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两种力量对峙
——以农村农民治理为视角

2023-10-31李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解放区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李想

抗日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饱经战乱折磨的人们迫切希望休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此时他们所面临“无家可归”“无饭可吃”“无衣可穿”“无业可就”等困境,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不能单单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也要关注与之相对立的国统区,通过对比二者在农民与农村的这一问题上的措施与做法,可谓是天差地别。国民党试图挤压农民、剥削农民。而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当家作主,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中共的领导下带领农民创造美好生活。这样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了解国共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得失和历史走向,从中汲取经验,不断鞭策自身。

一、中共解放区农村与农民的治理

(一)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现有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也说明了此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所在。从1946 年起,新老解放区广大农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指示,陆续开始了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并发布了《五四指示》,其指出各地党委必须认识到解决土地问题是我党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一切工作的重要环节。1947 年夏,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全国土地会议之后,特别是10 月颁发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将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发动农业生产,改善百姓生活。

(二)农民生活的救助与安置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始终强调保障人民的利益,这也成为解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党在东北解放区的执政经验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发动群众不能空喊口号,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才能不断扩大执政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安置弱势群体,发放紧急赈济,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等,使灾民和弱势群体得到了适当的安置,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不必为生活而担心。解放区大力发展农业、副业生产促进了解放区生产的恢复以及部分地区市场的繁荣,这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基层治理的严格与规范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局面。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公开建党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新老解放区公开党是改善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关键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组织纯洁性建设,由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村的阶级关系改变了,农民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人。这一时期基层组织积极开展民主建设工作,“三三制”的建政原则集中一切力量参加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可以说,在土地改革中,以贫农团为核心的农民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少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觉悟提高的前提下,农民代表会议的条件逐渐成熟,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对于发展与巩固解放区的革命政权,组织和推动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国统区农村与农民的治理

(一)土地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二五减租办法与豁免田赋政策的推行只流行于形式。“面对农村情况的残破局面,国民党政府在1945 至1946 年间决定推行二五减租办法与豁免田赋政策”[1]。主要内容包括:豁免一年田赋问题、颁布二五减租令问题。关于豁免一年田赋问题是国民党政府的一大骗局,各省或追缴战时未缴纳的粮食或者举办征借,不过就是换个名头继续剥削广大农民,甚至所征的粮食超过了豁免的田赋;由于二五减租令实施的效果不佳蒋介石重令各省本年收租遵照去年命令,实行二五减租。然而令已下,各省、地方政府并没有贯彻实施该命令,这个令就相当于空头令,二五减租不仅没有实施反而加重了租额。

(二)农民生活的困苦与不安

农村弱势阶层受剥削情况严重。弱势农民阶层分为佃农、雇农与自耕农。由于地域不同受剥削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剥削方式有何不同,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最苦的。对于佃农来说,主要担负着由地主转嫁过来的家族增押,以湖南省长沙市崇礼堡的佃农为例收获所得一半必须献给地主,如果再除去人工耗费、肥料用费等,自身所剩的收成还不够全家温饱。定额租和分成租一般是地租的两种形式。定额租是指不论年成好坏,是否有自然灾害,是否有其他特殊因素影响都要如数上交租额,不能因为自身因素减少租额。

(三)基层治理的腐败与缺陷

国民党基层治理方式并不严格,并且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国民党为帮助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特在1946 年十月份颁布了《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这便成为了国民党战后土地政策方面的主要法令。同年12 月25 日,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其中有三条涉及到土地问题。这些规定虽然将地主阶级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但也体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学说的精神,国民党虽然颁发了众多条令但最终并未付诸于实践行动。原因是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基层治理腐败不堪,尽管是基层小官,其权力也已经十分膨胀,它们利用官威、官风不断给予百姓压力,让百姓喘不过气来。“在征粮过程中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已成为“光明正大”的行为。粮官所到之处,遍地“寸草不生”,搜刮的干干净净,让百姓苦不堪言”[2]。

三、二者不同措施造就不同命运

(一)关于土地政策制定的目的性

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共解放区,通过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农民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自身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使农民有归宿、能吃饱、能穿暖、能就业。中共新老解放区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人民群众为中共解放区的发展贡献强有力的力量。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方便政府对农民征收赋税在农民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国民政府并未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拯救农民,反而加深对农民的剥削与迫害。让农民白白抱有期待,结果却大失所望。这恰恰使国民政务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关于对待农民态度的分歧性

土地问题是保障农民生活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党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方针,有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逐步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及农业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广大农民、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当内战迫在眉睫之刻,激发农民的斗争性,是我们党一招制胜的关键法宝。

国民党政府不恤民间疾苦,只知为进行内战而榨取农民,国民党政府实行春涨秋落政策,在农民秋季收获时,压低粮食价格,以便政府、地主和商人去收购,如果粮食大丰收价格却下降,反之,如果缺了粮食,价格却又上涨,这样如此下去,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国民政府不干预市场,物价飞长,使农民手中的货币贬值、农产品与工业产品没有等价交换等,农民生活窘迫,国民政府也渐渐失去了民心,也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三)关于基层治理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中国共产党还在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青年救济协会、妇女救济协会等一系列群众组织。“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垂直组织管理系统,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可以通过群众组织实施,这样通过新一轮大选,党组织夺取了农村武装力量,壮大了群众组织,牢牢掌握了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权,成为整个抗日民主治理的基础”[3]。

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国民党政府于1941 年设立农民节后,战后继续实行,体现了政府重视农业,尊重农民的意愿,但是,举办农民聚会只是一种形式,农民无法从中得到实际的帮助。总之,国民党政府的农村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基本的土地问题,都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场。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与拥护,将“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在1949 年击败国民党,赢得全国的胜利与解放,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新中国,并带领中国人民强有力的走向民主,走向富强。

猜你喜欢

解放区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解放区的天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快过关了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