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工程”教材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探究

2023-10-29张慧敏

教育观察 2023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学育人思政

张慧敏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课程思政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旨在把价值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培育真正满足国家战略发展之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课程思政以“思政”为灵魂,思政重在“育人”,以“课程”为抓手,课程立足“专业”,持续深入推进,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社会演变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学习农村社会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认识中国国情,深化对社会学一般理论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群体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人力资本。本文以“马工程”教材为依托,旨在探索和积累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手实践资料,助力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交流分享,使其成为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一门学科。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与重要标准。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教材选用理念和OBE理念两个方面。

(一)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是相应课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本文所探讨的农村社会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农村社会学》是“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贯穿教材编写始终。《农村社会学》秉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农村社会学学科的引领作用。教材《农村社会学》各章节内容的编排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注重马克思主义相关解释的运用。因此,该教材是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依托的有效蓝本,能够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二)OBE理念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OBE理念强调以成果、目标为导向来构建教学体系,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体系为中心到能力达成为目标。[2]成果导向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目标设计、内容建构、教学实施和成果评估等,其核心是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课程定位建立在社会发展、学生期望及职业要求之上,并据此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指标,进一步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相应的课程教学实践。秉承“按需施教”的理念,目标设计、内容建构、教学实施和成果评估等都以学生能力指标为核心及依据进行构建,立足社会所需的人才及人才所需的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农村社会学》教材共编排了包含绪论在内十个章节的学习内容,结合笔者任教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在此选取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五个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分享。具体如表1所示。

三、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评价占据重要地位,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教学评价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有着重要影响。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评估与督促。[3]

形成性评价包含课前预习、考勤签到、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课堂演讲与展示、自主学习笔记、课后作业(以章节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由结课小论文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占教学评价的比例不低于50%。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与考核,建立系统的反馈、激励和改进机制,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拓展,以此保证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思政教育的渗透与吸收。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活动安排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辩论,提升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程思政体验感。这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思政元素和素材是接地气的,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进而让学生自主挖掘身边的思政元素和素材,在思考问题和分享观点时主动融入思政内容,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教学特色

本文探索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可以概括为“1+2+3”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综合两种视角、连接三个课堂。

(一)贯穿一条主线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描绘了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图景。作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始终坚持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贯穿乡村振兴战略这条主线。

近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针和新政策,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素材。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条主线,让学生在时代大背景下,感受“三农”新变化,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敬农民”的“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潜移默化中为乡村建设与发展培育和集聚人力资源。

(二)综合两种视角

学术界对于城乡问题的关注与讨论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论争,就曾激起全社会范围内关于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探讨。[4]这场论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解读,甚至一度出现“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历史证明,这种割裂城乡的“二元对立”无论是对城市建设还是乡村振兴都是有局限的。“城市中心论”和“农村中心论”都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必然要面对并回应这些论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5]因此,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注重综合两种视角,突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市为背景,乡村为前台”的课程特色。不割裂城乡,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诸如“乡村振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国家政策与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三)连接三个课堂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堂,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习得的主阵地,是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一环。专业课实习实训作为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优质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都具有积极作用。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学科前沿讲座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三课堂,有着丰富的主讲人资源,能够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学科前沿讲座中领略业内大家风采,在学术前辈多样的人生中观照自己的生活际遇和道路选择,进而在情感共鸣中找寻启迪和出路。

农村社会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把上述三个课堂连接起来,在课堂思政教学之余,积极带领学生深入学校所在城市的农村地区,进行点对点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劳作和调研的过程中,获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认知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学科内知名学者的相关前沿讲座,并就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以这些知名学者为榜样,立志为学科发展和乡村建设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三个课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中内化知识习得、能力养成和价值塑造,真正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思政。[6]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经过不断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总结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在教学中持续突破和创新。首先,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只是专业知识的逻辑性组织,更强调思政元素和素材的有机融入。要想让课程思政浑然天成,丝毫不显得突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程思政接受度,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绣花”功夫,精益求精。其次,课程评价需要更加细化。这就要求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测量指标,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且全面的评价。最后,要进一步提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度和认可度较高,远程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检验思政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效果,即培养我们通常所说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7]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化、提炼和升华了思政育人理念的专业课程。思政精髓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现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赋予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核心与灵魂。

课程思政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真正让教师能够思政、善于思政、愿意思政;让学生爱上思政、读懂思政、享受思政;让师生在课程思政的良性建构中,教学相长、互相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社会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