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液过程中的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效果

2023-10-24郭霞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过敏过敏性休克

郭霞 (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2)

输液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打点滴或者是挂水,具体指的就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将大剂量注射液输入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式,其注射液的剂量一般在100ml以上,常被包装于玻璃瓶或者是塑料输液瓶(袋)中,并不含有防腐剂与抑菌剂,属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为患者实施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输液器实现滴速的科学、合理调整,使得药物更加稳定地进入患者体内,既可以补充液体、电解质,同时也可以纠正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1-2]。在临床上,输液这一治疗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科学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临床最常用、直接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输液毕竟是一种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这一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以及头痛等相关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因为对输入的某一种药物过敏而出现过敏性休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且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能导致患者心脑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等出现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患者而言,做好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急救护理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找到一种理想的急救护理方法至关重要[3-4]。基于此,本研究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19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急救时实施全面急救护理获得的临床效果,现作如下总结与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起始于2019年1月,截止于2021年12月,共包括在我院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有面色苍白、意识恍惚或丧失,以及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的临床症状,同时部分患者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高调吸气性哮鸣音等相关体征,根据患者接受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例数为10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6例,所占比例为60%,女性患者有4例,所占比例为40%,患者年龄最大的为58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0.21±3.42)岁,其中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有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有5例,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有2例,过敏原因不明的患者有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例,所占比例为55.6%,女性患者有4例,所占比例为44.4%,患者年龄最大的为57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平均年龄为(39.68±3.21)岁,其中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有1例,头孢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有5例,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有2例,过敏原因不明的患者有1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后可知,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过敏类型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较为显著的组间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抢救方法如下: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药物包括浓度为0.1%的盐酸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间羟胺以及浓度为20%的葡萄糖、地塞米松和盐酸异丙嗪,其中盐酸肾上腺素的用药剂量为0.5-1.0ml,用药方式为皮下注射,间羟胺的剂量为40mg,与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250ml充分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浓度为20%的葡萄糖的剂量为20mg,用药方式为静脉推注,盐酸异丙嗪的剂量为25mg,用药方式为肌肉注射,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针对性地给予呼吸兴奋剂可拉明以及扩容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在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为常规急救护理,在发现患者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之后要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并协助患者就地选择平卧,并让其取休克体位,做好吸氧等常规操作,同时呼叫医生,以更好地开展抢救工作。抢救操作完成后做好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开展针对性的急救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全面急救护理,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 在发现患者有药物过敏性休克反应之后,护理人员除了停止药物输注并协助其选择合适体位之外,还要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在医生到达现场之前要保持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的状态,将头偏向一侧并做好口腔内各种异物的及时、彻底清理,避免误吸、窒息等相关情况的出现。

1.2.2 对于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而言,休克体位是非常重要的体位,其正确的体位为将患者的头部适当抬高,角度在10°-20°左右,将下肢适当抬高,角度在20°-30°之间,并注意非必要情况下不能翻身或者搬运,及时开展吸氧,必要时可以开展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

1.2.3 部分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骤停的情况,针对这一部分患者要及时开展胸外按压,使用浓度为1%的肾上腺素开展心内注射治疗,剂量为1mg,如果在10-15分钟内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效果,则需要开展第2次注射,并及时补充血容量,方法为静脉注射浓度为5%的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同时也要保证充分的营养供应,方法为输注血浆与血清白蛋白,并调整好液体剂量与输注速度,保证患者可以很好地适应。

1.2.4 保持患者静脉通路的顺畅非常重要,其可以保证各种抢救药物得以及时、有效的应用,因此护理人员就要做好静脉通路的护理工作,使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同时,在开展抢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保持沉着、冷静,从容地面对每一项抢救操作,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安抚好有意识患者和所有家属的情绪,避免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而与医护人员产生冲突,从而影响抢救工作更好地开展。

1.2.5 患者抢救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依然还需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与生命体征的变化,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给患者造成二次影响与伤害。同时,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之后,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其知道抢救非常成功,所出现的药物过敏性休克也不会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等造成影响,不会导致各种不良预后的出现,让其对药物过敏性休克有正确的认知,疏导其紧张、焦虑和恐惧的负性情绪与心理状态,让其对恢复充满信心。

1.3 评价指标 本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血压水平[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搏、每小时平均尿量以及急救护理满意度。

急救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方法为发放医院自制的急救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为患者抢救结束即将出院时,发放的对象为患者与家属,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站在中立的角度对每一个评价条目进行讲解与说明,并进一步回答患者、家属对调查问卷内容的疑问。调查问卷的最高分为100分,评分≥85分表示对急救护理非常满意;评分≥65分,<84分表示对急救护理基本满意;评分<64分表示对急救护理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本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之后将其录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百分数(%),检验方法为卡方(χ2),计量数据资料的表示方法为(),检验方法为独立样本t,统计学差异显著以P<0.05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水平更为平稳,每小时平均尿量明显增多,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满意度比较 计算与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满意度后可知,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输液属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手段,在运用这一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药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临床用药种类越来越多,药物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大剂量用药、用药人群广泛以及病情复杂等相关因素均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其护理工作更加困难[5-7]。目前,在实施输液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就是药物过敏性休克,具体来说就是患者接触或使用了有过敏反应药物后所导致的一种休克情况,其来势相对较为凶猛,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如果不能给予及时且有效的抢救,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损伤,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因此,做好患者的及时抢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抢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8-10]。

相关调查研究[11-12]表明,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来说,想要获得更好的抢救效果,最大程度地改善预后,挽救患者的生命,做好急救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常规急救护理工作仅仅是根据医嘱对各种药物进行合理的应用,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操作并实施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的内容相对较少,不具有人性化、针对性与系统性,无法满足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实际急救护理需求[13-14]。全面急救护理工作是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演变与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急救护理方法,其重点就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出护理计划与流程,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全面落实,保证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和干预,为获得更好的抢救效果提供了基础。在为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时,全面急救护理工作的应用保持了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合理选择了体位并避免了各种异常情况的出现,为抢救工作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同时,也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脏骤停等相关情况开展了护理与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了充分的营养供应,使得静脉通路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此外,还给予了患者、家属足够的支持、安慰和鼓励,在此基础上也强化了患者抢救后的相关护理工作,为患者的更好恢复奠定了基础[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水平更为平稳,每小时平均尿量明显增多,且急救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与刘琛[17]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表明了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急救来说,全面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显著,说明了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救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来说,全面急救护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救护理方法,值得予以进一步临床分析与应用。

猜你喜欢

过敏过敏性休克
过敏8问
过敏性鼻炎别再吃冰了
不可小觑过敏性哮喘
说说过敏性紫癜
你应当知道的过敏知识
你对过敏知多少
谨防过敏性休克
人为什么会过敏?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