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政治特性

2023-10-31刘锦权赵瑞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建政政权意志

刘锦权 赵瑞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时而君主立宪,时而民主共和,政治的混乱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都属罕见。如果上升到政治理论的高度,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都是打着为民的旗号,但真正的目的却是要对社会进行控制,对资源进行攫取,这一过程伴随着权力的扩张和意志的重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权力网络和社会关系。同时,这种扩张和改变虽主动但又非随心所欲,它受制于社会的制约,这种制约又限制了国家权力进入基层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和政府意志又在不断调适着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回应基层的反应。所以说,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上层和下层共同塑造了社会的基础性结构,只不过上层显得更加主动和明显,遮蔽了下层的反映,但这种下层反映并没有因为外力而停止它的行动,只不过这种行动体现的比较微弱,不易被人发现而已。在此基础上,上下层的合力共同形成了国家政权对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扩展,新的社会基础也随之建立起来。在这里,除前文所分析的主动和制约,上层和下层的因素也显现出来,它们的互动不仅促成了新政权在各地区的建立,而且重构了新的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以贫雇农为基础的新阶层崛起,进入权力阶层,广大农、工、商从业者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社会边缘群体得到改造,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旧的国家机器被打碎,社会关系被颠覆,新的政权组织建立,这不但体现在政治上,而且表现在经济中。可以说,新政权是在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对社会的重构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形成了一种单线直进的国家控制,处于其中的组织、团体、机构和个人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国家烙印,这即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建设的一大特点[1]。

“现代国家建设的共性特征之一在于国家政权向社会渗透,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国家不仅向社会渗透,而且还同时要求建立一个与国家意志高度一致的社会体系。”这是郭圣莉对上海城市社会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里的国家向社会渗透恰是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在进行着这种渗透,只是国民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共产党却做得更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为何它可以而国民党政权却不行?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具体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个地方,这些问题既有与全国相一致的地方,又有自身的特性,这也彰显了个案研究的必要性,中央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掀起的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使国家政权向基层拓展着自己的意志。在此过程中,基层社会对这一系列改革既有制约又有反应,这种制约和反应既有制度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因素。一方面,国家权力向基层的渗透,导致了原有士绅阶层的瓦解,但这一瓦解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伴随着旧阶层的激烈反抗。另一方面国家政权的扩展又促使了新的贫雇农阶层的崛起,但由于这种新阶层没有管理经验,他们参与新政权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又导致了新政权建设的随意性。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从不同角度既助推又阻滞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步伐,面对强大的国家意志,这种阻滞显得微不足道,但仍需对其进行细致梳理。如此,才能展现政权建设的复杂性,理解其中的艰难性。

现代国家政权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不断向社会渗透,这不仅是以暴力革命铲除反动势力,以行政手段废除旧的社会结构的过程,而且也是对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进行改造和重新建构的阶段。在建构的过程中,新政府积极努力为自己创建合适的发展平台,其典型特征即为国家意志上的重新建构。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国民政府为此所付诸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国民政府并没有打破基层的社会基础,企图继续依靠旧势力来建构新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旧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企图与国家意予重建的努力发生抵触,结果导致国家政策变为一纸空文,国家意志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如此以来,社会资源仍集中在传统势力手中,使国家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也使国民政府所进行的政权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国家的触角不能延伸至底层社会,结果出现国家政权建设的步伐越快,底层社会分离越速的怪相[2]。国民党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此问题,才失去了配置资源的能力,导致国家控制力日趋低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政治特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才出现了建政过程中的建设与破坏同步并举,即在建构新政权的同时摧毁旧势力,这种摧毁不仅表现在旧机构和旧人员上,还表现在与其相连的社会诸种面相中。与此同时,又建立了新的国家机器,重塑了新的国家理念,对全体社会进行了改造,建构了符合国家政权运转的社会基础。通过这种破旧立新,国家政权向社会全面渗透,国家意志逐步确立,社会得以重新整合。以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政权未进入的领域,中国共产党顺利地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国家意志贯穿其中。

新政府的政权建设包括正反两方面,从建设新政权的角度来看,中共完善了各级党组织,建立了新政权,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开启了民主建政的新模式,社会政治结构得以重建。与此同时,在经济上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并着手调整农、工、商业,保障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增强群众对新政府的认同感。从颠覆旧政权的角度来看,同样进行了诸多举措,使旧秩序被摧毁,社会环境得到了净化。中国共产党打碎了旧机器,建立了强大的中央,使自己的意志可以畅通无阻地向地方传达,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建政目标,这种建政的特性鲜明。

第一,这种建政在各地区的开展是以强大的中央权力为依托。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在革命中形成的,带有强烈的军事性,它同普通民众对旧政权的厌恶心理合流,因而又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意志推向底层,从而完成社会的重构和政权的建设。

第二,这种政权建设带有浓厚的政治性。其开展的过程亦是社会政治化的过程,并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动员。它借助阶级、意识形态和组织力量,使社会的评价标准转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同国家意志高度一致的社会体系,从而使社会结构改变。在重构社会的过程中,群众的思想日趋国家化,国家政权完成了向基层的扩张和社会的渗透,建构起社会的政治基础。在新政权看来,一切旧式的机构和团体都必须用隶属于国家的人民团体替代,人民的思想也必须加以改造。在这样的改造过程中,各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革命为逻辑、政治为导向,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属性逐渐消失,变为一个政治的演练场。如完善经贸制度的诸项措施,并非是单纯地为经济而经济,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巩固政权的意味更浓,对群众的改造亦是如此,并非为单纯改善其生活,而是企图通过这种改造改变原有的阶级构成,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如此一来,诸多事物都被打上了严重的政治烙印。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始于解放前,与解放同进,同时又以建政促进解放,带动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在解放中建政是大多数地区政权建设的典型特点。这种建政在解放前后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大,解放前,部分地区的县、区、乡已经解放,并初步完成了建制,有限地进行了民主建政,但这种建政是在战争的环境下进行的,时而又被战争完全颠覆。解放后,建政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的,区划调整也是根据中央的政策和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新政府手里,这与解放前战争环境下,建政为战争服务完全不同。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老区,已经有了前期的执政和区划调整经验,政权建设在众多地区实际只是对解放前进行调整和修补,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重要特点。

三、结语

总之,这一时期,旧有的社会关系被解构,新的政权组织建立并完善,以贫雇农为代表的新阶层兴起,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厘定。

猜你喜欢

建政政权意志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王建政的書畫情缘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建政、救亡与启蒙:再论鄂州约法之人权条款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一起去找小黑狗
救出小紫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