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少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影响

2023-10-30俞晓琪王正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肌少症腰段压缩性

俞晓琪 王正福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肌少症及骨质疏松发病率不断加重,肌肉及骨骼作为相互临近的组织,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调节因素以及信号通路[1]。因此,部分学者开始提出了“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概念,或将二者联合命名为“活动障碍综合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在发生骨质疏松之后,患者非常容易发生长时间且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脊柱畸形等症状及体征,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活动障碍或者死亡等,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当前临床工作中用于治疗该病的方法仍然以手术为主,该手术治疗方法创伤较小,能够快速缓解疼痛,缩短卧床时间,在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其中肌少症的发生与自然增龄以及骨骼肌功能、质量的丢失等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跌倒、骨折以及功能丧失的影响。而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会对骨折术后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不过相关研究仍然较少[4]。本研究就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术后死亡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获得更好地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2021 年2 月—2022年1 月收治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88 例的临床资料,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采用电子握力器对优势手握力测量,由此提示肌少症可能,女性<18 kg,男性<28 kg,采用生物电阻测量法(bio-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人体四肢肌肉量,后根据身高平方的比例获取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将握力及 SMI 值同时小于诊断界值时诊断为肌少症。将该组患者分为肌少症组(n=43)及非肌少症组(n=4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握力值较低,骨骼肌指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常规放置带声门下抽吸和气囊的塑料气管插管,并使用气囊将气体注入插管,对压力水平进行监测,使其达到25 ~30 cmH2O。在手术过程中,避免胃内容物和口腔分泌物的回流,之后使用心电监护进行严密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物理治疗。(1)评估每日痰量、肺部听诊结果、生命体征等,检查近期肺部X 线或CT 等影像学资料,确认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后续干预措施。(2)雾化吸入:取仰卧位,头略抬高并偏向一侧,责任护士按照医嘱,取室温下0.9%氯化钠溶液+1 mg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健康元海滨药业,国药准字H20203649,规格1 mg:2 mL)配置成5 mL 药液,加入雾化装置中通过气管套管完成雾化吸入,以化痰、加湿气道,3 次/d(9:00—10:00、15:00—16:00、20:00—21:00),15 min/次。(3)震动排痰:抬高床头30°,每60 分钟翻身1 次,并进行叩背排痰,每天9:00—10:00 和 15:00—16:00 雾化后,使用振动排痰仪对患者胸背部进行振动排痰,每次10 min。(4)有效咳嗽:指导患者深呼吸,然后咳嗽,当其在呼吸末咳嗽时,护士用双手迅速向内向上击打上腹部,助其排痰,一组重复5次,每天2 组,分别在9:00 —10:00 和 15:00—16:00。期间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开放式吸痰,每次吸痰持续时间不到15 s,结束后,高流量吸氧3 min。以上用时均为连续7 d。观察组采用徒手膨肺联合胸廓振动挤压排痰治疗。(1)成立团队:由护士长带队,协调4 名责任护士(分为2 个小组,分为A、B 护士)共同组建。由护士长对责任护士进行膨肺、胸廓振动挤压排痰等操作方法示范后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内容:操作前,护士A 会将消毒后的呼吸球囊从供应室中取出备用,之后根据患者每日咳痰量、影像学数据等相关情况进行病情评估,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徒手膨肺联合胸廓振动挤压排痰操作步骤,在稳定的心电图监测指标下进行操作。首先,使用振动排痰仪进行胸部振动排痰,将机器放置在稳定位置,打开开关,戴上叩击帽,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将叩击头朝向患者胸部,按下启动按钮,在治疗过程中稳定地握住叩击头,从外侧向上进行叩击,用时3 min;完成后护士A 将呼吸球囊的一端连接到氧流量表上,流速设定为10 L/min,另一端连接到气管插管管道,并以10 ~12 min/次的频率对呼吸球囊进行挤压,使其体积缩小至1/2,期间应注意按压节律要与患者自主呼吸节律一致,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呼吸对抗。之后由护士B 通过将患者的TV 增加到基线的1.5 倍来调整患者的人工呼气TV,即将呼吸球囊挤压到3/4,并在患者吸气末停止3 s 后大喊快速释放气囊的口令,护士A 在释放气囊的同时从肋弓边缘上方的腋前、后线进行手动胸部振动挤压,手掌顺着胸廓方向由外向内进行挤压,用时10 min。完成后立即进行吸痰,之后给予吸氧10 min,并使用集痰器记录痰液和吸痰量,球囊使用后送消毒室进行灭菌操作,每天1 次,连续7 d。两组均在干预结束后持续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局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年的再骨折发生率以及死亡率。(1)VAS 量表满分为10分,得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5]。(2)ODI 由10 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 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 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 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 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预后结局指标对比

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住院天数较长,术后1个月VAS 评分较高,术后1 个月内ODI 较高,下床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预后结局指标对比(x- ±s)

2.2 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 年再次骨折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

肌少症组术后1 年内死亡率高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 年内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术后1 年再次骨折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例(%)]

3 讨论

肌少症作为一类较为常见的骨骼肌萎缩性疾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人类力量开始减弱且活动能力也开始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这也使得人们生活质量降低,跌倒风险也不断提高,严重时甚至容易导致患者死亡[7]。由于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不断成熟,并在之后的临床以及基础研究之间取得了相对重要的进展;因此,通过从椎旁肌群的方向分析并研究了该病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椎旁肌群的退变程度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肌少症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物,且在正常的衰老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应地改变;同时椎旁肌肉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包括萎缩性改变及退行性改变等;同时骨骼与肌肉之间的作用被认为是紧密连接的,不仅局限于表面之间的连接,在内分泌以及机械作用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据报道指出,在2010 年在欧洲有关调查研究中,由于老年肌少症工作组提出了肌少症与年龄相关肌肉量减少的有关分析,认为肌肉量降低及运动能力降低可作为肌少症的可靠表现[8]。且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已经对新的肌少症共识进行了相关研究及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新型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这对肌少症的有关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9]。肌少症作为当前临床工作中用于预测患者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调查资料显示[10],在创伤性骨科中,肌少症以及脆性骨折之间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他研究报道证实,肌少症可作为评估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预后的一种常见的影响因素[11]。有临床资料显示,肌少症患者相比于非肌少症患者而言,具有更长的住院时间,或出现更多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12-13]。因此,肌少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并判断脊柱患者术后死亡率。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不仅可快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高度,也明显减少了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不过合并肌少症是否可造成不同的预后结局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及探讨[14-16]。

本研究中,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就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术后死亡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住院天数较长,术后1 个月VAS 评分较高,术后1 个月内ODI 较高,术后1 年内死亡率较高,分析结果可见,肌少症容易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预后指标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1 年内的再骨折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也需要临床工作者在术前增加对药物的应用,结合康复医学科以及营养科共同治疗,并早期实施营养干预,适当地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等,必要时采用止痛等对症药物治疗,由此保证患者可获得更好的预后结局[17-18]。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多将肌少症与瘦弱联系到一起,但肥胖患者也会合并肌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这就导致着如果在治疗期间只对瘦弱引起关注,非常容易引起不良的预后结局,甚至造成不良后果[19]。

综上所述,肌少症可增加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较为严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的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从而更好地对肌少症的作用机制及效果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肌少症腰段压缩性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运动预防肌少症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