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课 深刻理解新时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2023-10-25孙凌宇

党课参考 2023年14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孙凌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的“十三个方面成就”,总结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第三个方面成就是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努力向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进发。如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深刻理解新时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更好地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确保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3—2021年,我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14、2016、2017、20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车轮已滚滚向前、不可逆转。

(一)创新发展成效斐然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整体上看,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且明显具有继续上升的优势和潜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2021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562万人年,比2012年增长73.1%,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956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7%;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2022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了3万亿元。从发明专利量来看,截至2021年末,全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达到359.7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发明专利有效量居世界首位。

(二)协调发展进步明显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13—2021年年均增长6.4%。2013—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6%、9.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量增质升。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0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90.7%,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提高7.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效率持续提高。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价格计算)为146380元/人,比2012年增长80.3%,2013—2021年年均增长6.8%。在需求结构方面,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0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51.7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013—2021年,第三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年均均增长8.9%。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顺利推进;2013—2021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5%、7.7%,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5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活力显著提升,一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方面,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9个百分点;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缩小至2021年的2.50,人均消费支出之比由2.57缩小至1.90。

(三)绿色发展态势向好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污染防治方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下降34.8%;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在能源生产使用方面,能源生产使用调整优化,能源革命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2021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26.4%,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5.5%,提高11.0个百分点。在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方面,生态修复工作和国土绿化工作成效明显。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提高1.41个百分点;2013—2021年,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3.4万平方公里。在人居环境方面,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末,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7.5%、99.9%,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15.1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0%,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四)开放发展更加深化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贸易强国建设纵深推进,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在贸易规模方面,货物贸易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202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5.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1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贸易结构方面,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1.6%,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体现高附加值服务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出口额分别为2012年的5.0倍、2.7倍。在投资方面,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73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53.1%,再创历史新高,保持全球第二;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52亿美元,对外投资稳步增长;2013—2021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281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从6.5万亿元增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同期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5.0%提升至29.7%;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613亿美元。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航。

(五)共享发展持续加强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力扩大就业,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在消除贫困方面,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快于全国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面对疫情冲击,2021年各方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就业方面,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3—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在生活水平方面,全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实际增长6.6%,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41.8輛、259.1部,分别比2013年增长147.3%、27.5%。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网织密兜牢。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8323万人。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有关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行动指南。正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确定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都是首要性的、引领性的。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鲜明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问题上作出的重要论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搞清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了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来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来看,要求我们在高质量的供需体系有效衔接、国民经济畅通循环中形成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

高质量发展既强调量,更强调质。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视角看,资源配置方式要从以生产供给为中心转向提升要素质量。当前我國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了几个特征,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

一是不断提升创新驱动的效率。除科学技术创新之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还包括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更为广泛的创新,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创新范畴,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多元治理的创新驱动效率提升的体系,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化解了多种风险,即收入分配格局再调整导致的、过度无效投资导致的、经济杠杆率持续拉升导致的、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的、市场化和相对成本体系调整导致的经济增长过快减速风险。三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强调绿色、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遵循客观规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业化动力边际递减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人口转型和经济服务化,在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下,原有发展模式无法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更加强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五是更好推进城市群发展。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针对中国的经济条件、禀赋条件、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必须发挥好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六是加强经济社会融合。高质量本身是发展状况和治理状况的表现,需要通过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来实现,需要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充分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是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中国经济引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党中央具有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这是我们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主心骨。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形势越是复杂,挑战越是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经济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能够显著增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都源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三)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就能站稳人民立场,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能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只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其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我国就一定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四)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崭新创造,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時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要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要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要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要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要积极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六)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新时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的成功运用。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好成效,就必须持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战略上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在新征程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三是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并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四是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要坚持战略设计和战术运用有效结合,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发挥产业体系完整优势,加强物资供应保障,实行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讨论题:

1.如何充分认识新时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