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骨水泥弥散情况、脊椎结构参数及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3-10-30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9期
关键词:伤椎成形术椎体

孙 兵

(黄梅县中医医院,湖北 黄冈 435500)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发病原因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属于脆性骨折,脊柱、前臂远端、髋部、股骨颈等是本病的高发部位[1]。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以手术为主,目的是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其中椎体成形术较为常用[2]。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因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维持、改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脊柱的各项结构参数,从而保证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在椎体成形术中,根据骨水泥输送方式的差异可分为推杆式骨水泥输送法、液压式骨水泥输送法[3]。前者属于常规骨水泥输送方式,后者为改良式、新型骨水泥输送方式。本研究主要分析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骨水泥弥散情况、脊椎结构参数及功能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0 例。根据术中骨水泥输注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龄56 ~68 岁,平均(62.03±1.02)岁;骨密度t值.3.7 ~.2.3,平均(.3.08±0.20);骨水泥注入总量2.1 ~3.6 mL,平均(2.92±0.41)mL。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龄55 ~67 岁,平均(61.99±1.03)岁;骨密度t 值.3.6 ~.2.4,平均(.3.10±0.20);骨水泥注入总量2.2 ~3.5 mL,平均(2.98±0.40)mL。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P >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关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属于单椎体骨折。(2)年龄<70 岁。(3)满足椎体成形术指征。(4)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骨折、骨髓损伤。(2)临床资料不全。(3)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其他类型的骨科疾病。(4)存在沟通障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或严重感染。(5)血压、血糖控制不佳,或术中无法取俯卧位。(6)对输注的骨水泥存在严重过敏反应[4]。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法:取俯卧位,将腹部悬空,用C 型臂X 线机确定骨折的具体部位。常规行局部浸润麻醉(1% 利多卡因),对伤椎进行单侧穿刺,穿刺点位于椎弓根外上缘,穿刺针直径4.2 mm,一直穿刺至椎弓根内侧壁。侧位摄片,明确骨折部位椎体前中三分之一位置;正位摄片,显示椎体中线处。在C 型臂X 线机的引导下置入导丝,于椎弓根内侧壁处钻入精细钻,取出精细钻,应用推杆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观察组采用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法:取俯卧位,将腹部悬空,用C 型臂X 线机确定骨折的具体部位。常规行局部浸润麻醉(1% 利多卡因),对伤椎进行单侧穿刺,穿刺点位于椎弓根外上缘,穿刺针直径3.0 mm,一直穿刺至椎弓根内侧壁。侧位摄片,明确骨折部位椎体前中三分之一位置;正位摄片,显示椎体中线处。在C 型臂X 线机的引导下置入导丝,于椎弓根内侧壁处钻入精细钻,取出精细钻,应用液压推注部件将骨水泥旋转推注至骨折椎体内。两组均于C 型臂X 线机的透视下输注骨水泥,待骨水泥输注至伤椎后壁时停止推注。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 d、14 d、1 个月、3 个月)的疼痛程度,评估工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0 ~10 分,其中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剧烈。(2)对比两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优、良、差。评估内容为骨水泥于伤椎冠状面、矢状面四个象限内的分布面积,并计分0 ~8 分,得分越高,表示骨水泥分布面积越大[5]。优:伤椎冠状面、矢状面四个象限内的骨水泥分布面积积分为6 ~8分;良:伤椎冠状面、矢状面四个象限内的骨水泥分布面积积分为3 ~5 分;差:伤椎冠状面、矢状面四个象限内的骨水泥分布面积积分为0 ~2 分。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3)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及术后3 个月的脊柱功能,评估工具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6.7],共包括10 项内容,每项内容计分均为0 ~5 分,总分50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脊柱功能障碍越严重。(4)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的脊柱结构参数,由X 线检查测得,具体指标包括伤椎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比(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8]。(5)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椎体边缘骨水泥渗漏、临近椎体骨折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VAS 评分相比,P >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的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d、14 d、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的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VAS 评分的对比(分,±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VAS 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1 d 术后14 d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对照组(n=35) 8.69±0.13 7.50±0.21 5.10±0.42 3.02±0.19 1.69±0.20观察组(n=35) 8.70±0.11 5.12±0.19 3.02±0.19 1.82±0.14 0.53±0.10 t 值 0.347 49.719 26.694 30.081 30.691 P 值 0.729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骨水泥弥散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的骨水泥弥散优良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骨水泥弥散情况的对比[例(%)]

2.3 两组手术前后脊柱功能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ODI 评分相比,P >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的ODI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的ODI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ODI 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对照组(n=35) 40.20±4.02 31.09±2.85 23.05±2.05观察组(n=35) 40.19±4.01 24.50±3.02 11.02±3.06 t 值 0.010 9.389 19.323 P 值 0.992 <0.001 <0.001

2.4 两组手术前后脊柱结构参数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伤椎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比对比,P >0.05。术后3 个月,两组的伤椎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 个月,观察组的伤椎Cobb 角和椎体压缩比均较对照组小,椎体前缘高度较对照组大,P <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脊柱结构参数的对比(±s)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脊柱结构参数的对比(±s)

组别 伤椎Cobb 角(°) 椎体前缘高度(cm) 椎体压缩比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对照组(n=35) 13.06±1.52 8.96±0.26 1.82±0.12 2.01±0.18 0.30±0.02 0.24±0.03观察组(n=35) 13.07±1.49 7.52±0.27 1.84±0.11 2.30±0.15 0.31±0.03 0.14±0.02 t 值 0.028 22.728 0.027 7.322 1.641 16.408 P 值 0.978 <0.001 0.470 <0.001 0.105 <0.001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其中发生椎体边缘骨水泥渗漏、临近椎体骨折各1 例),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其中发生椎体边缘骨水泥渗漏、临近椎体骨折各3 例),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χ²=0.742,P=0.389。

3 讨论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脊柱骨折患者的占比较高[9]。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后,患者的脊柱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10.12]。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此类人群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的难度较大[13]。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以手术为主,其中椎体成形术较为常用。手术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可明显缓解,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促使患者脊柱功能尽快恢复[14]。椎体成形术中,存在两种骨水泥输送方式,即推杆式、液压式。既往临床常用推杆式骨水泥输送法,但此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穿刺针较粗、骨水泥注入的精准度不高、无法准确掌握注入量等[15]。同时,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伤椎周围多存在重要血管,且与重要器官距离较近,易受术中体位的影响而导致透视影像的清晰度欠佳。与之相比,在椎体成形术中采取液压法输送骨水泥穿刺针直径较小,可充分调节控制骨水泥输注时的压力,减少骨水泥渗漏事件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d、14 d、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的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的骨水泥弥散优良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 <0.05 ;术后1 个月及3 个月,观察组的ODI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 <0.05 ;术后3 个月,观察组的伤椎Cobb 角和椎体压缩比均较对照组小,椎体前缘高度较对照组大,P <0.05。提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改善脊柱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有确切疗效。这与相关报道[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小有关。后期可通过开展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有效保障骨水泥的弥散效果,改善脊椎结构参数及功能,减轻术后疼痛。

猜你喜欢

伤椎成形术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跨伤椎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的疗效分析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