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及路径

2023-10-30马靖雯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交流合作命运共同体东盟

【摘要】本文梳理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并与云南、贵州两省的教育交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结合广西自身特点,提出完善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体系、充分挖掘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的潜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交流融合的黏力、联合推动广西建设成为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强区等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交流合作的策略,助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广西 中国—东盟 命运共同体 教育 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16-05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中,广西作为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重要平台,与东盟各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教育是助推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纽带,在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广西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通过积极吸引来华留学生、共建孔子学院等做法,已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门户和通道。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不断推进,云南、贵州等省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入。为此,笔者梳理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并与贵州、云南和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广西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广西与东盟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路径,以期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

(一)专业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增加

自2004年广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后,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纽带。2006年9月,第一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与会者发表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在教育交流合作上,广西借助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结合中国与东盟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落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后成立了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于2012年在广西南宁举办首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

近十年来,广西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中国—东盟各项合作内容。如基于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成果,由广西艺术学院牵头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随即又根据2017年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的主题,由桂林旅游学院牵头成立了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等。截至2023年1月,依托广西高校和院所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类的联盟或基地有20多个。笔者整理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广西区内),如下页表1所示,类别涵盖科教文卫方面的法律、旅游、艺术、信息技术、交通、农业、商业和职业教育等,具有专业覆盖面广、参与院校多、合作交流活跃等特点。

(二)教育交流合作渠道不斷拓宽

广西不断拓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渠道。在高校合作方面,自2012年以来,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主要有学历教育合作、非学历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师生互派、共建机构等模式。学历教育以联合办学为主要方式,学制上有“1+3”模式、“2+2”模式、“3+1”模式等,学生可获得单文凭或双文凭。在共建孔子学院方面,广西高校先后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越南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以及多个教学实习点,对当地30多万人进行语言培训,在开展汉语教学、汉语考试、本土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互派学生方面,广西有20余所院校招收东盟留学生,已开设东盟十国的官方语言专业。

在2013—2020年期间,每年来桂留学的国际学生均超过万人,特别是2019年东盟来桂留学生首次突破万人。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广西赴东盟高校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达2.2万人,呈现双向增长的态势。在与东盟共建院所机构方面,广西有10余所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进东盟,为驻外中资企业和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真正“走出去”。此外还有桂林旅游学院于2017年与印度尼西亚特里沙克蒂旅游学院合作设立中印尼商学院、中印尼旅游研究院,广西科技大学2022年与泰国艺术大学合作共建中国—东盟国际设计学院等。通过拓宽渠道,广西与东盟高校院所协同开展研究合作,推动交流互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三)教育交流合作特色不断凸显

广西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族缘相亲、文缘相通,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中国较早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交流的地区之一。自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落户广西南宁后,广西与东盟的教育合作交流逐渐活跃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第一阶段是2007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广西结合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合作的背景,为满足增进区域间人员往来交流的需要,主要在法律、人才资源开发、旅游人才培养和妇女培训等方面与东盟开展教育交流合作。

第二阶段是2013年至2018年,即在2012年广西主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后。这一时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不仅填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没有教育论坛的空白,也是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始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主要方向的萌芽阶段。2016年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的成立背景,是以服务广西—东盟开放合作大局为中心,深化广西与东盟各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和落实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走出去”的目标。此外,结合《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南宁宣言》的成果以及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交流年的背景,2017年广西高校成立了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和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

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2022年。这一时期,在第四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呈现活跃的状态,实现了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里程碑式发展。广西的职业院校纷纷牵头成立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联盟,广西借助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平台,使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服务东盟,辐射世界,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广西智慧”。

第四阶段是2023年以后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更聚焦热点,更注重解决问题与难题。特别是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结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以及第24次、第2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所提出的倡议,由广西民族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正式成立,为守护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作用。针对东盟国家华校师资短缺与教师培养的问题,广西华侨学校牵头成立广西—东盟华教联盟,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对象向东盟华校中小学辐射,受惠人群和地点范围更广。

二、广西与云南、贵州在推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中的竞争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也受到了周边省份的挑战,形成了一定的竞合关系,竞争主要来自云南省和贵州省。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东盟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友好关系的优势,云南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相对较早且联系更为紧密。长期以来,云南借助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GMS)、澜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深耕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成效不小。

从云南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形式上看,主要有师生互换、合作办学、汉语国际推广、小语种人才培养等。2006年至2016年间,云南招收东盟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且来自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留学生占比超过60%。云南的境外办学走在全国前列,如2010年云南红河学院与越南太原大学合作的境外办学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和越南两国教育部批准,开创了云南高校境外办学的先河。根据云南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云南在办合作办学项目达29个、境外办学项目15个、建设海外孔子学院和课堂15个,打造了“留学云南”“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等一批品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近年来,随着澜湄合作的深入推进,云南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合作,2017年由云南民族大学发起成立了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目前,联盟会员超过50个,并已在缅甸、老挝等国家建立了15个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同时,联盟的圆桌会议暨澜湄区域高等职业合作校长论坛也成为“澜湄周”系列活动之一,“澜湄职教”已经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品牌。由此可见,云南注重面向东盟澜湄国家开展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同广西与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方向有同质性。

贵州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自2008年以来在贵阳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上。虽然贵州与东盟国家无陆地接壤,但得益于“交流周”的品牌与平台效应,贵州通过师生互换、人才培养、联合办学、联合研究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了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贵州已有40余所高校与东盟国家90余所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签署有关交流合作协议或备忘录660余份。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截至2021年8月,贵州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机构),办学层次涵盖高中、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从“交流周”合作交流的主题上看,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合作、青少年交流、青年创业创新、青少年跨文化交流等主题,具有范围广、主题好、立意高的特点;从举办时间上看,“交流周”除在贵阳举办开幕式活动外,还在中国和东盟各地推出全年不同时间段或异地冠名举办的多项系列活动,破解了“周”的局限,同时也释放了“交流周”的品牌影响力;从举办者参与方的角度上看,贵州诸多高校均作为承办方或支持方参与“交流周”的活动,不仅为活动的圆满完成提供了保障,而且以此为契机加强了高校与东盟的交流合作。

2022年举办的“交流周”成果丰硕,其中,贵州联合建设了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共建共享国际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宣布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将深入推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汉语桥”—“詩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线上视频演讲大赛成功举办等。对比贵州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与广西主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可以发现,“交流周”的平台相对更高、影响更广,广西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档次,还要更精、更专,且有创新发展。

三、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路径

(一)完善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体系

应充分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大会等平台,建立健全广西—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高度重视教育合作交流在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制订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行动计划或专题方案,不断将行动计划提升到面向东盟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层面。根据广西教育的发展特点,结合东盟各国教育特征及实际需求,探索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机制体制创新。如可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与教育水平较先进的国家的合作,通过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等,以联合办学、学术共建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将其先进模式“引进来”,互学互鉴补足广西短板;第二层次是与教育水平中等的国家的合作,广西可利用其在旅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的经验,继续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第三层次是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合作,这些国家近年的发展有后发优势,广西可在职业教育方面进行输出,这样不仅能缓解东盟国家职业技术人才欠缺的问题,而且能实现广西教育“走出去”的目标,还能从帮扶效果方面增进广西与东盟国家人民的情谊,打造和宣传广西—东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品牌。此外,广西应加大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资金扶持力度,可尝试设立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专项发展资金、广西—东盟教育共建资金等,支持和培育广西面向东盟的优秀项目,并以此鼓励和推动更多方面的合作。

(二)充分挖掘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的潜力

广西高校发起的面向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有20多个,多集中在南宁和桂林两座城市,并以南宁居多。对比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可以发现,广西的合作交流平台虽多但比较分散,平台之间未能较好地形成合力,暂时没有一个可综合展示与交流的网络平台或秘书处。所举办的活动多是以论坛交流为主,交流周期短,对青少年学生的辐射力较小,没有类似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面向学生的短期、长期和全年期活动,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对此,广西可设立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专门办公室或秘书处,对各平台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并设立网站集中展示各平台优势和特色,方便和加强广西与东盟各方的联络、互动与交流。同时定期举办系列短中长期学生活动和竞赛等,从内生驱动方面推动广西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此外,应继续加大广西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力度,简化来桂留学手续,增设南宁或桂林直飞东盟国家城市的航线,将更多高校和中小学及东盟华人华侨学校融入试验区,用更便利的政策吸引东盟学子以研学、游学、夏令营等方式到广西开展短期学习体验和寻根之旅活动。在学历教育方面,可借助平台高质量推进中国—东盟教育标准互认并探索多种合作办学形式,进而逐步推进“中国东盟+学科”的教育共同体建设。对来桂留学生应做好服务工作,统筹各部门业务以方便留学生来桂学习、留桂生活、留桂创业等,在打造“留学广西”品牌的基础上让更多了解广西和中国的东盟精英在桂筑巢,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助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三)提升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交流融合的黏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发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结合广西在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况,以及《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要“拓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平台”,笔者建议加强科技核心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元宇宙等与教育的融合,鼓励教育院所开展教育与技术创新,在已有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的基础上,再增设如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平台、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平台等,并鼓励增加自治区级面向东盟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丰富线上教育的资源并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度与全球竞争力,为建设中国—东盟综合教育云平台,推进区域内学分互认、强化继续教育、探索中国—东盟云校园的建设奠定基础。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在海外抖音或其他视频平台开设学习频道并加大投放力度,对特色教育资源内容进行系统化融合展示,探索性地培养一批面向东盟或面向国际的名师和工匠,助推中国教育“走出去”。此外,建议加快增设自治区级、国家级教育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教育合作交流推广项目。在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方面,广西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可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聚焦企业或技术难题,由企业出题,再由广西与东盟高校和研究院所共同攻关研发,并逐渐形成前端提出问题、中端解决问题、后期技术转化推广的创新模式,积极打造广西对东盟科研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的高地,助推更多广西人才、技术和企业走进东盟,通过科技引领改变生活,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基础。

(四)联合推动广西建设成为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强区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广西应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格局。开放合作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广西是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是较早与东盟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地区之一,广西、云南、贵州与东盟的教育合作交流各有特点。在地理位置上,广西“一湾相挽十一国”,又与粤港澳大湾区毗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与周边省份合作的广阔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广西在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同时,应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既提高广西在华南的教育竞争力,又加强与东盟教育的合作交流。

在与云南和贵州的关系方面,广西应着力提升在西部的教育影响力,积极参与澜湄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并在与澜湄流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领域中贡献更多广西智慧和广西力量。在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竞合关系方面,广西升级主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會可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相互合作,使这两项活动成为区域内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交流合作活动。此外,可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会等在广西南宁永久举办的契机,在畅通南宁高校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渠道、打造南宁对外教育名片的基础上,在桂林深入打造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养高地、中国—东盟信息人才培养高地的名片,定期在桂林举办相关论坛及赛事活动,提高桂林高校与东盟的合作交流程度,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打造南宁、桂林及其他城市教育联动朋友圈。

从竞争到合作,从周边省份到区内城市群的教育协调联动,广西应通过点面结合,不断拓展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的共同发展内涵与空间,努力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集聚区、国内国际教育合作示范区、中国教育“走出去”先行区。

参考文献

[1]张翠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4).

[2]张成霞.云南、广西与东盟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策略和举措对贵州省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5(9).

[3]左燕.与广西、云南比较探索贵州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路径[J].公关世界,2020(10).

[4]吴均颖,张玲.“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22(6).

[5]周琨武,黄敏.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机制构建[J].广西教育,2015(3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广西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对策研究”(2021ZJY16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靖雯(1988— ),广西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东盟旅游。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交流合作命运共同体东盟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之我见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自主学习引领下的课堂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