,习西医十六年,得葡人伊氏、叶氏、余氏三位传教士传天主教道。康熙三十三年(1694)(《新会大事记》作三十一年),便带伊氏等三位传教士回国。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会城金紫街创办天主教堂,是基督教旧教传入新会之始。”⑯

由于这个宗教场所的某次火灾,这对过火并处理过的门板被新会官府收入了库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对《木美人》门板原属于私宅或祠堂所有的话,官府收入库房是很不合适的,另外,如果这对门板远在莆田,没什么特殊原因,是不太可能落入新会官府手中的。其后由于某种契机,又被供奉于天等村天后宫很长时间,最后才落户于新会博物馆。

注释

①黄培芳.新会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233.

②李昱霏.泉州景教遗迹海丝路上的宗教文化遗产[J].中国宗教,2019(4):70-71.

③佟洵.天主教在蒙元帝国的传入以及消亡原因初探[J].中国天主教,2004(5):29-31.

④谢章辉,王智汪.明代泉州市舶司设置沿革与职能变迁考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9-75.

⑤张耀华.旧中国海关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34-35.

⑥⑮曾衍东.小豆棚选[M].徐正伦,陈铭,选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57-160.

⑦杜桂萍,周露.曾衍东生平事迹编年考述[J].明清文学与文献,2017(12):81-109.

⑧宋金民.《小豆棚》对《聊斋》写作体制的模仿与创新[J].蒲松龄研究,2010(4):149-153.

⑨梁光泽.油画《木美人》研究:中国早期油画溯源之三[J].岭南文史,2001(2):39-42.

⑩秦长安.中国传统油画三千年考略[J].文艺研究,1997(2):113-132.

⑪吴杨波.中国早期油画《木美人》考辨[J].美术,2013(4):98-102.

⑫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杨鸿晏,杨红太,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36.

⑬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11-15.

⑭温华湛.新会宗教话今昔[J].新会文史资料,2005(1):146-149.

⑯莫世中.新、旧基督教传入新会的情况[J].新会文史资料,2005(1):128-145.

猜你喜欢

新会小豆传教士
逐光·葵意时钟
——新会葵艺创新产品设计
风暴来了!新会非药品遭严查,明令水产非药品类不得销售、立即停止经营
小豆丁的探险之旅
四邑方言新会话的声韵调研究
为什么不买台相机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不准念稿,倡导新会风
极品小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