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有关“虎”的俗语对比研究

2023-10-27陈子洋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俗语

陈子洋

【摘要】中韩两国咫尺为邻,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曾被朝鲜半岛广泛接受,同时韩民族也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固有文化。可以说,中韩两国的文化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些都在语言上有所体现。本文以中韩有关“虎”的俗语为研究对象,从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对比,以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从而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韩文化;虎;俗语;象征意义;对比研究

【中圖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30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从古至今双方一直保持着多层面的互动和交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中韩两国都与虎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国人民既对虎怀着畏惧和崇尚,又各自赋予了虎不一样的象征意义,同时有关“虎”的俗语在两国人民的语言表达和日常交流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俗语的定义

俗语是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被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以及这个民族的特征存在密切关联。[1]中韩关于俗语的概念众说纷纭,可归纳整理为以下几点:

徐宗才在《俗语》中主张:“俗语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2];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韩国NAVER知识百科把俗语定义为:“俗语是一种为了达到教训或讽刺的目的,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叙述某一事实的简洁习语”[3];《高丽大学韩中词典》指出:“俗语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包含着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简短话语。”

总的来说,上述中韩有关俗语的定义在表达方面虽有差异,但本质大致相同,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从广义上来说,俗语是指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其中包括俚语、该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从狭义上来说,俗语是指具有自己特点的一种语类,是指那些通俗的并且形象的定型语句。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依据广义层面的俗语进行比较分析。

二、象征意义的对比

自古以来,中韩两国一直存在大量有关“虎”的俗语。在两国俗语的具体使用过程中,除了一部分为人们所熟知的正面象征意义之外,表示残忍、伪善的负面象征意义也比比皆是。本节将从中韩关于“虎”的俗语的象征意义着手,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正面意义

1.勇猛

例句①和⑦均直接指明老虎是百兽中的王。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是勇猛和威严的象征。同样地,韩国人民也历来就把老虎看作山君、灵物,认为老虎是一种可敬可爱的动物,因此常常把老虎比作威武勇猛,深明大义的将军或领袖人物。例句②和⑧意为如同老虎长上了翅膀,老虎本就是勇猛威严的百兽之王,再生出一对翅膀,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两句俗语在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中,均用来比喻原本就强而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大。

2.舔舐

上述例句均意为即使是凶猛的兽类,也知道疼爱子女。其中,例句①和④比喻纵然老虎十分凶恶,但也绝不肯吃自己的幼崽,通常指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于天性。同样地,例句②和⑤是指像老虎和狼那样凶狠的野兽,也知道父子的情分,比喻无论多么可怕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子女存有温情。除了例句④之外,其他例句都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先勾勒出老虎凶狠和残暴的形象,再突出老虎的舐犊之情。

3.气节

例句①又作“虎死不落架”,指猛虎虽然死去,但是威风依然存在,比喻英雄豪杰身处厄运之中,仍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凛凛不可犯。例句⑤意为即使老虎死掉了,它威严的气势也不会随之消逝。例句②和⑥意为就如同老虎死后会留下一张珍贵的毛皮一样,人死后要留下美名,比喻人的一生应在光明正大和有所作为中度过,切不可苟且偷生。[4]上述俗语在营造虎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的同时,还为虎勾勒出了铮铮铁骨的形象。

(二)负面意义

1.残暴

从古至今,在中韩两国的文化中,虎的象征意义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除了与勇猛、强大的正面形象之外,最主要的一种负面观点认为虎不仅残杀其他动物,还伤害人类,因此虎是穷凶极恶、十恶不赦的猛兽。具体而言,例句①又作“刚出虎穴,又入狼窝”,意为刚刚逃离一个险境,又陷入另一个险境。[5]例句⑤与中国的古话“祸不单行”意思如出一辙,都用来比喻逃过一劫又来一劫。例句②指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例句⑥意为残酷的政治比老虎更可怕。这几句俗语都突出了老虎的凶残暴虐,同时也表达了中韩两国人民对于残酷剥削的暴政表达出的强烈厌恶之情。

2.虚表

顾名思义,例句①是指用纸做的老虎,比喻貌似强大,实则虚有其表的人。例句③的字面意思也为纸做的老虎,引申意指那些外表强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这两句俗语均用来比喻外强中干的人或集团。例句②和④均意为虽然羊披上了虎皮,但本质还是羊,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上述例句都可以用来形容自身没什么大本事,却总是喜欢装腔作势的人。

3.遗患

上述例句意义相仿,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均为放走敌人,只会留下祸根,贻害无穷的意思。从深层含义上来讲,这些例句都具有一定的训诫之意。此外,仔细观察中国的俗语不难发现,除了“虎”之外,例句③还使用了“蛇”这一意象。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通过“养虎”“养狼”“养蛇”等词语来表示对错误的姑息和纵容。

三、文化内涵的对比

虎自古以来与人类各据一方,对峙共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既惧怕虎的凶残,又崇尚虎的勇猛,这种对虎的复杂情感逐渐形成了各种传说、典故和俗语。本节将聚焦于部分中韩有关“虎”的俗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筛选和提炼出其中与文化息息相关的部分,从不同角度剖析中韩两国的人文习俗和文化传统。

(一)中国虎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原始猎民世代尊崇虎为图腾神。传说中,羌戎族是旧石器时代末期以伏羲为首的氏族统称,虎是他们的图腾神。虎伏羲图腾构成了中国虎文化的文明传统,伏羲本為原始虎图腾,秦汉以后有了以龙为真命的思想,尊伏羲为三皇之首,便将伏羲的虎形改成了人头龙身。因此,中国民间流传着大量与龙和虎相关的俗语,例如“龙不离海,虎不离山”比喻权势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权势的特定范围;“虎伏深山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比喻有野心的人潜伏起来等待时机到来。

作为自然界的百兽之王,中国人畏虎也爱虎,虎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常常在俗语中用“虎”来象征地位和声望。例如“狐假虎威”“得胜狸猫强似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俗语都生动地展现出了老虎在动物界的威望。同时,虎也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权力的象征,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下达军令的印信便是虎形的,称为“虎符”。源于《易经》的俗语——“风从虎,云从龙”意为虎啸风生,龙吟云出,比喻有相同特质的东西会相互感通,表明了虎在中国人心中拥有一种不可触犯的权威和力量。

在中国百姓心中,虎还是威武雄壮、胜利荣耀的化身,虎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勇武之士称“虎臣”或“虎将”,敢谏之士称“殿虎”,科举皇榜称“虎榜”,兵器称“虎头刀”,虎皮也会用来做披风、座椅等以显示能力和权威。[6]众所周知,黄忠是三国时期西蜀五虎上将之一,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年过古稀仍能够在定军山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一战威震天下。“黄忠七十五,正是出山虎”正是形容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志气和本领仍不减当年,就像出山虎一样勇猛,迎来厚积薄发的时机。

时至今日,中国民间仍流传着一种送老虎模样的儿童用品的风俗,其主要用于驱邪避灾,祈愿孩子健康成长。举例而言,中国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的传统习俗就是要给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送孩子老虎枕等,这些都是希望孩子能得虎庇佑,像虎一样活泼健康,勇武出众。[7]与之相关的俗语有“将门虎子”“虎虎生威”,前者意为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比喻后生子弟不辱门庭,后者意为像老虎一样有着令人敬畏的气势,这是中国人在虎年里最常见的祝福语,体现着对虎的崇尚。

(二)韩国虎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韩国曾一度被称为“虎谈国”,老虎不仅是韩国人最喜欢的动物之一,它还是被看作是韩民族的神灵。若论起韩国与虎的深厚的渊源,那便要追溯到韩国的建国神话《檀君神话》。在《檀君神话》中出现的虎是无耐性和失败的象征,通常被认为象征着以虎为图腾的部落败于以熊为图腾的部落。[8]相反地,在关于后百济的创建者甄萱的传说中,甄萱是被老虎喂养大的孩子,他长大后“体貌雄奇,志气倜傥不凡”,虎在这里成了的甄萱保护者和养育者。此外,在《三国遗事》中,老虎也多次以神的使者身份或者神的身份出现,拯救了某位王。[9]

实际上,由于山地占韩半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山岳崇拜思想的影响之下,韩国人才逐渐产生了虎崇拜,因此韩国人把老虎看作是山神或者山神的使者,并尊老虎为“神兽”。在朝鲜后期实学派思想家李圭景的《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老虎被称为“山君”,这便是山岳崇拜和虎崇拜的结合。“백두산 호랑이”意为“白头山虎”,即“白虎”。在韩国的民间传说中,活到五百年以上的老虎才能成白虎,白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灵验的,白虎几乎等同于神或人的化身。

在韩国文化中,由于虎具有勇猛、决断、敏捷、威严的特征,其被韩国人视为军队的象征,这主要体现在军队的名称和战旗的图案上。朝鲜时代一品、二品武官的官服上绣着虎豹图案的补子,官员的家宅也会安置虎皮屏风以彰显权威和地位。这种老虎象征着威严和权势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的底层大众,随之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俗语。例如“호랑이도 위엄을 잃으면 쥐같이 된다”比喻高官显贵一旦失去权势,也会成为一介草夫;“범도 대호라면 좋아한다”比喻气势再威严的人,听到好话也会心情愉悦[10]。

在韩国民间,虎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也被赋予了很多负面的认知和意义,成了恶势力的代表。例如“피 맛 본 호랑이”意为尝过血的老虎,比喻如果吃了人的老虎不断地吃人,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继续下去;“범보다도 더 무서운 것이 남의 변돈이다”意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借用别人的钱财,比喻债务的利息会不分昼夜地增加,如果还不上债,便会家破人亡。

四、结语

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双方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越交往环境,双方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中,俗语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韩有关“虎”的俗语为切入点,通过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明晰了中韩两国在历史渊源、民俗习惯、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等多个方面的异同,洞悉了两国所具有的文化共性远多于个性,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宗艳艳.中韩俗语异同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4):62-63.

[2]徐宗才.俗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네이버 지식백과] 속담(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 한국학중앙연구원)[EB/OL].[2023-03-03].https://terms.naver.com/entry.naver?docId=795042&cid=46643&categoryId=46643

[4]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7.

[5]김경섭.조중·중조 속담대응사전[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153.

[6]徐荣.中韩虎文化对比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2,(03):105-109.

[7]이명아.중국어 속담에서 호랑이의 의미 자질 분석[J].동북아 문화연구,2022,(73):139-150.

[8]김종대.한국문화의 원류,〈단군신화〉에 나타난 곰과 호랑이의 상징성[J].다문화콘텐츠연구,2008,(04):15-22.

[9]马佳.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0]유양.한중 속담 대비 연구——“용”과“호랑이”에 관하여[D].건국대학교,2015.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数字俗语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韩国俗语翻译中的几点问题——举例分析中韩国俗语的误译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