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2023-10-27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7期
关键词:肌群肌力患肢

沙 伊 王 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上海 200092

现阶段,临床对下肢骨折多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康复普遍较长,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2]。抗阻训练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用的一项训练方式,能够锻炼下肢平衡、协调能力,提高下肢肌力[3]。但多数老年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和术后康复的正确认识,对康复训练的重视不足,影响下肢功能恢复[4-5]。行为转变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既往研究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高血压、乳腺癌等疾病的干预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影响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6-7]。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总结临床康复训练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21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96 例。纳入标准:①下肢骨折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意识清晰;③出院后有家属照顾;④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③精神障碍;④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④既往下肢外科手术史;⑤合并恶性肿瘤。脱落标准:①患者主动退出研究;②未完成研究中指标评估;③随访期间失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8 例)和对照组(48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28 例;年龄61~74 岁,平均(65.38±4.29)岁;骨折原因:跌伤24 例,车祸伤21 例,高处坠落伤3 例;下肢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8 例,股骨颈骨折20 例,胫骨平台骨折10 例。对照组男23例,女25 例;年龄61~72 岁,平均(65.73±4.70)岁;骨折原因:跌伤28 例,车祸伤18 例,高处坠落伤2 例;下肢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20 例,股骨颈骨折16例,胫骨平台骨折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XHEC-D-22-260)。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弹力带进行常规抗阻训练干预。①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患者取平卧伸膝位,背伸踝关节,感觉大腿肌肉群有紧张感后,将弹性带固定于踝部,垂直向上牵引,带动患肢进行抗重力运动,训练15min/次,3 次/d。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与床面呈45°,将弹力带固定于患肢足踝部,护士将弹力带顺重力向下牵拉5 cm,指导患者抗重力抬高患肢,坚持20 s 后再放松2 s,训练20 次/组,3 组/d。③髋关节内收、外展抗阻训练:患者将患肢抬离床面,护士以弹力带固定患肢足踝部,将弹力带沿相反方向牵拉,指导患者作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训练20 次/组,3组/d。④伸展抗阻训练:指导患者膝关节屈曲,向上抬离床面,将弹力带绕过足底,两手握住弹力带头端,令患肢做向上蹬踩训练,训练20 min/次,2 次/d。

观察组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干预。①前意向阶段:护士与患者进行深入交谈,了解患者对康复训练的看法,评估可能影响训练结果的阻碍因素,如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训练耐受程度等。②意向阶段:根据前意向阶段的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知识宣教,耐心讲解抗阻训练的重要性;若患者对康复训练不重视,可向其重点介绍不配合抗阻训练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并列举临床实际案例以引起患者重视;若患者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可对其进行多次健康教育,直至其掌握术后康复相关知识;若患者心理状态不佳,护士应耐心聆听患者的主观感受,鼓励、安慰患者,以改善其心理状态。③准备阶段:为每例患者发放下肢骨折术后抗阻训练手册,结合主治医师意见和患者实际情况与患者共同制订抗阻训练方案,并确立短期康复目标;提前告知患者训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开始训练时患者可能会觉得较为艰苦,此时应充满信心;抗阻训练较为漫长,需要患者在训练中保持恒心;另外,训练中患者可能会摔倒,需时刻保持小心。④行动阶段:指导患者采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训练方法、时间与对照组保持一致;若患者在训练中因疼痛而不积极进行抗阻训练时,医师可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并鼓励患者坚持配合训练;定期评估患者康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抗阻训练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对患者训练中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赞扬,使患者坚持配合训练。⑤维持阶段:患者出院后,护士定期与患者取得联系,对患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指导性意见,以巩固训练效果;与家属协商,督促患者完成训练,给予患者家庭支持,安慰、鼓励患者,增强其训练信心。两组均干预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髋关节肌力:于干预后应用肌力检测仪(广州维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01165A)检测两组屈曲肌群肌力和伸直肌群肌力。②下肢功能:出院后采用电话或短信随访3 个月,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ies function scale,LEFS)[8]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随访3 个月时的下肢功能,LEFS 共计20 项条目,每项0~4 分,总分80 分,评分越低代表下肢功能越差。③生活自理能力:采用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9]评价两组出院时、随访3 个月时的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包含6 项条目,每项0~4 分,总分为24 分,>16 分代表生活自理能力低下。④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比较(N,)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比较(N,)

注t1、P1 为两组干预前的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后的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及随访3 个月的LEF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LEF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 个月,两组LEF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及随访3 个月的LEF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及随访3 个月的LEFS 评分比较(分,)

注LEFS:下肢功能评定量表。

2.3 两组出院时及随访3 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SM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 个月,两组PSMS 评分均低于出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出院时及随访3 个月的PSMS 评分比较(分,)

注PSMS: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 例,骨折延迟愈合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3%(3/48),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骨折延迟愈合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7%(2/48);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673)。

3 讨论

既往,临床多通过抗阻训练来提高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肌力,改善下肢功能,但训练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疼痛、并发症等,会降低患者训练效果从而影响肢体功能恢复[10-12]。行为转变理论认为,根据个体的需求确定行为干预策略,可直接影响个体对目标行为的处理方式。行为转变理论目前已在子宫内膜癌、糖尿病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3-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可改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屈曲肌群、伸直肌群肌力。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前意向和意向阶段中,护士先了解患者对康复训练的看法,能够找出影响训练效果的阻碍因素,接着根据阻碍因素制订应对措施,可解决患者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训练效果[18]。准备阶段中,护士结合医师意见和患者个体情况制订训练方案,并与患者确定康复目标,可提高患者训练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地参与到抗阻训练中,从而提高下肢肌群肌力[19]。行动阶段着重对患者行为的干预,护士在训练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训练情况并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可不断巩固患者训练效果,缩短术后康复进程[20]。最后,维持阶段中护士通过家属引导患者坚持训练,能够持续影响患者的行为,促进其机体康复,且护士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指导其训练过程,可显著提高抗阻训练效果,从而加速患者康复[21]。

本研究还发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可改善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院内干预中,护士通过不良情绪疏导、健康知识教育等方式,可提高患者康复信心使其主观配合训练,促进下肢功能恢复[22-23]。此外,在行动阶段中,护士在患者因疼痛而不积极进行训练时,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可改善其疼痛症状,使其坚持完成训练,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3]。社会支持系统是下肢骨折患者疾病康复中最具潜力的资源,决定了患者院外能否坚持进行抗阻训练[24]。在维持阶段,护士借助家属的力量将院内干预延续至院外,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提高康复信心,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5-28]。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患者例数较少有关,未来还需纳入大样本量验证。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可改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提高肌力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肌群肌力患肢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