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幼小科学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

2023-10-23李江华

体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幼小动作技能

文/程 君 李江华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建构。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段的划分不应该导致其中断或暂停。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幼小科学衔接中,应该抓住幼儿园和小学学段之间固有的、天然的衔接性,注重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并进一步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递进性。然而,也要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差异性,这是一种普遍的矛盾。因此,在把握共性的同时,需要辩证地分析这些差异,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能够更好地实施幼小衔接策略,确保顺畅的过渡和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幼小学段差异性分析

相较于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发展更为成熟,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以规范化的课程形式呈现,引发了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教学时间的规整化、教学内容的学科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师角色的多维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为了有效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幼小科学衔接,需要深入理解并应对这些差异。

(一)教学时间的规整化

从教学时间角度对比分析,幼儿园体育活动以区域体育活动为主,专门的体育教学通常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小学需保证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一小时,除了大课间、体育锻炼等体育活动,专门的体育教学每周4课时,时间一般为40分钟。从两个学段的时长和课时数对比,清晰显示出小学阶段体育活动时间的显著增加。从一节课的角度来分析,小学阶段多出的这10多分钟时间,正好是一年级新生处在注意力、情绪和体能下降的阶段。

(二)教学内容的学科化

从教学内容角度对比分析,幼儿园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攀、爬、钻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以游戏形式组织,对场地器材需求较低。相比较而言,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虽然也采用游戏形式,但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上述内容,还涵盖了平衡、技巧、韵律活动和舞蹈等方面。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练基本运动技能,进一步明确了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而这些内容以独立教材形式呈现,每个教材自成小单元,各个单元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学期教学计划,使得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三)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教学组织要素涵盖了教学环节、队形组织和场地器材等方面。对比而言,幼儿园的教学环节主要以分段区域性游戏为主,活动形式较自由,呈现出在教师引导下的“玩耍”氛围;相较之下,小学体育课堂通常采用三段式结构,包括开始、基本和结束部分,各个环节在目标、内容、时间和运动负荷方面都有明确要求。至于队形组织方面,幼儿园以纵队为主;小学则呈现出多样化的队形,如纵队、横队、散点、扇形等,学生需根据教师的指令在教学过程中快速调整和组织队形。至于场地器材方面,幼儿园体育活动可以在指定区域内自由游戏,享有较高的自由度;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则要求教师根据班级规模、练习难易程度、场地器材规划和学情等因素来设计同质或分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场地。

(四)教师角色多维化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保护者和同伴等多重角色,即以管理者和大朋友的身份组织活动,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而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师的角色则扩展为引导者、评价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等多元角色,对教学起到主导作用。这样的变化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改进。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幼儿园阶段,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主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而在小学阶段,教师需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一明显变化包括既有激励性评价,也有针对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的评价,涵盖正面和非正面评价,从而更加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

二、幼小衔接课程整体策略

基于对幼儿园和小学差异性分析,进一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策略。

(一)目标的衔接

鉴于人类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具有自然衔接性。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更加强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与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立足于身心发展规律、动作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缓慢的速度、平缓的斜度和降低难度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形成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强调体育教育的实践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延续学生原有的学习体验,借助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在情感层面更好地融入新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体育品德,让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学会尊重、团结和公平竞争。具体衔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运动能力目标。这是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包含了两个方面。

首先,关注运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并养成锻炼习惯,为动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强调趣味性,运用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同时,关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关注动作发展目标。动作发展不仅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运动技能目标的关键部分。两个学段的区别在于动作发展水平的成熟度和运动能力表现难度要求,如快速跑的距离与速度方面,小学阶段在幼儿园基础上提高了标准。在动作发展水平上,主要体现在大肌肉动作的成熟程度,例如连续垫跳步。研究显示,这一技能发展通常在4岁半至6岁半期间。在幼儿园阶段,部分学生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小学一年级应帮助学生将该技能发展至成熟。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将对儿童未来的体育学习产生影响,幼小衔接应将促进儿童动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的大肌肉动作发展状况,弥补不足,并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健康行为目标。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如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卫生和锻炼习惯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和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健康知识并养成健康习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都需强调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掌握交往技巧,并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是体育品德目标。体育品德是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对手和裁判的意识等。同时,教师也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妥善处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从而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

(二)内容的衔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内容是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师引导儿童了解、感受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知道上好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和注意事项,初步掌握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获得基本的运动知识和体验,培养儿童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

第二部分为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这是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基本运动技能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如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翻和支撑等,主要负责发展儿童的大肌肉动作,促进其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常见的教学内容有快速跑、立定跳远、正面投掷轻物、跳绳、滚动、小篮球、小足球、爬行等。这方面内容的衔接首先考虑在幼儿园已开展过的体育活动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幼儿园开展30米跑,小学从30米逐步过渡到50米跑,既符合儿童成长规律,也有助于儿童熟悉教学内容。其次,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项目,例如滚动、投掷等,使儿童逐步体验多样的运动方式与现象。

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儿童的体育学习建立在幼儿园阶段获得基本的体育经验之上,使其易于接受,学习内容的螺旋上升也有助于儿童动作发展进一步的巩固提高,能帮助儿童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幼小衔接课程重点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建议先安排一年级学生熟悉的、适合集体开展的活动,采用生活化、游戏化方式组织体育活动,以帮助新生适应学习环境变化和融入校园生活。具体而言,第一个月主要设置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等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走、跑动作,并融入多样体育游戏。第二个月逐步安排跳绳、爬行等基本运动技能,接着安排跳跃、投掷等项目。此阶段学生已逐步熟悉校园、同伴,更容易接受个体差异。最后安排趣味性强、互动性强、具挑战性的球类活动,如小篮球、小足球等。

(三)实施的衔接

1.教学策略

总体而言,幼小衔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拓展时间和空间,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要求,以创造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环境和学习方法。通过多元策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锚定最近发展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呈现适当的挑战,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体现一定的坡度,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1)快乐体育教学策略

其教学思想主张在学习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以此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的兴趣和习惯,使其形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志向。该策略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法等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游戏法,运用游戏法将练习内容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动作,避免抽象枯燥的动作训练抑制了儿童的兴趣,如经典的“老鹰捉小鸡”“春播秋收”等游戏;又如应用挑战法时,教师在障碍跑教学中首先为学生设计游戏,让他们跨越各种形状和难度的障碍物,充分享受挑战的快感,随后,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爬、钻、跨等过障碍训练,依据个人能力设定学习目标,发起挑战,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最后,运用相对评价法,以超越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最终评分。

(2)小集团教学策略

其基本思想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的社交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该策略多采用小群体学习法、集体性比赛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一年级跳跃练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为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沙包,让小组中的一名成员尽全力向远处跳跃,然后在他落地处用沙包作为标记。接下来的成员从这个标记开始跳跃,他们落地的位置将成为下一个成员的起跳点,以小组为单位,比较跳跃的总距离。

(3)情境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小学低年级常被采用,课堂呈现生动活泼,富含教育意义。低年级学生具有善于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该策略正是抓住了这一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体育教学。这类策略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造富有童趣的故事场景,将抽象动作形象化,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动作要领。例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创设“森林探险家”,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各种过障碍的体育活动。

(4)成功教学策略

主张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逐步积累小的成功,最终转化为大的成功,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该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强调竞争与合作,丰富了学习体验,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此外,它关注多元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的集体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多采用让位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跳绳练习中,以学生的最佳成绩作为起点,根据进步幅度来衡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对儿童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儿童沟通的桥梁,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方面,赞赏性语言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例如主动邀请性格胆怯、内向的孩子,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现自己,即使做错了,也要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自信;启发性语言适用于个性强烈、自控能力较差的儿童。教师可通过假设式的表达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认识不足,而不是采用强制或指责的方式处理;鼓励性语言对抗挫折能力差、自信心不足、易放弃的学生很有帮助,教师应多加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新挑战。肢体语言方面,教师可通过竖起大拇指、微笑、击掌等方式传达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满足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3.教学组织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小学的教学组织更加多样化,因此要巧用标志和标识、善用口哨和游戏、增加场地和器材,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

在运用标志和标识方面,有效的标识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位置,迅速集结和排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记住右侧同学的姓名,并将右手放在其肩膀上,有助于他们在集合时迅速找到位置。教师还可以利用建筑物、标志桶等物体帮助学生定位。

在运用口哨和游戏方面,口哨信号直观、及时、明确,是体育课堂必备的教学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可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创设“魔法师”教学情境,当学生听到哨声时要立即停止动作或执行相应动作,未按要求执行的学生将被“施魔法”,扮演小动物。这种方法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他们遵循指令、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的良好习惯。

在增加场地和器材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器材使用、组织形式等因素设立更多的学生分组,以减少学生等待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并避免因等待而“无事生非”。这样可提高教学秩序,使课堂活跃有序,并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小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需要从幼儿园的评价方式出发,逐步过渡到非学业评价和学业评价。在非学业评价方面,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或者延迟地利用语言或肢体反馈给学生信息,帮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需要注意评价的两个作用:一是发挥评价的强化作用,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斗志;二是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肯定上课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树立榜样,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学业评价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的教学转变,发挥评价反馈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上的作用,以完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根本任务。例如,当学生动作有误时,需要及时纠错,避免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或者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这也是评价的重要功能。例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说:“你的创意不错,如果手摆得更快,就能像老师的动作一样了。”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才能是多样化的。因此,在幼小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以平等和发现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及时肯定和欣赏学生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坚信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各类衔接内容教学策略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水平一学习内容主要包含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类。幼小衔接课程首先处理好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两类内容的学习衔接,再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性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此,在已经概述的幼小衔接课程整体策略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策略。

(一)体育与健康知识

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主题具体,知识简单,但一年级新生需要适应新环境,因此需要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愉快地参与体育锻炼,学会与人交往,遵守常规要求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在一年级入学时,需要让学生知道体育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上好体育课。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的教学原则之一。为了应对一年级学生知识贫乏、认知具体、理解能力差等特点,需要先理清思路,确定教学重点和步骤。其次,结合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易疲劳、善于模仿、自制能力差以及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等特点,应该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形式,例如想、看、听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增强大脑兴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直观教具,促进认知提升

一般采用演示法。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可以结合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方式进行演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直观、具体、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从直观的表面特征入手,自己思考并进一步理解。

2.通过尝试练习,具身理解掌握

一般采用游戏法、竞赛法。儿童好表现,善于模仿,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特点,让儿童边听、边看、边模仿某些动作和过程进行具身式的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进行正面教育,树立学习榜样

一般采用表扬法、榜样法。低年级学生上进心强,爱听夸奖,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保持他们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以情导行,激励学生努力执行要求,强化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可以树立学习榜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例如,发现某个学生观察仔细认真思考,及时授予“小明星”称号,树立学习榜样,不仅会使儿童受到鼓舞,还会激发集体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当然,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也是儿童效仿的榜样。

(二)基本运动技能

一年级的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包括走、跑、跳、投、攀爬、钻、支撑、平衡等,内容丰富多样,这些都是一些简单自然的人体基本动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活动。通过体育游戏等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方法,促进身体素质协调发展,逐步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运动能力,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包含不局限于示范法、演示法、讲解法、完整法、分解法。由于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善于模仿,仅仅通过讲解是较难掌握基本动作的,因此教师应该多做示范,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正确的示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动作的正确理解,而且还能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只是讲解而不示范,一年级学生很难得到直观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将示范和讲解结合起来,对低年级学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式。示范的方式可以是先示范再讲解、先讲解再示范,或边示范边讲解等。

2.新颖趣味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包含不局限于游戏法、竞赛法、重复训练法。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学、反复练才能基本掌握。然而,重复性的练习容易造成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有趣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并且不断变换形式保持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沉浸到角色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激发兴趣,提高效果。

3.科学搭配教材,促进发展全面性

包含不局限于循环练习法、变换训练法。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骨骼、肌肉以及内脏器官发育尚不完善,长时间进行局部的肢体练习,会引起局部肌体的疲劳,不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搭配教材时,应有计划地安排上下肢交替、双侧协调的练习,进行积极性调节,避免长时间进行局部肢体练习,引起局部肌体的疲劳,不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由于他们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容易疲劳但恢复也快,因此在进行较为紧张剧烈的练习之后,就要安排一些放松练习并进行短暂的休息,做到张弛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会动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例如,在练习跳跃时,不仅用左脚跳,还要用右脚跳;在练习投掷时不仅用右手投也要练左手投,坚持“左右开弓”,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4.设置分层练习,保障负荷合理性

包含不局限于分层教学法。一年级基本身体活动教学应以低强度、多间隔、中密度的运动负荷为宜,使全体学生都能承受。与此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差异较大,有的体质强壮,能跑善跳,有的体质较弱,基本运动能力较低,因此,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分层的练习方法。除了练习方法外,课次、环境等也要照顾到学生的身体状况,例如,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五、第六节课,运动负荷也要控制。又如,季节和温度发生变化,要照顾学生的体质状况,适当调整运动负荷。

5.提供保护帮助,确保运动安全性

包含不局限于保护帮助法、评价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法。一、二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往往只注重玩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特别是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争强好胜。如果不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正确的练习方法,并遵守课堂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保护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安全。

6.把握教学尺度,提升教学适宜性

包含不局限于降低难度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等教学方法。跑、跳、投等是人的基本动作,但是在幼儿园阶段这些动作多是在自然状态下自由奔跑、跳跃,动作的随意性很大,姿势也不规范,不利于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运动能力。因此,进入小学则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姿势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严肃的学习任务。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根据他们对基本运动技能学习的实际接受能力不断提高要求,又要掌握好尺度,不宜要求过高。要严宽适度,逐渐提高要求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进行快速跑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是正确的摆臂和脚着地的基本动作,并对不正确的动作进行认真纠正,但又不能超出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动作发展的年龄特点,过高的要求反而会使他们完不成任务,挫伤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视角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幼小科学衔接的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和建构,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对幼小学段差异性、幼小衔接课程整体策略以及各类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序、有效的衔接策略和实施建议。这些策略和建议的实践对体育与健康幼小科学衔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为学生的协调、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幼小动作技能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