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体验理念下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10-29

教育观察 2023年23期
关键词:律动音乐作品旋律

高 慧

(扬州市汶河小学,江苏扬州,225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1]

音乐学习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深入理解并重视艺术体验这一课程理念的实践内涵对更好地开展艺术课程十分重要。以音乐课程为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欣赏、表现、创造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走近音乐、提高音乐艺术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要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遵循“艺术体验”理念,丰富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领域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音乐感悟力的策略

同样的歌曲作品被不同的人倾听,会被解读出不同的内涵;同样的歌曲作品被不同的人演唱也会传递出不同的感受。听众会分辨出谁唱得更有特色,谁唱得更打动人。这是因为人的感悟力有所不同,对歌曲的理解、感悟深度不同,表演出来的层次也会不同,感悟力高的演唱者的歌声能够引起听众更多的共鸣与共情。由此可以看出,歌声是对歌曲感悟外在、基础的表现。

(一)重视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情绪通过音乐要素的规律变化表现出来,进一步引发人的想象,给作品带来内在张力。

以苏教版二年级歌曲《草原上》为例,《草原上》是一首速度稍慢、节奏宽疏、旋律悠扬的歌曲。考虑到歌曲的要素特征,教师首先会用柔和连贯的歌声来表现草原广阔无边的特点。之后再演唱这首歌曲时,教师会将速度加快,适当加以节奏的变化,用轻巧、有弹性的方式演唱,歌曲传递的情绪立刻变得欢快起来,呈现出草原上孩子们热烈欢歌的场景。教师基于二者的不同,可以向学生介绍音乐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地以柔和连贯或以轻巧快速的方式演唱,感受不同演唱方式传递的不同情绪。教师在课堂中,随机提问学生“喜欢哪种方式”,有的学生反馈“我喜欢柔和的”,有的学生反馈“我喜欢轻快的”。教师再回应学生“喜欢柔和歌声的学生,性格相对沉稳,喜欢轻快歌声的学生,性格相对活泼”。教师将歌曲与音乐要素联系起来,再将音乐要素与人的性格联系起来,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的体验。

又如乐曲《野蜂飞舞》,一开始是一连串短促强劲的十六分音符,旋律急速下行,形象地表现了一群野蜂突然蜂拥而至的场景。过程中乐曲曲调忽高忽低,力度忽强忽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半音级进的旋律回旋上行或上行,形象地表现了野蜂成群盘旋乱舞的场景。乐曲最后,旋律急速上行,戛然而止,仿佛蜂群快速飞向天空突然消失不见。音乐要素的丰富多变使乐曲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播放曲目后,教师询问学生“听曲目时,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有的学生反馈“感受到早晨爸妈催促自己吃早饭、背书包、穿鞋子的急促感”,有的学生反馈“想象到全校放学后,学生跑出教室,涌向校门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急促的旋律给人呈现急促的场景,这是音乐要素的作用。音乐能够带给人想象和画面,跟随音乐,找到独特的个人体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教师通过具象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知音乐要素,寻找个人的音乐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

(二)重视教师示范

歌曲由作曲家创作出来属于一度创作,被不同的演唱者演绎属于二度创作。音乐作品被演唱者赋予不同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心不开,嗓子堵;情不入,声音涩”,这句话讲的是唱歌要感情充盈,才能声音洪亮。教师带领学生唱歌前要示范,不只是示范歌曲演唱技巧,更应该示范如何充沛个人情感,打开心房去唱歌,向歌曲注入个人情感。教师需提醒学生关注教师唱歌时的情感状态。例如,教师唱一些深情的歌曲时,学生反馈“感觉快哭了”。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刻,给予学生歌曲演唱的情感酝酿技巧:“不管是不是真的快哭了,得让听众觉得快哭了,就说明演唱这首歌曲的情感到位了”“不要怕抒情或羞于表达个人情感,我们要借助艺术作品来表达情感,这就是二度创作”。教师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创,让学生的歌声灵动起来。

在演绎音乐作品前,教师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情感等,充分挖掘音乐作品蕴含的艺术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用自己的歌声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力。

(三)重视文化理解

音乐作品应与地区特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人文生活,以及思想情感相联系,将音乐作品纳入文化语境中感受、品悟,提高音乐课堂的文化品位。[2]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轻松风趣。整首歌曲依照河南方言的发音行腔,衬词“哪哈咿呀哎”具有浓郁的河南豫剧韵味。教学前,教师通过河南盛产牡丹这一地方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方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河南方言爽朗简练的风格,了解方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征。学唱环节,教师结合河南豫剧的唱腔风格指导学生首音加重和句尾甩腔,体会歌曲旋律和方言的巧妙结合。拓展环节,教师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南民歌体现了河南人豪爽热情的性格特点,与江南婉约含蓄的性格形成对比。教师将两首歌的旋律、调式、音程跳动和歌词全方位进行比较,加深学生从歌曲到文化的感触与体会。地方歌曲能够体现地方的人文特色,这是地方歌曲的内涵与韵味所在。[3]

听到地方民歌时思考民歌的背景资料,能够加深对民歌传递出的文化特色的理解。这是一种理解音乐歌曲的文化的途径,了解歌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词与曲,而是深入理解其内涵。依照该方法,教师与学生皆可收获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三、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策略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律和动紧密联系。以趣味唱游、体态律动、情境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理解、表达音乐,是学生在歌唱以外表达对音乐作品感悟的另一种形式,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

(一)趣味唱游

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活动内容,适合应用于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低年级歌曲大多结构短小,多为儿歌、童谣。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相应的动作设计,根据歌曲节奏进行相应的唱游设计等。趣味唱游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跟随歌曲律动和即兴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记忆歌曲的旋律。[4]例如,新疆歌曲《亚克西,巴郎》表现了一位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小巴郎的形象。结合实际,这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可以设计叠被、洗脸、刷牙等动作。学生结合日常实际表演歌曲,既能够轻松记住歌词,又能在律动中培养节奏感。

(二)体态律动

人在听歌或演唱歌曲时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律动身体,这是一种天性。尽管学生的演唱能力不一样,但是体态律动能成为帮助学生和音乐相融的最佳途径之一。柯尔文手势是指运用手在身体前的高低位置,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的一种手势。教师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音高较为具体的空间位置,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了解音高内涵。

《儿童团歌》是一首典型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踏步走,加以行进路线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节拍特点。类似的歌曲还有《法国号》,教师可以利用华尔兹舞步让学生感受节拍特点。[5]合唱歌曲,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声部的旋律音高和节奏,辅以不同的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同样的还有土家族歌曲《乃呦乃》合唱版本:第一声部旋律跳跃灵动,教师可以设计左右踏点步的方式,边动边唱;第二声部旋律舒展连贯,教师可以设计左右连贯摇摆的方式边律动边唱。不同的动作与不同感觉的旋律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两句旋律,更好地体会不同旋律传达出的不同情绪。

(三)情境表演

新课标设置的学习任务是,1—2年级是情境表演,3—9年级是小型歌舞剧表演,二者均需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均需要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一定的理解。学生调动脑、耳、心、四肢才能较好地表达。因此,情景表演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基本且重要的手段,能够提升学生艺术领域核心素养。跟随音乐的律动,演绎情境,可以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音乐欣赏课《邮递马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想象邮递员驾驶马车的情境。乐曲的开始节奏规整、明快,可以引导学生表演驾驶着马车行走在送信的路上。随后的两处高音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甩马鞭的动作。之后,音色变得低沉,但很快又转回之前的音色。此时,有的学生联想到的是马车行走的道路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联想到的是邮递员停下马车,敲门送信。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情境。乐曲第二乐段,随着旋律的上行、下行,学生想象自己在颠簸的路上驾驶马车,随着节奏摇晃身体,想象并体会邮差工作的艰辛。乐曲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心情,配合着音乐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演绎出邮递员不畏艰难、继续前行的形象。

四、培养学生音乐编创力的策略

编创是综合运用所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对音乐进行编排或创作。编创涉及两项内容,一是与音乐有关的、能够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表演,二是运用音乐节奏、旋律、歌词、律动等,对相关元素进行创作。

(一)低年级段学生编创音乐歌词

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能让音乐创造力成为令人生畏的代名词。教材中编创歌词、节奏、动作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启蒙,最初的编创就是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歌曲《夏天的雷雨》是一首谜语歌曲,采用提问的方式唱出自然现象的特征。这首歌曲只出现了第一段歌词,学生需要回答第一段的问题,将答案创编为第二段歌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填写个性化词汇,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编创,表扬完成创编的学生。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作初心,为学生以后的音乐编创奠定基础。

(二)中年级段学生组成创编团队

中年级段的学生可以组成音乐创编团队,由群体智慧激发创造热情。教师可以安排5人左右一组,并给予每组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歌曲进行改编。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曲,相互沟通、探讨,更改歌曲的节奏、律动或歌词,以团队的形式演绎歌曲。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歌曲的重新改编,实现音乐创编。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演机会和时间,并在每组学生表演后及时点评。

在课堂实践应用时,教师发现学生尝试使用现代技术创编音乐。例如,在学唱《故乡恋情》后,学生使用音乐软件为歌曲编配了合适的伴奏。组成团队对音乐进行创编,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也让课堂乐趣横生,使学生乐于参与。

(三)高年级段学生创编音乐故事

新课标提到,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听到的音乐表达个人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高年级段的学生读写能力与理解能力已经有一定的水平,故教师可鼓励学生基于歌曲创编音乐故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对音乐歌曲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例如,教师让高年级段学生编写《打字机之歌》故事。一名学生的故事如下:一位公司职员,一天的生活从送孩子上学开始,接着到公司上班,从事打字工作,日复一日,规律且枯燥。教师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学,这段情节是否多余?学生解释道,送孩子上学是长达十几年的家庭工作,成年人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既要承担父母的责任,也要承担工作的责任。由此可见,高年级段学生围绕一段音乐创编的音乐故事,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将生活经验融入音乐,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五、结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同一首曲目有多种演绎方法,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情绪。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畅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音乐课堂形式。

感悟力、表现力、创造力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基础,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音乐表现的过程也是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灵动的歌声、律动的肢体、跃动的思维进行艺术体验。在新课标倡导的艺术体验理念下,教师要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寻找有趣、高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艺术领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律动音乐作品旋律
春天的旋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7月,盛夏的旋律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