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乡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精品文物赏析

2023-11-01喻晓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玉带宁乡香炉

喻晓辉

(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湖南 宁乡 410600)

0 引言

宁乡是湖南省会长沙近郊县,面积2906平方千米,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宁乡历史悠久,在夏商周时期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黔中郡,秦汉时分别属长沙郡和益阳县,明清时期隶属长沙府。宁乡文化底蕴深厚,以刘少奇故居、何叔衡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炭河里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张浚张南轩墓为代表的理学文化,均极具特色。全市记录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294处,遍及所有村(社区),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刘少奇故居、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张南轩墓(含张浚墓)、炭河里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乡市有刘少奇故居管理局、宁乡市博物馆、何叔衡故居管理处3家文物业务机构。

宁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器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目前博物馆拥有各类文物藏品5000余件(套),文物材质包含青铜、陶瓷、金银、玉石等30余种,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下文选取宁乡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官帽顶、铜饰牌、玉饰牌等八件文物进行赏析,这八件文物包含金器1件、青铜器3件、玉器3件、木器1件。八件文物均属于馆藏的清代精品,见证了清代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1 清隆慎金帽顶(图1)

图1 清隆慎金帽顶

隆慎金帽顶1991年由宁乡麦田乡政府、利民村委会在刘倬云墓内挖掘出土。刘倬云生于1835年,卒于1903年,是湘军名将刘典的七弟。太平天国爆发后,他帮助长兄刘典治县团练,随后赴浙助剿、赴陕平叛、赴闽浙抗法,立下赫赫战功。1889年,54岁的刘倬云实授汀漳龙道;1890—1891年,其募集钱款修复漳州丹霞书院(丹霞书院于1988年被列为漳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95年,60岁高龄的刘倬云告老还乡,从漳州回到了家乡宁乡。这件出土于刘倬云墓的隆慎金帽顶属于国家二级文物,材质为黄金,高5.8厘米,重35克,从下至上饰有六圈如意纹,形似玉如意的头部,从底部往上以螺旋状延伸,顶部有一圆形装饰。该件帽顶为清代武将用品,是清朝官员朝帽顶部的一部分,以对称的手法制作完成,作为官器在加工制作上相当复杂,体现出清代传统金器的制造技艺极高。

帽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称其为“顶戴”或“顶子”。帽顶最初出现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元入主中原后把帽文化向全国扩散。在清朝会典中,对官员帽顶的形制、镶嵌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帽子顶上不同质料和颜色的帽珠分别官员的品级,帽顶成了官员品级的象征。清代帽顶的形制有朝帽顶和吉服顶之分,这件隆慎金帽顶属于朝帽顶,它的材质和纹饰不同程度地展现了清代铸造和制作工艺、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2 清象鼻足香炉(图2)

图2 清象鼻足香炉

象鼻足香炉属于国家三级文物,材质为青铜,通高8.4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5.4厘米,重945克。该香炉为圆形,宽平折沿,平底,直腹。器足有三条,一足在前,两足在后,均为象首雕刻状,故称“象鼻足”。象首耳、目、牙、鼻俱全,象鼻内收呈“V”形。炉通体光素,唯腹下部饰一圈凸棱,通体古锈斑驳,外壁颜色较为浓重,气韵拙古沧桑。香炉外底部中央还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这几个字都是用楷书刻制而成,字迹工整,结构严谨。

香炉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是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特别是明代的宣德炉闻名海内外。到了清朝,宫廷和民间宗教活动频繁,香炉为佛前五供之首,所以清朝曾一度盛行仿制明代宣德炉。香炉在清朝除了作为供具,还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日用品,常用于熏衣、陈设、敬神供佛等。香炉是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彰显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香炉足的样式有很多种,如乳足、圈足、马蹄足、凤足、戈足、云头足、如意足、竹节足、象鼻足等。因象与“祥”谐音,在古代属于瑞兽,被赋予了吉祥太平的寓意;象鼻能吸水招财,鼻卷又似如意,寓意为招财纳福、吉祥如意,故香炉的足常装饰为象鼻形状。清代象鼻足香炉的发明促进了清朝铜炉行业的发展,同时工匠们对于铜炉造型、原料的深入研究使清代象鼻足香炉的出现得到了许多人的瞩目,也是我国铜炉制造史上代表性的作品。

3 清双鱼纹铜饰牌(图3)

图3 清双鱼纹铜饰牌

双鱼纹铜饰牌属于国家三级文物,材质为青铜,长6.4厘米,宽5.4厘米,重50克。该铜饰牌整体呈椭圆形,造型为两条鱼交错盘绕,首位相交,鱼嘴、鱼身和鱼尾处形成自然的镂空。尾部饰有水波纹,鱼头上方各有一个圆孔,方便挂饰佩戴。以鱼纹作为佩饰,并配以水波,尽显吉祥、欢乐的情趣。双鱼的设计一是含有富足、完美、情爱的寓意;二是便于构图,使画面显得饱满匀称。

铜饰牌是以浮雕加透雕的牌状形式挂在衣服或腰带上的一种特殊装饰品,也称为“铜饰板”。铜饰牌在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发现很多,但它绝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专利。铜饰牌的花纹以动物纹饰为主,常见的有蹲踞的鹿、马、虎的侧面形象,一般是单躯的;也有由两个或多个组合而成的,形象大多是侧面的,造型十分生动,神态逼真。这些铜饰牌的题材所体现的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工匠在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有限空间内巧妙地组合安排、装饰变形,利用镂空的突出形象,使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鱼纹始终受到人们的偏爱,作为纹饰,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到晚清民国瓷盘上,屡见不鲜,源远流长。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祥瑞,它的形象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艺术品中,生动反映了古代人类很早就与鱼这个物种结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我国古代传统寓意吉祥的纹样之一。鱼的繁殖力极强,鱼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殖力、种族繁衍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的祈求。双鱼纹铜牌是人们对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典型的艺术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 清长命富贵八卦纹铜牌(图4)

图4 清长命富贵八卦纹铜牌正反面

长命富贵八卦纹铜牌属于国家三级文物,材质为青铜,直径6.7厘米,厚0.1厘米,重40克。器物呈圆形,两边有两耳,有学者推测,可能用于系穿绳索佩戴在身上。铜牌正反两面纹饰都非常细腻。正面纹饰分为三部分:外圈饰以圆点纹和三角纹的组合纹样,圆点纹和三角纹属于纹样中的几何纹样,都可以作为母题花纹使用,在该组合纹样中,内外各排列一圈圆点纹,中间排列三角纹,三角纹的周围以圆点纹作填充;中间一圈饰以八组各不相同的由短线符号组成的八卦纹,八组符号代表《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泽”八种图形;内圈饰以云雷纹组成的太极图,太极图的阴阳两边有一对人的眉眼,眉眼隐藏于云雷纹中,若隐若现,神秘且瑰丽。铜牌反面外圈饰以一圈花卉纹,花卉线条流畅,花叶相间,摇曳生姿,花卉周围饰满圆点纹;内圈按上、下、右、左的顺序刻有“长命富贵”四字,四个字规范工整、遒劲有力,包含了绝大多数人的祈福愿望,四个字的正中心还刻有一圆圈装饰图样。

八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四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用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八卦是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易传》认为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因而八卦纹寓意着吉祥。八卦纹饰始于多种宗教并存的元代,因明代嘉靖朝皇帝信奉道教,八卦纹饰流行于明代,而清代因皇帝抑道重佛,代表道教纹饰的八卦纹极为少见,饰有八卦纹的铜牌在清代更是罕见。这件长命富贵八卦纹铜牌是当时用于驱鬼、辟邪的器物。

5 清镂雕福寿玉锁牌(图5)

图5 清镂雕福寿玉锁牌

镂雕福寿玉锁牌属于国家三级文物,高5.6厘米,宽8.2厘米,厚0.3厘米,重45克。玉锁牌整体扁平,呈如意云头形,以镂空手法雕刻,中间雕刻有“寿”字,寓意“健康长寿”;左右各饰花卉,寓意“吉祥富贵”。玉锁牌十分精美,主要表现在用料精细、做工考究、纹饰精美而有内涵。

明清时期玉文化特别繁荣,皇家和民间用玉都十分普遍,清代更是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清代李澄福在《古玉图说》一书中全面记载了制玉的全部过程。切、蹉、琢、磨是制作玉石器流传至今仍沿用的最主要的工艺程序,阴刻、阳刻、浮雕、圆雕、镂刻等琢玉技术在清代发挥得淋漓尽致。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清代的琢玉技法更是精湛,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超明代,乾隆时期是琢玉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这件玉锁牌所用的镂空等多种琢法。明清玉器中玉锁是较常见的佩饰。玉锁的原型源于长命锁,也叫作“寄名锁”,是古人祝福儿童富贵长命的一种装饰物。按照旧时的说法,佩挂上锁形饰物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清镂雕福寿玉锁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寄托人们美好祈福和祝愿的吉祥之物。

6 清龙头玉带钩(图6)

图6 清龙头玉带钩

龙头玉带钩属于国家三级文物,长10.2厘米,宽1.8厘米,高2.5厘米,重30克。这件玉带钩钩首为龙头形,龙首高昂,龙眼凸出,上饰龙螭纹,纹饰细巧精致,给人以凶猛感,底部饰有一钩纽,整体线条流畅,构图精当,用料考究,是玉质带钩中的极品。

带钩即古人腰带连接所使用的带扣,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它将腰带的两端加以闭合,以达到在衣衫以外束腰、悬挂囊袋和装饰的目的,类似于现代的皮带卡。带钩的质地有黄金、白银、青铜、玉、木等,其中玉质带钩较为珍贵。浙江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带钩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玉带钩。清代玉带钩造型丰富,钩头多为龙首,用料、做工、上光、纹饰等普遍好于明代。清代玉带钩的龙头呈明显的隆起状,有圆顶状的高额,龙嘴张开较为明显。古代玉带钩因自身用途属性等原因,保存至今的玉带钩已经很少。清龙头玉带钩是中国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反映了我国清代高超的玉雕工艺和服饰演化。

7 清玉蝴蝶(图7)

图7 清玉蝴蝶

玉蝴蝶长4.2厘米,宽2.6厘米,重约18克,器物通体润泽透明,质地细腻,色如凝脂。玉的正反两面设计不一,正面凸起,反面凹陷,清晰的线条和轮廓呈现出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形状,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玉蝴蝶有两层含义:其一,寓意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表现了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其二,寓意美丽,是对女性的颂扬之意。

清代玉器的纹饰多以吉祥图案出现,而且图案会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蝴蝶是美丽的生物,自古以来在珠宝首饰上运用普遍。我国的传统文学常用双飞的蝴蝶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男女主人公双双化蝶的美丽传说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蝴蝶还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化茧成蝶是蝴蝶必经的一个过程,是蝴蝶顽强生命力、重获新生和希望的象征。蝴蝶还与“福迭”重音,寓意福寿绵长。

8 清麒麟凤鸟纹木雕如意(图8)

图8 清麒麟凤鸟纹木雕如意

麒麟凤鸟纹木雕如意属于国家三级文物,以木制成。器物长46.5厘米,如意头宽9.5厘米。该件木雕如意整体呈“S”形,酷似北斗七星的形状。器物头部似灵芝,寓意健康长寿。明清时期是木雕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件木雕如意的灵芝造型是当时如意的主要形状,有富贵吉祥的含义。木雕如意的头部雕刻有一对相依相伴的麒麟,麒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有麒麟送子的寓意。清代官员朝服上表示官阶的补子也会绣上麒麟,《大清会典》中明确“武职一品的官补主纹为麒麟”,有才能杰出、含仁怀义的寓意。木雕如意的执柄中间雕刻有一对凤鸟,柄尾雕刻有一只凤鸟,三只凤鸟均呈展翅飞翔之态,造型灵动传神。

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密切关系,由古时候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最早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后来形态发生了分化:一支保留如意的实用功能,另一支则强调吉祥的含义。清代皇帝登基必定有人手执如意相随,以示政通人和。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花纹“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该件木雕纹样中的凤鸟纹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凤鸟羽翼清晰可见、形象惟妙惟肖,木雕头部的两只麒麟孔武有力,活灵活现,属于木制如意中的精品。

猜你喜欢

玉带宁乡香炉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程家玉
家乡的玉带
玉带扣赏析
一个铜香炉
香炉的养鼻之道
家乡的玉带河
楚夔(蔿、远)氏渊源及商末周初楚都湖南宁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